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見娛樂2020

    最近在中國又發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話說中國首次發現了這個4.3億年前的混翅鱟化石,那麼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外科研人員在華南地區發現志留紀(4.3億年前)的混翅鱟(hòu)化石,體長可達近一米。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科研人員將這一新屬新種命名為秀山恐鱟。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的空白,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 據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板足鱟是生存於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板足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距今約4.8億-4.4億年),

    在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後走向衰落,於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是志留紀的“明星動物”。同時,板足鱟生態多樣性高,在海洋、淡水、陸地等多種生態環境中均佔有一席之地,是人類瞭解古生代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媒介。

    混翅鱟是板足鱟目下的一個科級分類單元,混翅鱟附肢極易辨識,第三對附肢上有長刺,形態誇張,被認為可用於固定獵物,是混翅鱟較強捕食能力的體現。然而,與其較高的曝光度相比,學界一直以來對混翅鱟缺乏深入瞭解,已報道的混翅鱟共兩屬四種,均依據來自志留紀勞俄古陸的少數化石標本建立,且近八十年來一直沒有發現新的類群。有限的化石極大限制了科研人員對該類群形態多樣性、地理分佈和演化歷史的瞭解。

    南古所碩士生王晗說,這塊化石是團隊合作者在重慶發現的,當時它和其他魚化石混在一起。“海蠍化石在中國比較罕見,不僅數量少,還經常都是碎片,很難鑑定,但我們這次發現的數量較多,化石質量也很高。”她說,混翅鱟的附肢形態誇張,具有很多長刺,辨識度高,非常有特點,加上化石儲存比較完整,所以科研人員當即就確認這是一類很奇特的海蠍。

    此後,科研人員回到實驗室,經過清修、拍照、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觀察等程式,確認他們發現的是一類新的混翅鱟,並將其命名為秀山恐鱟。 科研人員從化石判斷,恐鱟體型較大,體長可達近一米,其第三對附肢上有密度較高的硬質長刺,後體及尾部似蠍。化石儲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屬器、尾部、體表紋飾等特徵,為混翅鱟科形態多樣性討論提供了諸多新證據。科研人員認為,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淺海地區尚未發現大型捕食性動物,而恐鱟作為具有捕捉“利器”的大型節肢動物,極有可能在這一環境中扮演著頂級捕食者的角色。研究成果近期將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有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