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建秋的世界

    日本古代的武士刀是武士配備的,而武士是一個階層。

    武士是軍事貴族,日本缺乏高質量的鐵礦石和高溫鍛造的焦炭,因此武士刀的產量是很低的,這類少數的武士刀只有武士才能夠享受。

    武士刀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不是實戰武器。

    然而打仗的並不只是武士,大批大批的步兵,也叫“足輕”拿的並不是武士刀,而是長槍。

    實際上打仗沒有那麼容易,古代步兵大多數都用的簡單的兵器,即便是弓箭這種武器,也是需要專門訓練的。

    中國古代的步兵武器,以槍、矛、槊為主體的,這類刺擊類的武器在戰場上是最為實用的。

    中國古代的刀如果是單手握持,一般會配盾,否則在箭如雨下的戰場,像日本那種雙手握持的刀,很容易被射成刺蝟。

    在戰場上,基本上是長兵器的天下,一寸長一寸強,而且刀的破甲能力遠不如長槍。

    在古代中國並沒有武士這個階層,並不需要拿一個武士刀來彰顯身份,刀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武器,隋唐以後,中國煤炭發展很快,而中國的煤炭硫含量比較多,硫會導致鐵的脆弱性增加,為了避免刀折斷,必須要增加刀的橫截面。

    但是對於大規模作戰,就要考慮到批次生產的重要性。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較為細的刀,舉個例子

    這是環首刀。

    這是馬刀。

    另外還有什麼雁翎刀,繡春刀,柳葉刀,苗刀,唐刀之類的。

    提問者所說的“大砍刀”只不過是中國諸多刀具的一種。

    武士刀之所以被很多人重視,並不是武士刀有多麼神奇,而是現代流行文化傳播的結果。

    武士刀從來不是戰場上的主武器。

  • 2 # 許億字與閒

    說資源匱乏也可以成立。

    因為資源少才肯努力去琢磨新的技術。

    日本刀細恰恰是新的冶煉技術與人體工程的結晶。

    冶煉強才使刀細而不因此易折。

    日刀兼具劍的功能,可刺可劈。

    且分量合適,適合長久揮舞。

    而中國刀則是另外一套邏輯。

    目的主要在於劈砍。

    所以分量重要

    所以做大作寬,劈砍時候不易折。

    中國古代資源也匱乏,但卻沒有發揮出很好的冶煉合金技術。

    因為中國有一個很強大的替補方案。

    叫做貿易。

    準確說叫朝貢體系。

    或許有人送,就懶得自己做了吧。

  • 3 # 言說心志

    日本武士刀起初是模仿的唐刀,這要從唐朝時候說起,當時倭人不自量力發兵攻打唐朝,結果那群孫子哪裡是我大唐的對手?別的不說,兵器上就完全碾壓倭人了,結果可想而知,倭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倭人戰敗後一面跟大唐修好,一面全面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科技等,武士刀就是這時候產生的。

    但唐刀的厚重並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於是經過改造,具備了刀身窄,刀背薄,刀尖銳,刀柄長,刀形彎等特徵,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武士刀的規制。這些特徵的刀一看就知道,很適合大力快速劈刺,ps:長刀柄可以雙手持握,刀的分量輕並且有弧度,利於增加劈砍時的殺傷力和威脅,特殊的刀尖設計又利於穿刺。

    另外,由於刀身所用材料減少了,輕薄鋒利的刀身在兩兵相撞時很容易造成斷裂,於是日本人就在鋼材和鍛造工藝上下功夫,最終改造成既保持了鋒利度,又增強了刀身彈性,耐用性大幅提升。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刀的重量輕不等於鍛造時所需的鐵少!見過打鐵的人都知道,鐵在捶打過程會有鐵渣被打出來,其實這些渣滓都是純度不夠的雜質,所以有時候一塊好鐵往往需要鍛造數倍於它的普通鐵才能得到。

    再者,武器是用來適用武術的,日本刀法講究猛劈直刺,這些都是大開大合的動作,雖然威力巨大也很嚇人,但一旦一擊不中,便容易在肩膀和腋下留下較大空門,顯然這不適合用太重的刀來做,因為太重就會有損靈活性。另外,由於日本人身材矮小,用太重的刀也不太現實,容易破壞身體重心平衡。

    總之,日本武士刀之所以設計成這幅鬼模樣,純粹是出於實用性考慮。

  • 4 # 國脈傳薪

    日本的武士刀是根據中國古代一種兵器改造的,此兵器起源於唐朝,名叫唐刀,唐朝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鑄刀技術的巔峰,但現在名氣稍弱,此刀同劍,但只有一面開刃,與秦弩、漢劍齊名。當時日本譴唐使大量來唐朝學習,其中就包括這一神奇寶貝兵器,唐刀,他們根據唐刀在此基礎上,慢慢研製出了武士刀,這是個冷門知識。

  • 5 # 閒人雜談五味

    解釋這個問題先得捋一下中國冷兵器的發展史。在冷兵器時代劍是比刀更早大規模投入戰爭的,尤其是在先秦時期,近戰的主要兵器就是劍,先秦出土的兵器基本上除了戈就是劍就是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戰法的不斷改進,尤其是騎兵的大集團衝鋒,劍已經不適應騎兵的戰法,也不適應步兵的近戰,而刀的砍削劈刺多面手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所以在一線部隊中刀被大規模列裝。 而劍從武器中漸漸脫離出來成為君子的象徵,到了軍中更是成為指揮權利的象徵,我們熟知的將軍佩劍,尚方寶劍都是以劍為載體,而刀是下級軍官士兵們真正上戰場的武器。就好比近代將軍會隨身攜帶一把勃朗寧而不會隨身攜帶一把更實用的AK47。

    刀的使用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大唐鐵騎之所以無往不利除了有優良的戰馬外,橫刀、陌刀優勢也不容忽視。唐朝的軍人地位也比較高,“若個書生萬戶侯”就是當時社會風氣的寫照。在對付異族騎兵時,手持唐橫刀,身背強弓硬弩的唐朝騎兵絕對是連鐵都煉不出來各族士兵的噩夢。尤其是震懾了剛從奴隸社會走出來的倭國,但是日本不產優良馬,騎兵不能大規模列裝,橫刀的式樣又不適合倭人的身材,於是經過改良後形成了今天武士刀的樣式。但是橫刀也有一個缺陷就是太燒錢了,需要大量的優秀工匠、優質生鐵,耗時耗力。

    唐朝之後除了元朝短暫的統治外士兵與刀在中國徹底失去了地位。宋朝強幹弱枝,極力打壓軍方地位,文人統兵,又失去了養馬基地,沒有了騎兵橫刀也就沒有列裝的必要,朝廷的文臣寧可割地賠款也不會把錢花在粗鄙的武夫身上。到了明朝更甚,世襲的軍戶甚至地位還不如一個妓女高,這時候誰要帶把刀上街還不被人笑話一頓嗎。清朝武士地位要高一點,但還是無法擺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宿命。各種刀的應用只是為了有武器可用,國家不會花大把的銀錢研製列裝給普通士兵最優良刀的。

    日本正好相反,唐後期戰爭不斷,不少的工匠為了避禍東渡去了日本,因為日本國土狹小,需要更多的資源,武士成了唯一能獲得更多資源的人,地位非常高,改良後的武士刀讓每一個武士都為之瘋狂,作為二戰後平均身高不足1米5的日本武士來說,沒有什麼比趁手的武士刀更有吸引力了。經常會出現一輩子打造出一把刀的大師,天天拿自己的血喂刀的武士,日本人對刀的痴迷可見一斑。

    所以日本更有理由有動力去改進工藝,去精益求精的追求更好的刀,而中國唐朝以後失去了對刀改良的動力,刀身強度不夠就加寬刀背,材料不好就做成異形,歷史在進步,反倒冶鐵製刀技術在後退。

  • 6 # 1314吐槽星君

    為什麼中國大刀給人一種大的感覺呢?

    日本刀的品質的確要強於宋以後的中國刀,在宋朝就有大量進口日本刀了,如果日本鐵資源少怎麼可能出口呢?

    事實上日本鐵的質量不但好,資源也比較豐富。中國鐵也不少,但中國太大,鐵資源分佈不平均,且質量不好,雜質較多。

    然後中國在宋代開始大量使用煤炭鍊鐵,而中國煤往往有伴生礦-硫,這樣的煤在學術上叫硫化煤,用這樣的煤鍊鐵就成了硫化鐵,硫化鐵有個壞處:過脆。這樣的中國刀質量就比不上用兩噸鐵精煉出來一把刀的武士刀了。怎麼辦?只有加厚加寬刀身來增加刀的強度。所以造成了中國大刀,日本狹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渣多少細度可以做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