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陳妹兒

    對於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而言,故鄉的情結,是鑲嵌在內心深處的一個烙印,其它任何東西都無法抹殺的。在很多人心中,我們期待老家能夠在有生之年,能夠始終如一的盛裝自己的童年,盛裝自己的夢!

    但,理想化的祈願,總是被現實盤剝的一無是處。事實上,老家的現狀似乎是正在加快拋棄農村。農村,離我們漸行漸遠。作為一個從農村成長起來的底層百姓,我一直對農村問題極為關注,特別是最近又回了一趟家鄉,看到正快速消逝的家園,內心充滿了糾結與緊迫,雖然我只是一個不名一文的草根,但仍要發出自己微弱的呼喊。

    我在農村長大,我家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在我的記憶裡,農村所帶給我的概念是:農村雖然條件差一點,但是人情味更濃一些,湛藍明淨的天空、淳樸熱情的鄉民、悠然自得的鋤禾、鄰里之間的互助熱情,但,那都是我所暢想中的美好和諧畫面,卻因著城市化的程序,而蒙上了一層無法安撫的陰影。

    在鄉下,小孩子外出求學後基本就不會再回到農村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老家。老家裡幾乎就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以及少量帶孩子的農村婦女。

    小時候還沒有這種感覺,總覺得小夥伴還挺多的,隨便一喊,就是一大群。現在再去農村,就真的很荒涼了。除了暑假期間,偶爾在鄉間小路上,有零零散散的孩子走過,其他的時間,幾乎難覓年輕人的身影。

    如今,一些農村出身的大學畢業,對故鄉的留戀也變得漸漸寡淡,大家都是傾向於能夠提供更多奮鬥平臺、就業機會更多的大城市,願意回到農村發展的寥寥無幾。就拿我的同學來說吧,不管是高考成功的,還是落榜的,目前在鄉村的,連5%都沒有。

    在我工作的城市,也有一些相距並不太遠的老鄉,有的在城市混的並不怎麼樣,但當我談起迴歸農村這個話題時,他們依然是厭棄或者逃避的心態。因為,在農村混,在很多人眼中就意味著無能沒本事。他們寧願選擇在城市流浪,再也不要回到那個為糧價漲跌而憂心忡忡的環境裡了。

    這裡,我再說說自己所在的鄉村,在二十年前,全村人口有260多人,可現在連老人加孩子,也不足30人。目前,可能只有極少數70年代出生的人尚還留在了農村,他們,成為當前中國最年輕的農民之外,80後與90後在人口總量上本已極少,而且幾乎沒有人留在農村。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推進,以及農村的生存狀況,當前的中國廣大內地農村,除了老弱病殘及少數中年婦女之外,其他人幾乎都被迫逃離了農村。

    我故鄉的小鎮,在冊9萬餘人,但實際留守在家的,不足兩萬,另外再除去老人和孩子,真正的青壯年,也就區區數千。

    為了復興當地的經濟,地方政府在招商上東北西跑,不遺餘力,但幾年下來,卻收效甚微。

    一個有生力量區區數千的鄉鎮,談何發展?談何招商?再放眼那些滯留在家的鄉民,不少人也在張望,希望有一天能夠到縣城或市裡裡買房,離開農村,離開鄉鎮,前思後想,愈發讓人更加惴惴不安。

    另外,如今的鄉村,部分農田荒蕪、水源汙染、土壤毒化,詩意的田園不復存在。

    儘管政府時期進行了取消農業稅,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等一系列的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使得農民幾乎不需要再上繳國家各項稅與費,但因為農產品價格受國家的干預與控制十年不變,而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成本卻已是成倍增長,且社會總體消費水平與生活成本的提升,導致單純從事農業的收入僅夠溫飽與生存,想要正常生活已屬不易。

    另外,由於巨大的貧富分化對中國社會的撕裂與衝擊,但凡有點能力的人,甚至沒什麼能力只要還能賣苦力的農村人,也都紛紛拋家舍業,遠赴南方和沿海異地謀生。

    隨著大量的人口逃離農村,許多良田變成了荒地。而長年累月年年加重的農藥,使得土壤毒化日趨嚴重,甚至已嚴重影響到了農作物與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當代農村,在表面小樓林立的表象之外,可以說幾乎到了“千村凋敝山河在,田園荒蕪雜草深”的境地,唐詩宋詞中詩意的農村田園早已不再。

    逃離農村,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方式。

    面對越來越沒有生機的農村,她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現在的農村真的要被拋棄了嗎?

  • 2 # 衣服哥

    一定會有所留戀。

    首先,現在人們都講究落葉歸根,尤其人到老年,思想的情緒就更加迫切,他們渴望回到自己生長的故鄉,只有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喝著故鄉的泉水,他們才會感覺踏實。

    其次,城市再好,也終究不是他們的家,農村永遠都是他們的家,那裡有自己最美好的回憶,有自己兒時的同伴,有自己去過的小山坡。

  • 3 # 知情達理輪船i

    看情況吧,我身邊好多農村裡出來的孩子,最後還是想回農村的,其實不是想回農村而想回家。

    畢竟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也不一定比城市差,而且農村的經濟發展也是不錯的,有的時候你在農村開個小店,一年也能賺個十幾萬夠生活了。就農村這邊還有一年賺上百萬的呢。空氣還比城市新鮮一些,也沒有什麼買房子的壓力。

    其實我就特別想回農村當一個老師,我有一個朋友也回家了,他就想在農村當個村官或者公務員之類的。福利待遇也不是很差,而且你還不用租房子,估價也比城市要便宜些。而且我覺得我回農村,就是回到父母身邊也有人照顧,我也不會想家了。我大學的時候,還有同學現在已經回了農村,還找好了工作,是村委會的一個職位。我隔壁家的姐姐也是出去了之後又回來的。

    所以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有的也是會想回到農村的,但是有的還是會嚮往一個更大的天地的。

  • 4 # 君悅夏心

    老話說: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家的狗窩。

    一句話“坐實”了樸實的農村人對老家的不捨情。也有少數走出農村的“城裡人”,習慣了城市燈紅酒綠的生活,出於各種緣由,逐漸淡化了對家鄉的情感。無可指摘,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傳統上講,“忘本”在農村是不受待見的,即使族親也不允許,也是腰纏萬貫的土豪千里奔走於城鄉之間的原因。人生道路可以選擇,但出身卻是天註定,認與不認就在那裡。

    群體上,70後,80後的人對家鄉的情感更濃些,可能緣於留在鄉土的那曾經清貧樂道的童年。他們也對城與鄉的認識更清晰,家與遠方都只是一種生活,平安幸福就好!

    “家有雙親不遠行”,孝道,是一種美徳。“你養我小,我陪你老”。安土重遷的他們,也許難以習慣城市的喧囂,心裡卻是“兩相守”的執著。滿滿放不下的泥香,放不下的大大小小。

    鄉的鉅變,也是你“修心”的落腳處,誰的人生不起伏,多少歲月風雨過。“療傷”時的靜謐處,“調息”時的秘安所。

    老家對你最想說的話就是:我還在這裡,勿忘我。

  • 5 # 劉健智

    我是80年考上師範,82年畢業後分配到西鄉,至今己有37年了。我經常回家,經常做夢夢見的是過去家鄉的那條彎彎的,小河,家鄉的那個小學校。

    我的家鄉背靠一座丘陵,前面是一條文川河,過河再走不遠就是文川鎮。我初中高中就是在那裡讀的。

    家鄉最讓我難忘的是文川河了。當時河還沒有治理,河道自然形成,彎來彎去。夏天,我們一群小夥伴就在被我們喚作“堰灘“的地方戲水。我游泳就是在那兒學會的。看見比我大的小哥哥在水裡“狗刨”,我心熱了,也想學。記得有個叫明哲的把我騙到深水中的一個土包上,說“你往前一撲就會了。“我傻傻地照做了,結果嗆得我手亂劃,腳亂蹬,鼻裡嘴裡都是水,一個勁兒地喊“救命!救命!“。這幫傢伙只是笑,沒有一個來拉我一把的。說來也怪,雖然喝了好多水,但自從那次破膽之後,慢慢克服了怕水心理,很快學會了游泳。

    冬天,河水冰冷刺骨,我們幾個上學的孩子可就慘了,因為沒有橋,每次得蹚水過河。幾次下來,小腿處就像老黃瓜皮,一見水鑽心地疼。

    遇到河水暴漲,我們就要走很遠的路,繞著過大橋。

    我每次回去,都要去看看我讀小學的那個學校。我畢業時在渠邊栽了一棵白楊樹,現在有盆口粗。

    我魂牽夢縈的故鄉!那裡有我美好的童年,有我埋在土裡,仍然在世的親人,我怎能忘記?

  • 6 # 幸福悄悄就來臨

    首先,對家鄉的留戀取決於個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對家鄉留戀。可能當下生活的環境對於個人來說,比在家鄉時好的多。而這種變化最大的感受來自於身心。所以,對於一個長期生活在偏遠落後的環境,他的身心健康發展肯定會收到影響。但突然有一天,有個機會他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鄉村,到了繁華的大都市,對於他來講,一切都是新鮮的,充滿了誘惑,給了他對生活的另一種構想。從而導致心裡的變化。前後對比下,落差太大了。怎麼辦?為了能過這種更好的生活,那就要在這座城市裡紮根,去打拼。一旦回到偏遠落後的家鄉,什麼都沒有了。希望沒有了,理想沒有了,那種幸福感也沒有了。故而他的心裡會故意淡化家鄉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會留戀。但對於經濟基礎比較好的家鄉的朋友,可能每年都能有個十萬二十萬的收益,那比在城市裡打拼的年輕人要強多了。進城只是生活閒暇之餘的一種消遣方式,在城裡居住也是因為孩子教育方面,城市資源要優於農村。而這些人多會對家鄉有很多留戀的。對於長期在外打拼但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的人,他們對家鄉很留戀,但留戀過後是殘酷的現實,一天不出工就沒飯吃。城裡打工的雖然每月工資都有一萬左右,可交了房租,扣了六險一金,生活費除掉,可能連1000塊錢都存不住。到年底,回家的時候還要給家裡帶點年貨回去。有孩子的要給孩子買個玩具,衣服什麼的。

  • 7 # 看你開花到結果

    有!當然有,那裡有父母,祖仙所創造的神奇的田園風景!和世代不忘的六親好友!有從小在那塊地方的童年往事!但!在彎彎曲曲的歲月路程的祖輩嚮往上!也從小有一顆嚮往著“天大的城市"!努力學習!唸書!考學!終於達到了“理想"的實現!現在,有好的環境!好的工作!好的領導!好的同事!又有了好的家庭組和!以及下一代!我為什麼?還去留戀“過去"的“農村"呢?這不是我自身要去走“回頭路"嗎?走了!就走了!留戀的!要適可而止!要在客觀 的世界上去過真實的生活!讓那裡,該成森林!讓那裡生長老虎!讓那裡成野生動物生長的地方!凡走出去了!就是小時的理想!留下埋在黃土下的仙輩屍骨!留下小時的記意吧!

  • 8 # 艾霓

    有留戀,有割捨不斷的感情。但,確實也已經回不去了。

    現在的農村,說實話無論是從交通、生活質量、生活方式、人的思想等哪方面來考慮,其實都比我們以前在農村生活的時候好太多太多了。

    還記得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沒有電、沒有公路、沒有車,以至於我到了現在都還不會騎腳踏車;我也不知道我的同齡人他們小時候吃過哪些零食、看過哪些動畫片和電視劇……所以,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場面,當大家都對著同一首歌或同一個卡通人物若有所思的時候,我像個傻逼一樣不明所以。

    現在的農村,孩子們從小就有零食吃,有電視看,有車坐,也可以很小就學騎腳踏車。與城裡的孩子想比,除了沒有那麼多課業,也沒能到世界各地去尋找詩和遠方,其他的,跟城裡的小孩沒差多少。

    但是,無論農村的條件變得多好,農村還是那個我們小時候拉豬草、玩泥巴的農村,卻再也回不去了。我們小時候賴以依靠的那些大人,他們已經老了,有些甚至已經不再了;我們小時候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撈魚的那些小夥伴,如今也已經幾近無話可講;我們小時候天天走的那些羊腸小路,它們已經雜草叢生了……

    依然想念那個農村、依然留戀我們一生都會留戀和回憶的農村,卻也真的,回不去了!

  • 9 # 又蒜又菜又多餘

    有的,我是農村出來的,很懷念小時候撈魚摸蝦,和一群小夥伴跳繩玩遊戲。那會一起玩的小夥伴特別多隔壁左右,都有同齡的孩子可以一起玩,哪像現在,每家都關門閉戶。小孩每天都是關在家裡看電視,出門必須大人陪同,我們那會大人根本沒時間管我們,都是一群小孩一起到處耍。

    記憶中每天放學回家得去菜地給青菜澆水,拔草,然後摘果實。回家了餵雞餵鴨,雖然對於當時小小年紀的我來說很辛苦,但是也不失為一種童年樂趣。

    每到暑假一群十幾個小孩約著一起去釣小龍蝦,每次都能釣一大桶。輪流著來,今天給你家,明天給我家。還有一起去山上採蘑菇,採回來做菜。那會每天都和一群小夥伴在一起真的特別開心,大哥哥大姐姐還會經常買零食我們吃。

    現在生活在城市卻也少了這些樂趣,釣魚摸蝦除非去農家樂,卻也沒有和一群小夥伴在一起時那麼開心自由了。我們家自己的小孩玩伴真的很少,因為鄰居都是不相識的,只能找同學玩,但又只是一個小區很難湊在一起,並沒有像農村裡面一起玩得那麼和諧美好!

    時至今日還是很懷念小時候在農村的日子,現在也會時不時的會老家體驗一下務農生活。

  • 10 # 吉林玲玲

    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出去看看.....”這是很多年輕人,特別是農村娃的心聲,接下來就來說說為什麼那麼多農村娃離開農村走向城市,多年以後對農村是什麼感覺?

    第一、農村孩子能走出去很大部分是因為對農村很失望,但並不是瞧不起農村。不同於城市的書香門第,農村娃家境很極端:很差或很不錯,很差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農村太落後,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去,很不錯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農村人思想太落後,只有走出去才能不被侷限於蠅頭小利便大打出手的愚昧環境。

    第二、農村娃在讀書過程中,基本是逐漸背離的過程。讀完小學,和村裡的小夥逐漸疏遠最後甚至完全割裂關係。然後是讀完初中,高中,供職大城市、結婚生子、落戶定居在大城市,與農村的關係也逐漸割裂。

    以上兩個原因,很容易導致農村娃對農村感情淡薄。再說走出去要處理和農村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概括下來是:割不斷但又融入不進去。說割不斷是因為,家長對農村娃很大的期望是光宗耀祖,所以農村娃春節等假期回家是必然了,還要被拉著去赴農村家族裡的酒席之類的。另外,天性使然,農村娃自己也總有些自己混出頭的感覺( 很現實的,農村近年來的讀書無用論很盛行,農村娃最後基本在大城市定居下來,必然是憋著想證明給大家看的勁兒的)。

    說融入不進去是因為,首先,之前說的農村娃從小對社會關係的“背叛”,讓他們在農村的社會關係弱。很多時候,你想“ 裝個B”但是根本沒有“觀眾 ”。另外,農村並沒有從小認為的那麼差。經濟上沿海或是有其他資源的農村現在經濟並不差,農村娃的經濟優勢並不明顯,個人發展上,在城裡打拼的農村娃沒有任何經濟依靠,甚至資源。職場上赤手空拳,真的很好難打拼,起步很難。

    我們是農村娃,我們熱愛家鄉,也想回家,闔家團圓。可是在城市裡生活久了,卻發現回不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國男排不如女排的關注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