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談教育的兔子艾丫

    在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父母時,他完全屬於爸爸媽媽,這種依賴以及被依賴,與其說是孩子的安全感,不如說也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慰藉以及安全感。

    但當孩子漸漸長大,他有了對外界的好奇與嚮往,他開始有同學,朋友,有自己的社交圈。他的世界便不僅僅只是父母,甚至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孩子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之下,忽視了父母對他情感上的需要和陪伴。

    當孩子長大成人,要組建自己的家庭時,那種被“奪走”心頭肉的痛感連同多年的牽掛一併襲來。在這種大爆發之下,孩子才意識到自己的“自私”。

    影片最後是溫暖的,兒子兒媳沒有離開家,而是陪同爸媽一起吃團圓飯。這也許是每對父母都最喜歡的結局!

  • 2 # 花眼看花

    為了寫這一篇回答,晚上特意在愛奇藝上看了兩遍這部不到8分鐘的動畫短片。

    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看電視的妻子好奇地問我怎麼有閒心看動畫片,我告訴她:這個片子正適合你們當媽媽的看!

    作為一名家長,我的感觸有兩點:

    在我們很多的家庭中,父母對兒女傾情付出,也在潛意識裡把子女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愛像握在手裡的沙子,攥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短片《包寶寶》由華裔導演動畫導演石之予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最近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本片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擅長做包子的華裔母親在兒子長大搬出家以後,備感憂鬱。某天她百無聊賴地一個人吃飯時,一個包子居然活了過來。從此,她把包子當成自己的兒子,再次找回了做母親的感覺。她對自己的包寶寶極盡疼愛,帶著他買菜、做飯、打太極,母子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但隨著包寶寶的長大後的日益獨立,母親又開始失落。終於有一天,包寶寶執意要與戀人外出約會,母親在失望痛苦氣憤之中,一口吞下了她的“包寶寶”。然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她的一場夢。當她從夢中驚醒後,她那離家出走的兒子回來了。

    在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當中,由於父親要承擔養家的責任往往在外奔波忙碌,養育子女的重任通常幾乎由媽媽獨立完成。而這些媽媽俗稱“喪偶式育兒”的方式,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把孩子當成自我世界的唯一,往往在看似無我的付出當中卻充滿控制和自私。

    所以,當孩子終究要長大,當他(她)要從母親的世界徹底分離出去的時候,母親的失落是顯而易見的。

    四川籍女詩人傅天琳的《夢話》有這樣的詩句:

    "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夢中不再呼喚媽媽的名字/而是呼喚另一個陌生的年輕的名字/那是媽媽的期待/媽媽的期待是驚喜和憂傷。"

    如果看不開,付出多少愛就可能生出多少恨。這個短片裡,當媽媽的是一口吃掉了自己的包子寶寶;在現實生活中,婦姑勃谿看似是由於生活瑣事,實則是媽媽的要從兒子的媳婦那裡奪取失地。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者倒是應該學習一下被人類稱作禽獸的動物們,只管付出愛而不講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P2P平臺頻頻暴雷,你認為餘額寶會被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