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ocketliver

    林徽因先生在《中國建築常識》中這樣寫道:“檢查我們過去的許多建築物,我們注意到兩種重要事實:一、無論是木結構或磚石結構,無論在各地方有多少不同的變化,中國建築幾千年來都保持著一致的、一貫的、明確的民族特性。二、我們古代的匠師們善於在自己的傳統的基礎上適當地吸收外來的影響,豐富了自己,但從來沒有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俄羅斯建築史家N·窩羅寧教授說:“計劃一個城市的建築師必須顧到他所計劃的地區生活的歷史傳統和建築的傳統。在他的設計中,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歷史價值的一切和在房屋型別和都市計劃中,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特徵的一切;同時這城市或村莊必須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新計劃的城市的建築樣式必須避免呆板硬性的規格化,因為它將掠奪了城市的個性;”、“人民在便利、經濟和美感方面的需要,他們在習俗與文化方面的需要,是重建計劃中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規則。”

    上述特點和需要遵循的原則決定了,新時代的建築要透過建築本身形態的迴歸尋找傳統文化的底蘊,同時運用新的材料和工法,將傳統建築文化精髓“化而用之”呈現出來,從而創造出具有中國韻味的新建築。例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選取了傳統建築中斗拱這一元素作為整個建築形象,造型既新穎獨特又體現出中華精神。

  • 2 # 平視星球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是有歷史感的空間存在,而現代華人的生活在此時此刻。

    時代不同了,觀念也不同了,行為習慣也不同了,怎麼相融合?

    要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是生活便利原則。就是進行功能改進,傳統建築適應傳統生活,現代生活那是便利多了,衛生設施,溫度控制都沒法比,所以要要加上下水,加空調,不能因為保留傳統妨礙生活。

    第二是用好傳統原則。傳統不能拋棄,用好了反而可以提升現代生活,現代生活是俗世文化,傾向於感官享受,而傳統文化可以讓人有歷史感和深度,傳統建築文化蘊含傳統觀念的方方面面,在讓人接觸時受到感染,可以讓現代生活不浮躁不輕薄。

    總的來說,人不能不活著,所以現代生活是必須的,傳統建築也別推到蓋鋼筋混凝土的水泥殼子,兩者融合好了,人群也就成為傳承有序的文化的了。

  • 3 # 大醫精方

    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很多城市裡的花園、公園,大多遵循古代園林順勢而為的思想,不是刻意為之,亭臺、小橋流水、曲折的林蔭道,等等,都有古風,綠樹也略做修剪,但不會剪成歐美的那種大幾何形狀的,我感覺就很好。都市生活工作勞累時,在公園花園小憩片刻或散散步,能放鬆心情。

    其實,個人認為,城市建設以相近風格建設比較好。以秦皇島市舉例,山海關區以古城為主,建築風格建議古樸一些;北戴河區則以歐式建築為主;海港區作為主城區,以現代建築為主。提一下新區——北戴河新區,那裡是建築藝術的天堂,建築美學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各具特色才好。

  • 4 # 蘇州融景園林設計

    中國傳統的建築是以人為本的建築。歷來華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事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這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以看到對理想美德追求。

    說是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其實是我們怎麼用現代技術重拾我們的傳統建築文化。

    拙政園最近開發了一個AR專案,坐在轎子樣式的裝置裡戴眼鏡體驗進門和參觀花園,讓你身臨其境。

    中國的建築是感官的建築,眼耳鼻舌身意,缺一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進入私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