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eilin藝術

    首先,文化素養與文化課是兩碼事。

    藝術培養肯定是需要文化素養做底蘊的。

    傅雷先生在致周宗琦的美術書簡中說道:“青年人有熱情有朝氣,自是可喜。唯空有感情,亦無補於事。最好讀書養氣勿脫離實際,平時好學深思,竭力培養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至於藝術考生的文化課門檻太高這個問題,大概道出了許多藝術學子的心聲。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陳丹青先生有著和你一樣的困惑。

    陳丹青主動辭去清華美院的博導,放棄教授身份而回歸民間,說明他身上仍有著反叛的硬骨。而因為他的名人效應,此舉所引發的社會反響,更是對藝術教育體制提出了質疑。

    關於提問(1)中“藝術生大部分文化成績很差,這真的很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嗎?”其中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文化分數不達線基本就和美院無緣了。而目前想要深造,繞不過美院這條路。

    以前的名畫家都是有師承的,現在學習藝術有別於過去的師徒制,學院派是主流。況且中國藝術界已有多久沒出過真正的大師了?

    關於提問(2)中“歷史上這些大師,文化課成績都好嗎?”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藝術現狀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是師承製的變化,以前的學生混得好有老師作背書,現在的學生靠畢業院校也就是文憑作背書。

    其次是時勢造英雄,民國時期被譽為“黃金歲月”,大師們結伴而來又集體謝幕。他們有著深厚的國學底子和文化素養,這種素養不僅來自學校的教育,也來自知識分子的自律。

    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例。當時國門剛開啟,他們是作為第一批出國留學的藝術家。把西方的技法和藝術思想帶回中國後,開始尋找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那個時候中國還幾乎沒有西洋畫,他們也照西方的教學體系在國內辦了專門的藝術學校,以前是沒有的。於是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美院、中央美院……

    那一批畫家相當於在藝術沙漠裡開闢了綠洲。他們的時代任務已經完成了,功成身退。今天全國的藝術考生數字加起來是很嚇人的,基數大了,文化成績成了選拔人才的關卡。全才往往是庸才,這也是近代中國出不了大師的原因。

    我們錯過上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黃金時代,下一個黃金時代不知要等多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六一兒童節禮物是要個手機,該不該給她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