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春節,明朝的時候叫“元旦”,都指的是正月初一。我們有些傳統,在明朝時就存在,但更多的是變遷和失落。
如北京有“燒阡張”之儀: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細剪成阡張的草紙,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後,焚而撤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張至元宵罷,才燒燬。
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掃堂室。至五鼓天,在神祠陳設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團祀灶,稱為“接灶”。祀神畢,將米團分餉家人,稱為“歡喜團”。祀灶之後,再接歲神,燃燭灶香,拜眾神與祖先。在眾神祖先前遍燃香燭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飯,至收燈後罷。
明代北京民間拜年儀式如下:早晨起來,當家的人率領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匾食,奉長上為壽。元旦這一天出遊,道上碰到親友,即於街上叩頭。
杭州人拜年則為家眾序立中堂,卑幼拜賀尊長,男子出拜宗黨親友,稱為“賀節”。家裡擺設宴客酒,三五行即出。
開封為周王封地。正旦日,親王率領諸王、宗人、儀賓、文武官員,到承運門拜萬歲牌。禮畢,轉存信殿受朝賀,朝畢賜宴。此後,諸王貴戚輪流治酒宴會,月無虛日。民間百姓也互相賀節、交拜、筵宴。
杭州人在拜年後,少年遊冶,翩翩徵逐,隨意所之,演習歌吹。有的投瓊買快,鬥九翻牌;博成賭閒,舞棍踢球,唱說評話,無論晝夜,稱為“放魂”。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燈,然後學子攻書,工人回肆,農商各執其業,稱為“收魂”。
開封人從初一日後,赴相國寺、蕭牆街,聽談古、說因果、遊樂。兒童則有投核桃、擲錢等遊戲。到初八日,赴東嶽廟進香遊玩。俗以此日為五閻羅誕辰,整天人煙繁盛。
在古代,每當立春日,在東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為太歲,塑土牛以起事。這是因為將上月建醜為牛,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氣,並藉此昇陽。
迎春之儀,招集俳優,飾以冠帶,被服乘馬,效仿古人云臺諸將、瀛洲學士之類,多至數十隊。又讓娼妓絢裝環珮,童子衣被錦綺,坐於臺閣中。製成彩亭數十,中羅列市肆諸物,備極繁華,以導芒神土牛。遠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鱗集,群聚而觀,稱為“看春”。隊伍經過人家,各設香燭,焚楮幣,用來迎接芒神土牛,並向土牛拋擲五穀。
明代信陽人周復元有一首《迎春曲》,對北京的迎春習俗描述如下:“淑氣晴光萬戶開,芊綿草色先蓬萊。林皋百鳥聲相和,宮闕五彩雲相回,東風獵獵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隊起。群公吉服迎勾芒,鄉人儺衣驅祟鬼。豹虎竿頭御河柳,遊絲盪漾鶯求友。春勝春蛾鬧五侯,恩光暗人誰先有?”
明代的迎春儀式在東直門外舉行。在迎春期間,又有一些附帶習俗。如北京人戴“鬧嚷嚷”。用烏金紙製成飛蛾、蝴蝶、螞蚱的形狀,大如掌,小如錢,稱為“鬧嚷嚷”。大小男女,在頭上各戴一隻。至於貴人,則插滿整個頭部。
在杭州,一些民間婦女,各用春幡、春勝,鏤金簇彩,製成燕子、蝴蝶之類,送於親戚,將它插戴在釵頭上。舉行宴會時,則縷切粉皮,間雜七種生菜,供奉筵間,實為古人辛盤遺意。
現在的春節,明朝的時候叫“元旦”,都指的是正月初一。我們有些傳統,在明朝時就存在,但更多的是變遷和失落。
在大明,隨著元旦的到來,首先需要舉行的是各種祭禮。如北京有“燒阡張”之儀: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細剪成阡張的草紙,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後,焚而撤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張至元宵罷,才燒燬。
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掃堂室。至五鼓天,在神祠陳設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團祀灶,稱為“接灶”。祀神畢,將米團分餉家人,稱為“歡喜團”。祀灶之後,再接歲神,燃燭灶香,拜眾神與祖先。在眾神祖先前遍燃香燭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飯,至收燈後罷。
祭祀儀式完畢,是拜年。明代北京民間拜年儀式如下:早晨起來,當家的人率領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匾食,奉長上為壽。元旦這一天出遊,道上碰到親友,即於街上叩頭。
杭州人拜年則為家眾序立中堂,卑幼拜賀尊長,男子出拜宗黨親友,稱為“賀節”。家裡擺設宴客酒,三五行即出。
開封為周王封地。正旦日,親王率領諸王、宗人、儀賓、文武官員,到承運門拜萬歲牌。禮畢,轉存信殿受朝賀,朝畢賜宴。此後,諸王貴戚輪流治酒宴會,月無虛日。民間百姓也互相賀節、交拜、筵宴。
拜年之後,為連續幾天的遊耍。杭州人在拜年後,少年遊冶,翩翩徵逐,隨意所之,演習歌吹。有的投瓊買快,鬥九翻牌;博成賭閒,舞棍踢球,唱說評話,無論晝夜,稱為“放魂”。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燈,然後學子攻書,工人回肆,農商各執其業,稱為“收魂”。
開封人從初一日後,赴相國寺、蕭牆街,聽談古、說因果、遊樂。兒童則有投核桃、擲錢等遊戲。到初八日,赴東嶽廟進香遊玩。俗以此日為五閻羅誕辰,整天人煙繁盛。
元旦前後還會有迎春。在古代,每當立春日,在東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為太歲,塑土牛以起事。這是因為將上月建醜為牛,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氣,並藉此昇陽。
迎春之儀,招集俳優,飾以冠帶,被服乘馬,效仿古人云臺諸將、瀛洲學士之類,多至數十隊。又讓娼妓絢裝環珮,童子衣被錦綺,坐於臺閣中。製成彩亭數十,中羅列市肆諸物,備極繁華,以導芒神土牛。遠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鱗集,群聚而觀,稱為“看春”。隊伍經過人家,各設香燭,焚楮幣,用來迎接芒神土牛,並向土牛拋擲五穀。
明代信陽人周復元有一首《迎春曲》,對北京的迎春習俗描述如下:“淑氣晴光萬戶開,芊綿草色先蓬萊。林皋百鳥聲相和,宮闕五彩雲相回,東風獵獵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隊起。群公吉服迎勾芒,鄉人儺衣驅祟鬼。豹虎竿頭御河柳,遊絲盪漾鶯求友。春勝春蛾鬧五侯,恩光暗人誰先有?”
明代的迎春儀式在東直門外舉行。在迎春期間,又有一些附帶習俗。如北京人戴“鬧嚷嚷”。用烏金紙製成飛蛾、蝴蝶、螞蚱的形狀,大如掌,小如錢,稱為“鬧嚷嚷”。大小男女,在頭上各戴一隻。至於貴人,則插滿整個頭部。
在杭州,一些民間婦女,各用春幡、春勝,鏤金簇彩,製成燕子、蝴蝶之類,送於親戚,將它插戴在釵頭上。舉行宴會時,則縷切粉皮,間雜七種生菜,供奉筵間,實為古人辛盤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