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片兩部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封建制度早期,封建君主專制有利於國家大一統發展。而董仲舒的這一主張正好迎合了當時的時代制度。

    那麼換言之,假如尊崇的是別的學派,中國又會如何?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是商鞅變法,商鞅是法家學派的代表,法家是以苛法治國,用法律來威懾人民的行為。在當時是根據秦國的國情來設計的變法內容。然後國富民強,為統一六國做好了有力的經濟基礎。但是法家的理論危機在於,法家主張無限的擴大國家權利而縮小人民的利益,在執法的過程中他們重視國家,忽視人民,也就會引起像在秦朝苛政之下的起義。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髮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道家對中國也有重要的影響,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太平山頂怎麼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