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風
-
2 # 睿智山丘Z
比較高階的動物都是恆溫動物,如鳥,貓,狗等等,人的正常體溫在三十六度到三十七度。在正常情況下人是用散熱的方式來保持恆溫的。散熱主要是透過面板的汗毛孔和口鼻腔的呼吸來完成的。如果外界溫度超過人體正常體溫,人體散熱就會遇到困難,因此人就會覺得很不舒服。如果人體泡在三十七的水中,可以透過呼吸散熱,人還不覺得難受。如果空氣達到三十七度,人就感覺難受了。
這就要了解人體溫調節的機制了,體溫調節(thermoregulation)是一個專業的生理學名詞,它是指身體的溫度感受器接收到體內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透過位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面板血管、汗腺、骨骼肌、內分泌腺等於機體產熱和散熱相關的結構,動態平衡產熱和散熱的比例,使體溫維持在相對恆定的水平。
體溫調節能力是較高等的脊椎動物才具備的能力,具備這一能力的動物被稱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相比,恆溫動物對環境的依賴度更低,適應性更強,因此從宏觀種群分佈上看,恆溫動物的分佈要顯著廣於變溫動物。
需要注意的是,恆溫動物的體溫調節有兩個特點,一是『動態平衡』,機體產熱和散熱都是在變化之中,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就是不斷修正產熱量和散熱量,使得體溫保持相對恆定,二是體溫的形成是『做減法』,人體的熱量其實是基礎代謝的副產物,ATP是能量貨幣,是機體所有生化反應的能量來源,但是ATP分解產生能量的轉化效率並不是100%,有超過50%的能量都變成了熱量。
假設人類如果和環境沒有熱量交換,而人體的基礎代謝活動是持續進行的,熱量的產生也是持續的,那麼人體的溫度就會不斷升高。對機體而言最舒服的溫度是機體自然產熱和自然散熱恰好平衡。如果散熱多了,那麼機體需要提過發抖(骨骼肌震顫)、面板血管收縮等方式減少散熱,但是如果產熱多了,機體只能透過增加散熱(如面板血管擴張)的方式來調節,而減少產熱的調節是極其有限的,因為人類需要維持基礎代謝,也就會有基礎產熱,這個值很難被降低。
因此當外界溫度達到37℃時,機體最主要的散熱方式——空氣熱對流散熱途徑已經失效,只能透過汗液蒸發等其他手段調節體溫,在這樣的溫度下機體需要竭盡所能的調動身體個組織器官散熱,但仍無法長期維繫,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是遠離這一環境,主觀上就會覺得讓人難以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