-
1 # Sj51586581987
-
2 # 使用者碧家小玉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已經暴露出完全不懂中國古代醫學與方劑論辯。
一方三劑兩響者,一錢等於3克,兩錢等於5克。
三響,三錢等於9克,四錢等於15克。
響;日服兩次為兩響,三次為三響。
具體的細節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表達,記住一個關鍵,用藥越輕醫術越高。
-
3 # 中醫臨證心法
中醫貴在明理。
很多醫者在臨證中發現中醫眾多流派沒有一個能放之於四海而皆準,於是回頭再苦研方證對應不講啥道理的傷寒論,畢竟傷寒論組方嚴謹,有時候效如桴鼓,當然不效的時候就是認證不準,或沒有抓住主證。
這本是下下策,是不能明白醫理的無奈之舉,卻被有些推為上策,並自詡經方派,不過是刻舟求劍而已。更有人把不效歸結為古今度量衡不一樣,事實上一兩一錢換算成15克,還是3克1克真的不重要,古法藥量大,煎煮時間長,今時很多時候幾克藥量完全可以有效,關鍵在於明理,明白醫理,明白藥理。
不明白彭子益,就難以明理,終生在黑暗中摸索。
-
4 # madcat73227021
先不說你如何得知,經方的效果,沒有完全釋放?
中醫從來就沒有搞清楚,它理論裡用來治病致病的那些陰陽五行寒熱,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抑或是其它的東西?
更別說對它們進行量化。比如說,什麼程度的“寒”,能稱之為“大寒”?某種植物或礦物裡,“大寒”的含量是多少?
這些中醫用來治病的基礎的東西,無法探測量化,那麼更高層面上的某味藥該用多少克,根本就是無從談起。
-
5 # 嘖優—殷鑫教授團隊
1 斤 = 16 兩 = 248 克= 液體250 毫升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類2.74 克= 藥末約2 克= 草木類藥末約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錢匕= 1.5 克
一錢匕 = 1.5-1.8 克
一銖 = 0.65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鬥 = 20000 毫升
1 鬥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 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 約40 克
厚朴1 尺 約30 克
竹葉一握 約12 克
換算的時候記住兩點:當時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克,還要記住這個方子是分幾次吃的,這樣摺合才算準確,再者就是根據當地藥物用量習慣,符合當地用藥習慣,又符合經方的用量 -
6 # 不看病的胡大夫
我不太知道,為什麼有人一定要把《傷寒論》的用藥量,換算到現代單位裡來。要知道,《傷寒論》成書於1800年前,那個時候的藥量,真的適合現在嗎?
換比例換算一下,應該更好理解。而不是一定要追究張仲景用了多少量。
要知道中國的幅員遼闊,南方跟北方的差異都很大,用藥的量也有很大的差別,就以錢這個單位為例,北方的話,通常是以5克為一錢,南方的話,一般是3克作一錢,北方用藥量多偏大,南方多數偏小。就是跟當地的氣候,體質,包括飲食習慣等多方面都是有關係的。
所以,看古書醫籍的話,要學會融匯變通,不能死讀書。還是要結合臨床綜合考慮的。
-
7 # 素問心願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藥量的使用是根據病人疾病的輕重而用,不可以照書搬方,人的病沒有有一樣的,更沒用照著書上的藥方長病的。
-
8 # 道德經感悟
傷寒論裡的方子用量是很大的,當代名醫李可用藥量也很大,我們不行,只有你成為名醫的時候才能把握住用多少合適,人的病重還是病輕就決定了用量的多少,我說的是你用的藥方是正確的,我們前期還是從最少量開始用。
-
9 # 江湖郎鍾1972
如此,你陷入了思維的陷阱。學《傷寒》,學其思路,學其組方,並不要學其具體的方子。中醫藥講究的是變則通,人變了,藥變了,氣候變了,生活方式變了,你還死守經方?經方要學,活學活用,不應死守經方。
-
10 # 哈大叔3
簡單的說:氣在理在,理在數在。中華象形生命科學的象數與術數與現代的數學屬性根本不同!!!完全不同!兩者沒有任何可比性!象形科學的數“丈量”的是意識形態……,與現代數學“丈量”的物件不同的。
何謂“丈”?田地,何為“田”?河圖十字五行之體加洛書九宮之“口”,先天之體也,故人者有多少丈……,唉,老祖宗的寶貝都丟了。
-
11 # 自力更生的我很驕傲
根據書上的劑量用,一個可能違法,一個可能藥效太弱或者毒性太大。古今藥力不同,不同供應商不能年份的藥力不同,中醫用藥要根據臨床資料摸索的。
回覆列表
在拜師學藝和讀祖國醫學典籍中,我也碰到網友遇到的這個問題困擾。
我1969年下鄉為患者治病,第一張方子完全是在恩師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方劑治療的。
至1973年十二月初,在昌寧縣新華書店購得《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一書。書中第506頁一一第四節:《古今度量衡比較表》較為全面地古今度量衡的標準演變過程。國務院於1959年6月25日釋出了《國務院關於統一中國計量制度改革命令》明確規定:"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一律改十兩為一斤,中醫處方用藥,為了防止計算差錯,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計量單位,不予改革。
我曾為師父抄寫過若干病案,處方用藥中,發現原有的"錢"巿制(10進位)1錢改為公制5克。還聽師父為我講授雲南名醫吳佩衡用藥的故事:言吳吳老先生善用用理中湯治療胃病,其中附子劑量較大,究其原因就是同時加入了細辛一味!有一開一合胃氣之功效!
學醫之道事過去五十多年了!網友提出來的這一問題,只好翻開書籍簡介。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