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看後聽

    應該比較明顯,一般規律是10個學生中,7個偏理或喜歡學理科,3個更擅長學文科。一千萬考生中,約有300萬特長文科。比如數學,真實的水平是,700萬理科考生平均分80,300萬文科生平均分60,兩者差20分。高考為了防止這個巨大差異,出題時會人為地將文理考生平均分差異縮小到5分。為此目的,別無他法,只能將簡單題目出得更簡單,難題出得更難。簡單到什麼程度?文理科考生都會,難到什麼程度?全部理科考生基本都不會,這樣差距才能縮小。你說奇葩不?

  • 2 # 於清泉WUL

    按文理分科學,專業效率就越高。德國專業劃分的是最細的,所以德國的工匠最多。

    即使劃分文科和理科,對於學理課的人,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大多都很關注文科常識。因為旅遊、看新聞、看大片、聽天氣預報等等,不懂些歷史地理根本不可以。我本人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當時我聽天氣預報時有的聽不懂,主要是地區概念不懂。後來我大約用一週的時間,把中學地理教材看了一遍,收貨挺大,我掌握的概念有的地理老師都叫不準。有一次大家都在聽天氣預報,預報說“華東地區有暴雨大風”,我說,看來臺灣也會下大雨刮大風了。有個高中地理老師對我說,臺灣也不屬於華東地區呀!我說可能是吧,後來她主動跟我說,她查了資料,臺灣屬於華東地區。我不是炫耀自己,後來我發現很多理科畢業的大學生,多都瞭解所謂的文科知識。有一次我跟幾個小年輕的老師討論美國拍的大片《特洛伊》,有個剛畢業不久的數學系畢業的老師,談他對希臘的認識。讓我驚訝的是,他竟然瞭解克里特文明和邁西尼文明;他還說,希臘大約在公園前三四百年就有了法律、公審和投票選舉制度。不過文科的孩子,瞭解理科的不是那麼普遍。

    即使像現在的新高考,即使不分理科文科,但學生自己在選課時就決定他要學文還是學理。比如,學要學理工科,一定會選《物理》

    中國的高考,在學科開設,高考考察程度,缺少專業專家制定(真正的專家,不帶什麼行政、政治頭銜的專家),高層幾乎沒有宏觀的平衡。比如,有的專家,他過分強調他學習研究一輩子的學科,是最終要的。比如,有位高校的領導,他一輩子學習研究中文。他主張高考語文高考試卷,字數要從現在的7000字增加到1萬字,要讓15%的考生打不完試卷;他還主張背誦“之乎者也”的文章再增加近20篇(具體記不清了)。過分強調語文的作用極大的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之乎者也”類文化根本沒創造出任何一個近代自然科學的概念,連形式邏輯都沒有建立起來,還有必要加強嗎!說起“語文培養閱讀能力”,這根本就是個假命題,因為沒有掌握足夠的概念,根本理解不了作者說的是什麼。準確的說,是閱讀(閱讀文章不僅僅是讀語文課文,實際上語文課涉及的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概念極少)培養了閱讀能力。不知大家看沒看過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博士在參加《朗讀者》節目中講的一番話。他說,“小時候最怕給字注拼音,後來發現原來有一科最簡單的學科,就是物理。”說畢,臺下大笑。接著他的談話很精彩,都是脫稿講話,行如流水,妙趣橫生,這是語文的“功勞”嗎!中國基礎教育的《語文課》是壓在學生頭上的一座大山,有誰憐!

  • 3 # 取個有特點的名字唄

    有影響,山東比較奇葩,六選三是任意選的,也就是選物史政或者歷化地都可以。所以2020級山東籍大學生出現了好多大學學化學但高中不學物理的,大學學生物但是高中不學物理化學的奇葩。大學根本跟不上,有可能會掛科退學。高考不選的科目只要合格考及格就行,高考不考,其實就約等於沒學。

    2021年大學學聰明瞭,多數大學理工科專業必須物理化學都得選,至少也得選物理化學兩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眠好幾年了,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