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案設計師李志鑫

    小兒半夜大哭大叫、出汗、神情恐懼或起身四處走動,常常會讓父母擔憂害怕,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遇到此類狀況,父母又該如何處理呢?JAMA Pediatrics 雜誌上的一篇患者教育文章對小兒夜驚、夢遊作出詳細講解。深眠狀態(parasomnias)是睡眠障礙的一種,是指常在慢波睡眠部分覺醒期間出現複雜異常行為。患兒在深度睡眠狀態下,出現部分覺醒,但意識又不完全清楚。影響兒童健康的兩大常見深眠狀態為“睡眠驚恐(sleep terrors)”和“夢遊(sleep walking)”。睡眠恐怖又稱“夜驚(night terrors)”。夜驚患兒常在半醒狀態下大哭、大叫,身體反應強烈,如心率加快、出汗;有的患兒表現出神情恐懼、目光呆滯;也有患兒發作期間亂打亂踢。部分患兒發作期間,需要數分鐘才能認清父母,大部分患兒發作後,都需要一段時間冷靜。一般情況下,患兒次日早晨都不記得晚上發生過的事。夜驚持續時間最長為45 min,多數患兒夜驚發作時間較短,夜驚後患兒通常會躺倒繼續睡覺,因為事實上他們仍處於睡眠狀態。近期,JAMA Pediatr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夜驚的高發年齡段為1.5歲,該年齡段兒童中35%發生過夜驚。總體而言,夜驚非常常見,56%的兒童至少出現過一次,年齡最大的兒童已13歲。遇到此類情況,父母該怎麼做?①小兒夜驚期間,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因為通常情況下患兒自己不知道,父母往往更害怕;②不要叫醒患兒;③確保他(她)不會傷到自己,儘量讓其待在床上,確保安全;④告知其他看護者或兄弟姐妹,遇到同樣情況時該如何處理;⑤如果夜驚持續發作,須諮詢兒科醫師。夢遊夢遊在兒童中也較常見,表現為患兒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說話慢,回答問題時反映慢。有的患兒會自己穿衣服,然後在屋子裡轉來轉去,或者去開冰箱。夢遊的高發年齡為10歲,該年齡段兒童中14%會經歷夢遊。總而言之,兒童時期,29%的兒童會發生至少一次夢遊。父母兒時出現過夢遊症狀的兒童更易發生。遇到此類情況,父母該怎麼做?①不要叫醒患兒;②引導患兒回床睡覺;③如果擔心患兒的睡眠健康,應記錄下患兒的睡覺地點、夜間睡眠時間、睡眠被擾亂的次數,以及日間睡覺的時長等,然後諮詢專業兒科醫師。夜驚與夢遊的相似症狀包括:①發作期間,患兒對父母的迴應遲緩、減少;②患兒從睡眠中醒來後,並不知道已發生的事;③某些因素可使症狀加重,如睡眠不足、噪音、發熱、壓力和服用某些藥物;④這兩種疾病或許有關聯,因為約1/3的夜驚患兒,後期會出現夢遊症狀除以上兩種睡眠障礙外,“夢魘”也是值得父母特別注意的一種小兒睡眠問題。夢魘“夜驚”不是“夢魘”,夢魘是因噩夢而引起,常發生於做夢比較多的後半夜。孩子醒後大哭或感到害怕,再入睡比較難。遇到此類情況,父母該怎麼做?①立刻到孩子身邊;②讓孩子感覺到你就在身邊,任何東西都不能傷害到他(她);③鼓勵孩子講訴夢裡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她)那不是真的,只是夢;④必要時,可以開著燈讓其入睡;⑤孩子安靜下來後,可安撫他(她)入睡;⑥觀察一下週圍是否有可能嚇到孩子的因素,如陰影,確保消除這些因素。

  • 2 # 蜜桃姐姐

    其實夢遊症好發於6至12歲的兒童,10歲前,四成小孩有夢遊症狀況發生,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但是若一週發作頻率達三、四次,就有需要到醫院的神經內科、精神科檢查。

    儘量不要讓孩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有些節慶日,小孩會跟著大人晚睡,或是玩得太開心,都可能引起夢遊症。因此最好讓讓孩子養成規律睡眠,睡足八小時。

    睡前避免腦神經的干擾:

    很多人整天電子產品不離手,包括小孩也是玩平板、手機,但是這些產品的藍光容易干擾腦神經、影響睡眠,建議睡前不要玩。

    預先叫醒:

    觀察孩子每天發生夢遊的時間點,預先叫醒孩子,再讓他回去睡。跳過發作時間,或許可以減少發生機率。

    夢遊症的人並不會在夢遊時傷害別人,但是會發生摔傷、墜樓的意外。因此,若是家中有夢遊症小孩,要在居家環境上做一些調整。包括:

    1.若是家中有上下鋪,不要讓夢遊症孩子睡上鋪,避免夢遊時摔傷。

    2.家中門窗要有安全鎖。

    3.睡前要檢查地上是否有尖銳物品,避免夢遊時踩到受傷。

    4.出外旅遊要在睡前檢查飯店門窗、地板,避免住有附泳池的房間。

    另外,夜驚、夢魘,也是常見的孩童睡眠障礙。夜驚屬於無意識的行為,往往小孩哭一哭又睡著,隔天完全不記得。要避免夜驚,只要養成午休或是晚上不要玩太瘋,便能降低發作頻率。

    夢魘就是會被驚醒,而且醒來還會心存恐懼,即使是小孩,驚醒後經常還可以清楚的敘述夢境裡讓人害怕的劇情。建議家長可以儘量安撫,給予擁抱並且陪伴孩子再次入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文單打、庫裡三分和利拉德時間選一種進名人堂?你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