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路118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這句話的來源:赤壁之戰,曹操在三江口損兵折將,於是賬下謀士蔣幹自告奮勇去招降蔣幹,周瑜將計就計招待蔣幹,在接待蔣幹的宴席上,周瑜一邊舞劍,一邊唱歌,唱到: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周瑜羽扇綸巾,談笑之間何等的豪氣!
這句話的來源:合肥之戰,東吳名將太史慈中了張遼的埋伏,身中數箭,回營後傷重而亡,死之前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 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歷史上太史慈在赤壁之戰前就病死了,不過死之前也說過類似的話。
東吳英傑孫策、周瑜、太史慈都英年早逝,甚為可惜。
這句話的來源:曹操討伐宛城張繡,張繡投降,曹操聽聞張繡已經死去的叔叔張濟寡居的妻子鄒氏很是美麗,便派人強行將鄒夫人拉來,曹操見了鄒夫人情不自禁的說:今日得見夫人,乃天幸也。今宵願同枕蓆,隨吾還都,安享富貴,何如?
曹操愛慕鄒夫人,一時傳為美談,感念曹操恩情的張濟降而復叛,殺死曹操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讓這個愛情故事有了悽美的結局。
這句話的來源:劉備在許昌暫時依附曹操,一人曹操邀請劉備喝青梅酒,酒過三巡,曹操縱論天下英雄,曹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 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是一個長期被低估的英雄,起點最低卻最終問鼎三國之一,大英雄也!
潛龍終會上天,劉備奪取益州後豪氣沖天,強如曹操者在漢中和劉備大戰亦告失利。
這句話的來源:諸葛亮大罵王司徒曰:“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脣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社會我亮叔,人狠話不多。 -
3 # 飯余文化
個人認為應該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在後園小亭盤置青梅,一樽煮酒,邀劉備共論當世英雄。豈料,劉備共列舉了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等十餘位名士,曹操都非常不屑,曹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稱:“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霸氣應該是通過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結論,而不是那種全憑著一腔熱血而喊出的口號。
當時淮南袁術,兵強馬壯。
曹操視其為冢中枯骨。
當時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遍佈天下。又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
曹操視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當時劉表名稱七俊,威鎮九州。
曹操視為虛名無實。
當時孫策血氣方剛,為江東領袖。
曹操視為藉父之名,非己之能。
當時益州劉璋名聲在外。
曹操視為守戶之犬。
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曹操更視為碌碌無為之輩。
足可見,當時曹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信口而談。並於當時群雄並起之時,第一時間能發現劉備的才能和野心。也表明其識人識時務的能力。
具備能力並不目中無人,通過理性的分析說出的話。
這才是我認為《三國》中最霸氣的話。
-
4 # 週週說古今
三國演義中哪句話最霸氣?霸氣的話很多,有的說是“我乃燕人張翼德也!”有的說“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有人說“我有上將軍潘鳳!”甚至有人說是“皓首匹夫,斷脊之犬!”。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請為大王吞之!”這麼一句氣勢磅礴的話,並非出自劉關張等舞臺中心的人物,而是來自二流角色,魏延!
說魏延是二流角色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的角色很尷尬,到處都看得到他,卻到處不出彩,甚至在最後還被設定大反派的角色,一個後腦勺有反骨就把他置於萬劫不復之境地。其實哪來什麼反骨,就是有,又能說明什麼?你又不是人家枕邊人,有反骨礙著你什麼事兒了。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其實是一個英勇果敢、敢作敢為,即能衝鋒在前,又能統兵鎮守一方的全面人才。蜀國中後期,如果沒有魏延,其軍事水平肯定會降一個檔次!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器重,其地位也相當相當顯赫,不亞於諸葛亮!劉備在世時,魏延已經從牙門將軍、鎮遠將軍,一直做到鎮北將軍。諸葛亮接手後,又封都亭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任命魏延為前部指揮官(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8年(公元230年), 又晉升他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爵位也升了兩級,從亭侯(都亭侯)晉升為縣侯(南鄭侯)。而諸葛亮也不過是西鄉侯。所以,魏延在蜀漢集團內部的地位相當顯赫,跟諸葛亮、關羽旗鼓相當,在趙雲、黃忠、馬超之上!
魏延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地位,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他能幹事、會幹事!本文開頭那一句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請為大王吞之!”就是劉備在平定漢中準備任命一個得力干將鎮守漢中時魏延的表態。魏延最終也因為這句豪邁的話語而被劉備賞識,最終戰勝大熱門張飛而取得漢中守衛的職權。而魏延最終也以其實際行動證明他並非誇誇其談,在他的任上漢中始終固若金湯,成為蜀漢帝國的北方屏障!
-
5 # 一杯情懷下酒
霸氣的話不勝列舉,說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吧。
一、諸葛亮罵死王朗的經典臺詞相信大家耳熟能詳,當中那句“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面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罵的王朗氣急敗壞吐血身亡,罵出了蜀軍的氣勢!可謂驚天動地,大氣磅礴!
二、舌戰群儒這段臺詞,諸葛亮的回答字字都可謂經典霸氣,懟得江東那些所謂的大儒啞口無言。罵張昭,“鵬飛眼裡,其志豈群鳥能識哉?”
“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三、關羽請戰顏良華雄,道:“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爾!”自信霸氣溢於言表!在眾多名將上級面前,敢說這話已屬不易,他卻說到做到。
四、張飛在長阪坡一聲吼,嚇破敵膽!空氣中只回蕩著一句話:“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莫說應戰,沒有一個人敢接話的,霸氣實至名歸!
五、太史慈被孫策收服時,可謂是英雄惜英雄。孫策對太史慈敬佩有加除了因為太史慈的一身好本領外,那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更是深深觸動了孫策,真英雄也!
-
6 # 喬鞅
我認為《三國演義》中最霸氣的話有三句,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個場合下的三段話。第一段話是曹操請劉備至丞相府,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的一段話;第二段話是袁紹派出顏良進攻白馬,曹操遭受白馬之圍,請關羽出手對戰顏良時,關羽說的一段話;第三段話是赤壁之戰前,曹操聽從龐統的連環計,站在連環成片的戰船上躊躇滿志說的一段話。
第一段話是曹操請劉備至丞相府,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的一段話。劉備被呂布從小沛趕跑,只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期間,曹操屢屢試探劉備有無野心,一日故意差人把劉備請到相府,曹操和劉備在相府後園“煮酒論英雄”。曹操故意問劉備,當今天下有哪些人可以稱之為英雄?劉備先後說了八人,曹操都一一否定。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 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曹操認為:袁術只是冢中枯骨,早晚要被他抓住;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見利忘命;劉表徒有虛名;孫策仰仗父親餘威;劉璋不過是條看家狗;張繡、張魯、韓遂等人只是碌碌小人,不足掛齒!曹操指出所謂的英雄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的胸懷,吞吐天地的志向。劉備問誰能稱得上是英雄?曹操說出一段震古爍今的話:“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認為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只有曹操自己和劉備二人而已!
第二段話是曹操遭受白馬之圍,請關羽出手對戰顏良時,關羽說的一段話。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曹操看著顏良陣上人馬嚴整有威,關羽卻認為,顏良的兵馬在他看來不過是土雞土狗而已(言下之意不過是擺設,毫無戰鬥力可言);曹操又指顏良給關羽看,關羽迴應曹操說,他看顏良簡直是頭上插著草標販賣自己性命的人(言下之意顏良的人頭已經不屬於顏良自己了);曹操勸誡關羽不可輕敵,關羽乾脆起身說,我願意去萬軍之中砍了顏良的腦袋獻給丞相。果然,關羽跨上赤兔馬直奔顏良,顏良正想按照套路先問幾句話,不料關羽仗著馬快、刀沉、力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顏良刺於馬下,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第三段話是赤壁之戰前,曹操站在連環成片的戰船上躊躇滿志說的一段話。曹操聽從龐統所獻連環計,把大小戰船用鐵環鎖定,連環成片,穩如泰山。曹操料定隆冬之際,只有西北風,哪有東南風,因而不懼東吳火攻,倘若東吳火攻,只怕燒的反而是自己。曹操萬事俱備,心情大好,便設定酒宴犒勞眾將。
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周瑜、魯肅,不識天時!今幸有投降之人,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洩漏。”操大笑曰:“座上諸公,與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礙!”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曹操壯志豪情、成竹在胸,嘲笑周瑜、魯肅不會順應天意,卻來與他為敵;又笑劉備和諸葛亮弱小得如同螻蟻,卻不自量力想要撼動他這座大山,是多愚蠢啊!
這三段話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演義》中最霸氣的話了,既凸顯出曹操雄才大略、霸氣無比,也反映出關羽英雄了得、並世無雙。
-
7 # 踏歌走馬
要說三國中最霸氣的一句話,那肯定要從三國各位有名的英雄豪傑說起了。
先說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引出了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足不出戶,歷數天下形勢,最後一句尤為霸氣,“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僅僅只是一番談話真的彷彿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啊,把個劉備震驚的宛如見到天人一般,而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這番話不是空談,真的實現三分天下的偉業。
還有當時三國第一武將呂布說的,“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呂布的這句話也是充分表明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奈何有用無謀,落得個被後世冠以三姓家奴的醜名,這真的是對這位天下第一人的極大侮辱,我始終認為呂布的這種行為叫審時度勢畢竟合適,如果僅因為一個人為了更好的發展而屈居人下便否定這個人,那麼劉備是不是更不堪呢?
還有張飛,長阪坡之戰失敗後,張飛負責斷後阻攔曹軍,當時曹操率領百萬人馬來到當陽橋前,張飛怒目大吼,“張翼德在此,可來共決死!”這一嗓子加上各種因素居然喝退了曹操百萬大軍,不可謂不霸氣了。
當然要說最霸氣的我覺得應該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說的話了,當時曹操問劉備天下誰人可當英雄,劉備說了好幾個人,曹操都不認同,最後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曹耳“,這是真的霸氣絕倫啊,一句話把劉備差點嚇尿了。
所以要說三國最霸氣的話,應該就是曹操說的這句了。
-
8 # 磨史作鏡
首先卷首詞楊慎的《臨江仙》必須上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開宗明義: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長阪坡上長板橋,張飛: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來決一死戰!只此一句,夏侯仁嚇破了膽!
隆中對劉備: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之前說:插標賣首耳!(如圖)
趙雲回憶長阪坡七出七入:吾視曹操八十三萬人馬如同草芥!
諸葛亮:欲破曹公,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曹操面對殺害呂伯奢一家後的詰問,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宴長江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天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卷尾120回晉滅吳之戰後,引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
9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即被捉,如何不降?”
――吳懿
這句驚天動地的話出自於蜀將吳懿之口。
這位吳懿是劉璋的大舅哥(在正史上,吳懿的妹妹嫁給了劉焉的兒子劉瑁。劉備奪取益州後,寡居在家的吳氏又嫁給了劉備)。
吳懿出場是在《三國演義》的第六十二回中。
這位吳懿即然自告奮勇,要與劉備一較高下,那麼他肯定是武藝高強了?
令人很失望,吳懿的武藝非常的渣,他那兩下三腳貓功夫連劉備都打不過。
雒城之戰中,國舅爺吳懿一個回合就被趙子龍生擒活拿了。見《三國演義》的第六十四回中。
做為益州劉璋的大舅哥,吳懿應該表現得寧死不屈嗎?
吳懿回答:“我既被捉,如何不降?”
吳懿那可是國舅啊!這話說的理直氣壯,氣壯山河,山河變色。
即然被捉住了,幹嘛不投降?
大帳中圍繞的眾將被他的無恥震驚得面面相覷,啞口無言。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
根本不需要嚴刑逼供,吳懿不但投降,而且把城中的佈防,軍隊指揮員的情況,注意事項和地理條件全部都合盤托出。
人家國舅吳懿都投降了,他張任非要死撐著,結果被殺了。
張任這個人非常可惜,文武雙全,武藝高強(兩次在張飛下走過十餘合,比紀靈還厲害)計謀百出。如果能留活下來,完全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來使用。
再後來,劉備還娶了吳懿的妹妹,吳懿又成了皇親國戚,水漲船高,也得到了很迅速地晉升。
-
10 # 學文說話
我覺得《三國演義》中,最霸氣的一句話就是,《三國演義》中第一回開宗明義:“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精闢的總結出了中國歷史存在的週期現象,為後世廣為流傳,還被收入中國成語詞典。
第一,我們說這句話“霸氣”是因為說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週期性規律。我們都學習過中國歷史,翻開歷史課本,就知道從夏商周三代以來,經歷過幾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期性政治現象。《三國演義》隨後寫到“週末七國紛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遂分為三國”。
這裡所謂“分”是指中國歷史上割據戰亂時期,所謂“合”是指歷史上統一時期。春秋(前770年)開始中國進入戰亂既“分”時期,春秋戰國大約500年分裂期。春秋戰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歷史進入到秦漢統一時期,直到東漢滅亡的公元220年。
從此,歷史長河又進入到第二次割據戰亂時期,中學歷史把這個時期叫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從魏國建立(220年)開始,又進入到東晉十六國南北朝260多年封建割據混戰時期,期間,西晉王朝有過30多年的短暫統一。
直到隋朝結束16國戰亂,開始進入隋唐王朝所謂“隋唐盛世”大一統時期。之後,又進入第四次割據戰亂時期,既70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直到北宋(960年)年開始,歷史進入遼.金:元:明.清大統一時期。”統一~分裂~統一”的歷史週期,正好印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現象。
第二,我們說這句話“霸氣”,是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全部故事情節,也主要是圍繞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個歷史規律來展開的。從東漢末年張角黃金起義開始,東漢逐步從動亂到名存實亡,直到魏國建立,進入三國時代,最後九九歸一,西晉王朝重新統一,全書波瀾壯闊,情節激盪,描寫一個從合到分又到合一個閉合圈,呼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開頭感嘆。
第三,我們說這句話“霸氣”,是因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有8個字,就簡單明瞭,言簡意賅,很霸氣的說出了中國歷史幾千年一個歷史發展現象。所以,後代這句話被後人深深認可,並且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比如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此句也用來表示人物或事情的發展分分合合擁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註定。比如,現在夫妻兩口子鬧矛盾,吵架分居,然後和好,我們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描述群雄爭霸的歷史小說,裡面很多人物形象都以自己為天下英雄自居,所以此類語言比比皆是,難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