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無恨劉成

    唐僧法名玄奘(602~664),唐代高僧,因此也稱為唐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翻譯家、旅行家和佛教學者。通稱“三藏法師”,本姓陳,名禕,洛州(今河南偃師縣)人。隋末出家,對佛學鑽研很深。他感到教義紛歧,就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學習。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途徑新疆、中亞地區和阿富汗等地,歷盡艱辛,最後到達天竺。

    玄奘在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師從著名的戒賢法師受教。後又遍訪印度各寺院,鑽研佛教經典。642年,玄奘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與一些佛教學者展開辯論,深為印度各界所佩服,萬流景仰,獲得很高聲譽。643年,帶657部梵文佛經動身回國。645年,回到長安,從此他專心翻譯佛經,經過十九年的辛勤勞動,譯出佛經一千三百多卷。這些佛經的原本,後來在印度大多失傳,玄奘法師的譯本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寶貴資料。

    玄奘和他的二弟子還撰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印度半島和中亞各國曆史的重要著作,已翻譯成幾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玄奘為促進中國同印度半島各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遊記》是中國明代作家吳承恩的傑出作品,這部神話小說是收集取經故事加工而成的。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回國後口述所見所聞,由門徒輯錄成《大唐西域記》。爾後,他的門徒為了神話玄奘,又編寫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描繪他艱難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傳說。到了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書把取經故事和大量的神話串聯起來,書中開始出現猴行者的形象。書中這個猴子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保護唐僧取經。猴行者神通廣大,武藝超群,一路奮勇斬殺妖魔鬼怪,使得取經大業功德圓滿。這部書具備了《西遊記》的雛形。

    之後,北韓的漢語教材《樸通事諺解》講述了《西遊記平話》,並有七條註文介紹了平話的主要情節。譬如有這樣一條記述:“

    法師往西天時,初到獅駝國國界,遇到猛虎毒蛇之害,次遇到熊精、黃風怪、地湧夫人、蜘蛛精、獅子精、多目怪、紅孩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焰山、女兒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

    還有一條說花果山水簾洞有一個號稱“齊天大聖”的老猴,偷了蟠桃、仙丹、王母娘娘的仙衣,李天王奉命帶領十萬天兵天將,與大聖交戰失利。後來,二郎神抓住了大聖,觀音把他壓在石山下,“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地,將大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稱孫行者。唐僧又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黑豬精,一個是沙和尚。

    在中外極其豐富多彩的取經和神猴故事的基礎上,吳承恩博覽群書,又竭力搜尋野言稗史,博採眾家之長,進而“雜取種種、合成一個”,創作出不朽的神話《西遊記》。

    取經人是唐僧,這是事實,誰也改變不了。《西遊記》中,有多次,唐僧被妖精捉走,孫悟空就產生過自己攜帶經書,一蹴而就送往大唐的設想,並向佛祖提出類似建議,佛祖卻不置可否。實際上就是佛祖否定了孫悟空的建議。佛祖的經書也只傳給唐僧,其他人一概不論。

    原因很簡單:如果由孫悟空把經書送往大唐,那麼取經大業一天,甚至瞬間就完成了,哪來的苦苦修行、九九八十一難之說?《西遊記》也就無從說起了。孫悟空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人有通天徹底的本事,也需要歷盡磨難,才能修成正果。否則,所有的獲得、所有的幸福快樂都可能是鏡花水月、海市蜃樓,是不能天長地久的。

    所以說,唐僧才是取經隊伍的靈魂,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唐僧,取經就不可能成功,因為經書只能傳給像唐僧這樣醉心於佛學的大德高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回憶錄-任天堂真的不重視中國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