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而為人記得對自己好
-
2 # 史無邪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語言和說話方式,但每個時代的語言又略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沒有現在的‘普通話’,但是卻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普通話。
一個時代或者說一個社會,語言會分為:官話和民間話(白話)。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個風,便是民風,也就是各地的民風之歌,是用當地民間最普通的白話唱出來的,最具有原始民間風貌;而雅則是上層士大夫的一種高雅的語言藝術,但是僅限於一般場所,而頌則是類似於現在政府檔案似的樣版官話。
等到了楚辭發展時期,這種普通話可能更深入到民間,屈宋吟哦的風格雖然仍不脫士大夫之雅,但也更進一步貼近民俗民謠,而其中的許多歌詞便是從民間取材而來的,自然是經過普通話整改而成的。
可見,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話。
-
3 # 人渣嘯西風
中國古代官方其實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古代的普通話叫做“雅言”,為了方便交流,中國曆代漢族王朝,都在不遺餘力的去推廣雅言,但是各朝各代雅言都不相同。
周代以前的漢語具體形式已經不可考,週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在洛邑建立東周後,當時洛邑地區的語言就成為了東周時期的雅言基礎。孔子在講學的時候,由於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想要讓弟子都能聽懂,孔子就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朝關中地區的方言作為雅言,但是到了漢朝,雅言的標準又改了,漢代時期的國語為“洛語”,漢朝把官方雅言稱為“正音”、“雅言”,也被稱為“通語”。
西晉時期依然沿襲漢代雅言,但是等到五胡亂華後,東晉遷都到了建康,當時的雅言洛語與中國古代的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被稱做吳音,也被南朝所沿襲。
隋朝統一中國後,編訂《切韻》,是以金陵雅音和更早的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最後融合形成為了長安官音。唐代沿襲了隋制。
宋代的通用國語被稱做“正音”、“雅音”。宋朝在《唐韻》的基礎上,修訂製成《廣韻》。 而在靖康之變後,南宋時期定都在杭州,劉淵又基於北宋的《廣韻》寫了一本《平水韻》。
元朝最開始以蒙古語為國語,但是後來為了方便統治,於是以元大都也就是現在北京地區的漢語語音做為標準音,稱做“天下通語”。
明代由於定都南京,官話就以南京音為基礎,把南京官話定為漢語標準語。後來雖然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但是當時從各地移民遷往北京,北京人口中南京移民大約為40萬人,佔當時北京人口的一半,所以南京音也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一直通行於整個明朝。
到了清代,早期清代沿襲南京官話做為漢語主流標準語。但到了雍正八年,清廷設立了正音館,開始推廣北京官話。而當時的北京音是在元朝時得舊北京話與明代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一部分滿族語音的形成的。
而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新中國以北京市以及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做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
4 # 翅膀說
古人當然說的是漢語啦。只不過,漢語發音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今天說的話和古代差別比較大。目前的普通話是建立在清時期的北京方言的基礎上的。但是,古代每個時期也都有屬於他們的準普通話。
雅言與通語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大意就是,孔子讀書,行禮的時候,用的都是雅言。
多數人認為,雅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話。我們今天推廣普通話,使得天南地北的人能夠方便交流,但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想出來的,而是自古有之,這就是雅言。區別在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是國家強行推廣的,而古代雅言背後並沒有行政力量在推動,而只是一種自發行為。
西漢揚雄曾經寫了本書叫《方言》,沒錯講的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方言。
有人認為通語就是通用語,所以等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有人則認為不是。其實吧,通語確實是通用語,但並不等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確切地說是某些地方通行的語言,這種通行不一定是全國通用的,也可能只是某一片地區通用。
《方言·第一》:悼、惄、悴、憖,傷也。自關而東汝潁陳楚之間通語也。
可以看出,這個通語指的是關東,汝,穎,陳,楚這些地方的通用語,更像是一個範圍更廣的方言,而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普通話(除非是天下通語)。
這裡,通語應該是與別語相對應的。每個地方有自己的別語,幾個地方可能會有一個通用語,甚至上升到全國範圍的通用語,但並不表示揚雄提到通語就是說這個字是全國通用的。
《方言·第一》:假、熾、懷、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兗之間曰假,或曰熾。齊楚之會郊或曰懷。摧、詹、戾,楚語也。艐,宋語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
古代漢語歷史階段劃分
我們的漢語如果照歷史發展時期來劃分的話,大體上可以分為:
上古漢語:秦漢及秦漢以前
中古漢語:魏晉到唐宋,不過學術界對此意見不太統一,多數集中在要劃分到唐還是宋,有人將中古截止到唐,將宋劃入近古。(當然啦,這個不是翅膀君今天要講的重點,大家大體上知道有這麼個劃分就行了。)
近古漢語:就是元明清直到民國初,當然對於近古的劃分也一樣存在爭論。
哪裡的話是雅言
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過總體而言,是以上古洛語為基礎,各朝各代又在相應的歷史變遷中進行了演化。
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洛陽居天下這中,所以才這麼牛比。比如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上古時期=====周
翅膀君認為雅言的產生,其實是一種權力崇拜。自周平王遷都洛陽以後,這裡便一直做為周天子的都城。千百年傳下來,洛陽在天下人的心中就有一種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古代人出行艱難,所以能出行的是少數,除探親訪友外,公務出行最多,而天下的公務中心就是國都洛陽。久而久之,這種原本屬於洛陽的方言,便會成為不同地區之間交流的工具。
題外話古人可不這麼看,他們更願意把原因推給天地,認為是天地之氣影響的結果。《木天禁語》(範梈)中說:“馬御史雲: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方偏氣之語,不相通曉,互相憎惡。惟中原漢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於習說。蓋中原天地之中,得氣之正,聲音散佈,各能相入,是以詩中宜用中原之韻。”秦
秦朝的雅言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了,不過想來以始皇帝的性子,估計不願意用別的地方來代替。
不過,秦朝時間不長,周朝的影響還是很強,在那段時間洛語的影響力應該還是很大的。後來,漢朝用洛語做國語,就足見這種影響力。
漢
劉邦定都長安以後,仍然以洛語為天下通語。在我們看來,秦朝是一個大統一朝代,那麼漢和周應該相距甚遠,但其實並不是。秦朝真正統一的時間是很短的, 劉邦只比秦始小三歲。
=====中古時期=====魏晉
魏晉時期,北方發生了不可描述之事,(翅膀君實在不願意用少數民族南下這樣的詞語來描述同胞的被屠殺)西晉的官方語言承漢制仍是洛語,南渡南京建立東晉以後,原本的洛語漸漸被中古時期的吳語影響,形成新的雅言,金陵雅言(也作金陵雅音)。金陵雅言的產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雖然受到了吳語的影響,不過整體上仍然更加貼近洛語。
到了隋唐時期,爭霸中原的主力是關隴世家和山東高門(這個山東並不是今天的山東,而是指華山淆山以東的門閥士族,比今天的山東要大得多)。關隴世家一般是以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區為中心,而山東高門則是以洛陽為中心,不過關隴世家以武勳而立,對於文辭這一塊並不如何自信,所以隋朝仍然以洛語為雅言。
不過,此時的洛語卻有了兩種。一種是以晉朝南渡以後,結合吳語產生的金陵雅音,另一種是受到北方胡族影響的洛語。魏孝文帝積極漢化,推漢服學漢語,遷都洛陽以後,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
隋唐
隋立國以後,要決定雅言正音時,經過慎重地思考,結合金陵雅音和洛陽讀書音制定了新的標準音。《切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
《尚書古文疏證》中寫道:洛下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於此取正。永嘉南渡,洛中君子多在金陵,故音詞之正,天下惟有金陵洛下也。然金陵雜吳語,其音輕。洛下染北音,其音濁。
《切韻序》(陸法言)中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蕭指蕭該,江蘇常州人。顏指顏推之,祖籍臨沂,生於南京。
唐承隋制,這個時候雖然隋唐都是以長安為都城,但是雅言正音上卻仍然是洛語,而不是長安話。
不過,隨著定都長安日久,這個標準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長安音的影響,便又重編了《唐韻》。
題外話《太平廣記·酷暴二·酷吏》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思止言音不正,霍獻可笑之。思止怒,奏之。則天知,亦大笑。候思止做為武則天手下最兇殘的酷吏之一,就因為發的是長安音,而不是洛陽讀書音在朝堂被人笑話,被霍獻可嘲笑,候思止便告到武則天那去,誰知武則天聽了,也笑話他。到了宋朝還被人再笑話一次,寫進了太平廣記。(翅膀君又要插話了,笑話別人說話不標準其實挺沒素質的,但是古人還真記載了不少笑話別人說話不標準的故事。)宋
宋朝雖然都汴梁但是也承唐制,仍然用的是洛語,但是不可避免又會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宋朝又編了《廣韻》和《集韻》,當然後來渡江建立南宋,仍然使用的是洛語。
題外話1:洛語與洛陽方言最晚到宋時,洛陽讀書音或者洛語已經與洛陽方言不同了。因為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洛陽本地方言不斷受到外來言的影響,慢慢發生了變化。而讀書音由於在讀書人之間傳承,相對的他們更加重視傳承,因此保留了更多上古洛語的特點。《說郛·卷五·談選》中記載這樣一個小故事:寇萊公與丁晉公同在政事堂,日閒論及天下語音何處為正。寇言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曰:不然,四遠各有方言,唯讀書人然後為正。說宋時,寇準和丁謂有一天在政事堂閒著沒事幹,聊起了天下哪裡的語音是最正的。寇準說是洛陽,丁謂則說,到處都有方言,還得讀書人說的才是最正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至少到了宋時,洛陽讀書音與洛陽方言已經分離了。題外話2:現存漢語與洛語最近的是閩南話現存的方言中與當初的洛語最接近的是閩南話,閩南話素有“語言活化石”之稱。廣義的閩南話,包括泉州,廈門,漳州,臺灣一帶,也包括潮訕話,汕尾話,浙南閩語等等。不過,現在說閩南話的人會被嘲笑難聽,口音之類的,翅膀君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近古時期====元
元朝時,元朝將蒙古語定為國語,但是卻以元大都的漢語定為“天下通語”。
明
明朝時,朱元璋的整個文武集團絕大多數來自於吳地,後來建都南京以後,在洪武年間逐漸形成了脫胎於中原雅音的南京官話。即便在後來,永樂遷都北京以後,官方語言仍然是南京官話。
題外話:明朝北京官話與元朝北京話是否一樣洪武元年,朱元璋將原北平人全部遷往開封,然後從山西、河北、雲南、浙西等地遷數十萬人散居北平府。後來,朱棣又從直隸,浙江等九省遷數十萬人到北平,一直到宣德年間,這樣的人口大遷移才停止。這就是當初北京人的基礎,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但卻和原來的元大都已經沒有任何聯絡了。清
清朝時,清朝的情況與元朝有些類似又有不同,清朝初時以滿語為國語,但是漢語仍然是天下通語,到了後來乾脆改漢語為國語,這時候使用的漢語是北京話。當然這個北京話,也仍然是多語言混雜的。
題外話:躺著也中槍的福建廣東人雍正八年,建立“正音書館”,要求福建廣東兩省必須說官話,不會說的就不準參加科舉。可憐的福建廣東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槍的。 -
5 # 使用者1234709394
古代滿清的北方人說普通話,因為只有滿清大力推廣官話,所以滿清三百年基本同化/影響北方所有方言。
之前的漢人是不可能講今天的普通話的,透過古書記載可知古漢語八調,有入聲無捲舌音無兒化音,古詩押韻。
用普通話讀古詩,不押韻的太多。請注意普通話的捲舌音兒化音以及輕聲都是古漢語中不存在的,況且普通話只有4調損了一半。
再者用詞也相差太遠,簡單的例子: 子曰: 色食性也。而不是色吃性也。
李白《行路難》而不是《走路難》
陶淵明《飲酒》而不是《喝酒》
相傳各代普通話都有出入,但最肯定的一點就是滿清之前的華人不會講當今普通話。
回覆列表
哈哈,這個問題很值得深究,真說起來,那些穿越劇穿越文就太坑爹了,要不說秦始皇統一六國,而且把文字也統一了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不管古代現代,都是這種情況,自秦以後,我大天朝就基本上語言文字統一,然後各地有各地方言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所謂的普通話對古代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的普通話,方言,就像你現在跟一個說粵語的交流一樣困難,只是我們站的角度不同,在現代人的角度上看古代好像他們沒有普通話很難交流一樣,其實都差不多的,只是思想上先入為主了,這種事情不用糾結,哈哈,隨便說說,有語言文學方面專家的話可以給題主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