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剛1500387

    或者我們可以先考慮具體事物中是否都存在著統一性和鬥爭性,或更術語地說:對立統一。

    我的看法是不必絕對化,比如一個孤立的物質質點與外界無關或沒有外界影響力變化時,可以只考慮其質的本性或規律,這也是牛頓的思想。社會在一定情況下也可能出現這種情形,如伏羲兄妹結合而生存直至延續下來一個茂盛的民族,但是社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有一定社會關係的,伏羲這麼有名就是在那麼艱難條件下建立並延續了良好社會關係機制從而很可能在中國幾千年前多元狀況時起了合為一體的關鍵作用。

    我們都可以觀察到,現今社會已經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生存條件,如果真的有人願意像伏羲那樣與社會完全隔離地生活是可以滿足的,還可以是完全自由的,不過顯然不會比大多數人過的更好,至少與社會隔離的生活沒有發展的餘地、沒有可交流的人也沒有談及言論自由的必要。這表明,人類社會實質上具有主動或自覺性的社會關係,不管人們對其有什麼不滿意之處,它是現實的社會存在,因為長期看社會為人類帶了好處,使人類越來越強,當然社會關係還有改進的必要,還存在許多矛盾鬥爭,這或許就是社會對立統一的較為普遍情形。

    自然界恐怕沒有主動性,但自然事物也有相當普遍的聯絡,比如萬有引力,處於穩定或有序運動的自然事物也事實上存在著對立統一。所以,對立統一是我們現實可觀察到的具有相當普遍性的,這個觀點可以追溯到易經。

    假如我們只研究或處理具體的一個事物,我看不必要非用對立統一不可,每個具體事物都有特殊性,存在許多因素,只拿一個因素去套用會過於簡單容易形而上學。但是我們也有必須要涉及到普遍性事物的時候,比如去一個陌生地旅遊總需要知道其一般性社會規則,不然進入美國的民居要水喝可能被槍斃。當社會處於廣泛的商品交換和生產時,這種普遍性社會關係就顯得更重要起來,我們不用考察整個社會,只要想想一個家庭就行了:是誰拿槍誰就掌握家庭財富好,還是誰老大誰說話算數好,還是誰管賬誰分財產好,還是誰幹多幹好了誰就得的多好。如果大家商定都不拿槍別人來搶咱們財富怎麼辦?這就涉及到對立統一問題,而社會每個家庭都去考慮一個可行的不太複雜的社會關係,就更涉及對立統一。

    所以,許許多多人和家庭及社會組織,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普遍性社會關係,就必須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不然因素太多,這就需要找到一個或極少的關鍵因素,能幫助我們從一般到特殊,歷史表明這是有成功案例的,我想這就是對立統一規律這麼受重視的真實原因。

    如果我們從具體事物一直思考到實際存在著的更大更多事物,並使之有效運用了,或許可以說越來越與某個具體事物的處理遠離了,但它應該最終落實到許多具體事物中。這樣說有些玄乎,比如華人敬祖先西方人不這麼敬也行,這種禮看似某種儀式或形式,但我們祖先是非常聰明的,每個人從小就接受了禮的思想,整個社會就沒有那麼多衝突,也能有效延續前輩的成就,人老了也能主動把財產留給後代,這應是一種極為精妙的社會機制設計,是超前了西方的,只是後來固守禮儀而沒有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從這些表述中,我以為我們的確需要有普遍性因素的研究運用,對立統一是非常重要的規律,只是我們不應固化它,或者非要無論什麼情況都以它為準,或者把它放到理論中束之高閣。回到本問題中,如果哲學不需要具體事物為支撐,我所說的就不是哲學,我的觀點是不要先立一個與現實無關的學科再討論它與現實的關係,而最好是反過來,從現實的需要中看出某個學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個學科再盡力去找出規律造福於人類,哲學的存在是先哲們成就所支撐起來的,這種偉人正是以普通人的才智幹出了常人難以完成的工作,我們後人也要有這樣的決心和行為。

  • 2 # 楊宇林745

    同一性是分析事物的關係邏輯,這些關係邏輯也是事物基礎關係同一的體現,如人,生命之性的相同,生命器官運作邏輯的相同,但認識關係卻是不同的,理論都是有界限的,認識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意識的不同,侷限性的理論本身就會產生衝突,這個關係涉及到認識侷限與思維意識以認同關係而構建的自維性,就算是真理,它也有一個認識過程 ,而認識的偏差本身就會產生思辨過程的衝突,這個思辨過程一樣會出現否定之否定的如影隨形。而事物相輔相成的關係,這是對立統一理論的基礎,如有控制慾必促成人的控制效應,控制效應的物件必產生奴才,而奴才的服從與依附必促成奴隸主的形成,你拿掉了奴隸主,這些奴隸會很自然的去依附與服從左右他們的生存關係者,並且嚮往自己成為控制者,奴隸翻身成了主人,他無形中就要求別人服從他。。。鬥爭性,是源於自維性,就算是他認識倫理道德,但也會使用這個來維護自身,而不是維護物件與自身的同一,這個關係邏輯,做人的形成了偽君子,做學問的形成了學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續三年參加在編教師考試,每次都很努力,但是每次都是差兩分左右過不了筆試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