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臺灣的“養生教主”林光常倒臺後,大陸的另一位“養生大師”張悟本也受到公眾的廣泛質疑。為什麼中國會頻頻產生“養生大師”?究其根源,是“藥食同源”或食物治病之說在民間備受推崇。
藥食同源是中國養生的基本理論之一,最早出現於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書中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到了唐朝, 《黃帝內經太素》稱,“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是“藥食同源”理念的深化。
今天張悟本把這種觀念通俗化到了極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廚房就是你家藥房”,“隔壁菜市場就是最好的醫院”。藥食同源的養生理論是否正確,是否能讓人受益,現在只能說,很多東西需要現代實驗科學來檢驗,或需經過循證醫學的驗證。未經檢驗的只能是見仁見智。那些說自己吃什麼東西治好了什麼病的頂多只是個人的經驗,吃什麼和不吃什麼與治病之間沒有必然的單一的聯絡,簡單地講,病與非病、健康和亞健康不完全是因為吃了什麼和不吃什麼。
另一方面,藥食同源的養生理論也得到了現有政策的支援。例如,2002年2月28日中國衛生部公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體規定。這表明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得到國家政策的允許。
藥食同源的養生行為和“養生大師”的出現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社會狀況:環境惡化,雜病叢生,公眾看病難和看不起病。於是公眾也就熱心於透過養生來自我保健,以期不得病或少得病。面對種種社會需求,形形色色的“養生大師”便應運而生。
“養生大師”的出現還與現行的監管體制不到位有關。例如,張悟本一直在打擦邊球,聲稱自己是在講養生,而非行醫看病,因而國家有關行醫的衛生法規管不到他。此外,在浮躁和功利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出版、報刊、廣播、電視等一千媒體的鼓譟也為那些“養生大師”的“出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不讓那些信口雌黃的“養生大師”們繼續誤導公眾,需要的是從上述社會現象中找原因,下功夫進行科學的宣傳、監管和引導。
繼臺灣的“養生教主”林光常倒臺後,大陸的另一位“養生大師”張悟本也受到公眾的廣泛質疑。為什麼中國會頻頻產生“養生大師”?究其根源,是“藥食同源”或食物治病之說在民間備受推崇。
藥食同源是中國養生的基本理論之一,最早出現於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書中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到了唐朝, 《黃帝內經太素》稱,“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是“藥食同源”理念的深化。
今天張悟本把這種觀念通俗化到了極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廚房就是你家藥房”,“隔壁菜市場就是最好的醫院”。藥食同源的養生理論是否正確,是否能讓人受益,現在只能說,很多東西需要現代實驗科學來檢驗,或需經過循證醫學的驗證。未經檢驗的只能是見仁見智。那些說自己吃什麼東西治好了什麼病的頂多只是個人的經驗,吃什麼和不吃什麼與治病之間沒有必然的單一的聯絡,簡單地講,病與非病、健康和亞健康不完全是因為吃了什麼和不吃什麼。
另一方面,藥食同源的養生理論也得到了現有政策的支援。例如,2002年2月28日中國衛生部公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體規定。這表明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得到國家政策的允許。
藥食同源的養生行為和“養生大師”的出現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社會狀況:環境惡化,雜病叢生,公眾看病難和看不起病。於是公眾也就熱心於透過養生來自我保健,以期不得病或少得病。面對種種社會需求,形形色色的“養生大師”便應運而生。
“養生大師”的出現還與現行的監管體制不到位有關。例如,張悟本一直在打擦邊球,聲稱自己是在講養生,而非行醫看病,因而國家有關行醫的衛生法規管不到他。此外,在浮躁和功利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出版、報刊、廣播、電視等一千媒體的鼓譟也為那些“養生大師”的“出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不讓那些信口雌黃的“養生大師”們繼續誤導公眾,需要的是從上述社會現象中找原因,下功夫進行科學的宣傳、監管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