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小滿
-
2 # 羅元裳
兩種投資方式都是各有利弊,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各自的優勢和區別。
股票投資確實酸爽,它不僅流動性比固定收益類投資要好,也就是可以相對自如的買賣,同時參與方式也很簡單——在證券公司開個賬戶,就可以直接下單入場了。當然,未來行情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刺激,也讓人體會到了與眾不同的投資快感。不過,在中國的A股市場上,80%的投資者都是缺乏投資經驗的散戶,非常容易犯一些追漲殺跌的集體錯誤,導致最終每個人的賺錢效應都不明顯。有資料顯示,在股票市場中掙錢的只佔10%,虧錢的佔60%,沒賺也沒虧的佔30%。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股民,不僅沒有體會到賺錢的樂趣,還搭了不少錢才換來了些許稱不上是快感的體驗。
事實上,如果想靠自己的力量在股市裡真正獲利,可不是點點手指買入賣出那麼簡單的。它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要研究各種經濟資料、量化指標,緊跟各類政策訊息、市場動向,對所投資的公司盈利模式和未來發展,更要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斷,同時,還要揣摩市場情緒,以形成正確的投資判斷。
基金跟股票相比,由於有正規基金公司的專業基金經理,將散戶的資金集合起來,進行有組織、有紀律地投資,不僅分散了單一投資個股的風險,收益也在專業人士的操盤下,變得可觀了很多。如果說股票市場是一群投資者在互相博弈的市場,那麼散戶自己在其中廝殺,就是一個人與一群人的戰鬥,而透過基金投資,則變成了有一個厲害的高手替你出頭,去跟這一群人去戰鬥。
當然,基金也分很多型別,有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不同型別的基金,其風險和收益也不一樣。風險排序由低到高依次是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我們可以在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後,將不同型別的基金,按照“最優解”的比例,放入股權/債權/另類資產當中,同時定期回顧產品表現和配置比例的變動情況,進行適時調整。當然,也可加入定投的方式來降低一次性投資的風險,增強長期收益。
上面提到的這些基金,都屬於公募基金。國家對公募基金的監管要求比較嚴格,也使得其資訊披露更全面,令投資者易於查詢和獲取,做出相應的投資判斷。同時,公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大多簡單易懂,流動性也比較強,可以較為便捷的買入賣出,更加適合普通投資者參與。
-
3 # 三思投顧
熊市的時候買股票好還是買基金好?為什麼?
三思君覺得,無論什麼時候,買基金可能都更合適些。
因為投資要想賺錢,有兩個核心要素(專業與時間),雖然有專業有時間不一定能賺大錢,但要維持穩定的投資獲利,一是需要有一定的專業能力,二是要有大量時間的投入。簡而言之就是應該具備職業能力與素養,炒股很容易,開個股票交易賬戶打錢進去,分分鐘就能在股票市場下單,就能買股票了, 跟到漁市場買魚一樣, 走進漁市場看到魚就能買。
這讓我想起那些介紹“主廚的一天”的電視節目,一些對海鮮料理特別有研究的廚師,為了給他的客人享用到美好的海鮮大餐,又或是為了特別烹製在當季特色菜餚,常常是起早貪黑,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出發,趕著第一批漁船進港,親自到漁港旁的水產市場精挑細選,只是為了買到最合適的水產海鮮,因為多年的職業生涯造就了他們鑑別質量、嚴選優質食材的專業素養。
當然我們每個人也許都能買到魚,卻不一定懂各種跟魚有關且又合適的烹飪方法,因為我們大多數沒有具備“嚴選好魚”的經驗,那麼可能的狀況是, 到了漁市場只能看熱鬧,真的掏錢買了,卻可能是被各種外在的包裝、現場亮眼的廣告或老闆熱絡的介紹等情境影響下而下單成交,可能買到不合適的魚,也可能不懂烹飪,無法發揮食材的最大價值。
現在,我們把上面的場景換成股票市場投資, 當我們準備開始買股票之時,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大盤新聞、宏觀經濟、產業、行業、個別股票的各種分析,還有基本面分析、財務報告分析、技術面分析、籌碼價量分析等等,甚至還能看到討論區虧損股友謾罵、雜亂資訊堆砌無章的畫面......
But,真正的炒股職業好手都知道市場的資訊很多都不靠譜, 何況一般投資人看到的資訊常常是“滯後的”、“摻水分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專業來鑑別市場資訊、分析投資標的,一般的投資人常常會成為投資市場的“愛心接盤俠”。
成為“接盤俠”也不難理解, 因為一般人的職業不是“投資”, “專業的事情還是要給專業的人士來做”,這句“亙古名言”到現在依然不變。
回覆列表
這一切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在作祟。
如果我們選錯了股票,看錯了行情,由於已經投入了一部分,一般人都不甘心承認失敗,都覺得自己是股神,繼而會尋找任何可能支撐自己判斷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信心,這時候就變得非常危險,會變得焦慮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很大反應。從而會進行頻繁的操作。
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受到了外界的壓力,導致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減弱,而我們又無法透過具體的方式將這種壓力釋放出去。
賺錢的時候,我們會忘掉原則,為了賺取利潤瘋狂加倉,這會導致越來越不理智。這種迴圈是非常可怕的。虧錢的時候,我們也會忘掉原則,由於無法忍受短期波動而獲利了結,每次都是贏小虧大。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處於這種狀況中而不自知,他們壓根沒覺得那是壓力,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的掌握了很多知識,學會了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看透了中國的市場環境,相信自己的判斷一定時正確的。
那麼如何避免這個過程重複?
首先就是倉位的控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倉位到自己不用再擔心股市波動的程度。剩餘的資金可以購買理財產品,同樣也有正收益。當倉位調整到自己不用再擔心股市波動的程度後,就不會有情緒上的干擾,就沒有了外在的壓力,沒有情緒上的干擾做出的判斷也是最客觀和理性的。這時下跌時,就有資金可以買入股票;上漲時,也可以獲得穩健的收益。
其次是遵循價值投資做一個價值的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儘量不看短期的利好或者利空,要透過行業或發展邏輯選擇確定性成長性的股票。比如:一帶一路的政策會帶動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電動汽車的發展必然帶動鋰電池的發展,消費升級會品牌升級第三產業競爭力增強等等,然後去找這個行業裡有發展前景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