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本古書《竹書紀年》,裡面就曾記載,所謂上古時期堯舜禹的禪讓制根本就是後人美化的,實際上從遠古時代開始,統治者就沒有禪讓過君位給其他賢人。李白在《遠離別》詩中有過這樣一句話:堯幽囚,舜野死。意思就是堯在晚年的時候被舜囚禁了,而舜晚年的時候,被禹流放偏遠地區,最終死在荒郊野外。“堯幽囚,舜野死”,不是禪讓,而是篡位和政變。李白的詩告訴我們上古的這一場血腥和殘忍的政治鬥爭。舜曾以孝行聞達,為堯帝所用。他擅耕做、精於製陶,因此上能取悅於堯,下能威服萬民,曾經使他居住地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帝喜悅,為拉攏這個能臣,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成就翁婿之親。堯後來沉迷修仙。不思政務,舜以駙馬之親趁機把持政權達二十八年。等到堯垂暮之年,想要取回大權交給兒子時,舜羽翼已成,權柄在握,堯已大權旁落了。舜囚禁了堯和太子丹朱,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一切聯絡,先是攝政,然後授意群臣促請他登上帝位,以禪讓之法奪得權力,他把忠於堯的四位大臣共工流放到幽州,歡兜流放到崇山,三苗驅逐到三危,鯀流放到羽山,後來又找個藉口殺了他,四罪而天下服,從此地位穩如泰山。這一計,便是以親而近,以親而隱,最終達到了目的。鯀是禹的父親,因舜殺了其父,禹內心十分痛恨,但從來沒有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後來因為治水有功,在天下老百姓中有了極高的威望,順理成章的接過了舜的位置,並且跟他算了一筆總賬。因為想起當年自己的父親,於是禹把舜流放至偏遠地區,最後舜病死在荒郊野外,死的極為悽慘。而禹也算是為自己父親報了殺父之仇。而舜的晚年的悽慘完全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在位的時候也迫害過一大批反對他的人,但因為人民對美好禪讓制的嚮往,於是後人迴避了這些血性的故事,並極力掩飾住黑暗的一面,而孔子也曾因殺少正卯而為天下文人所不齒,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帝王乎?所以人性的善惡、心靈的美醜不是想當然的簡單。
近幾年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本古書《竹書紀年》,裡面就曾記載,所謂上古時期堯舜禹的禪讓制根本就是後人美化的,實際上從遠古時代開始,統治者就沒有禪讓過君位給其他賢人。李白在《遠離別》詩中有過這樣一句話:堯幽囚,舜野死。意思就是堯在晚年的時候被舜囚禁了,而舜晚年的時候,被禹流放偏遠地區,最終死在荒郊野外。“堯幽囚,舜野死”,不是禪讓,而是篡位和政變。李白的詩告訴我們上古的這一場血腥和殘忍的政治鬥爭。舜曾以孝行聞達,為堯帝所用。他擅耕做、精於製陶,因此上能取悅於堯,下能威服萬民,曾經使他居住地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帝喜悅,為拉攏這個能臣,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成就翁婿之親。堯後來沉迷修仙。不思政務,舜以駙馬之親趁機把持政權達二十八年。等到堯垂暮之年,想要取回大權交給兒子時,舜羽翼已成,權柄在握,堯已大權旁落了。舜囚禁了堯和太子丹朱,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一切聯絡,先是攝政,然後授意群臣促請他登上帝位,以禪讓之法奪得權力,他把忠於堯的四位大臣共工流放到幽州,歡兜流放到崇山,三苗驅逐到三危,鯀流放到羽山,後來又找個藉口殺了他,四罪而天下服,從此地位穩如泰山。這一計,便是以親而近,以親而隱,最終達到了目的。鯀是禹的父親,因舜殺了其父,禹內心十分痛恨,但從來沒有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後來因為治水有功,在天下老百姓中有了極高的威望,順理成章的接過了舜的位置,並且跟他算了一筆總賬。因為想起當年自己的父親,於是禹把舜流放至偏遠地區,最後舜病死在荒郊野外,死的極為悽慘。而禹也算是為自己父親報了殺父之仇。而舜的晚年的悽慘完全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在位的時候也迫害過一大批反對他的人,但因為人民對美好禪讓制的嚮往,於是後人迴避了這些血性的故事,並極力掩飾住黑暗的一面,而孔子也曾因殺少正卯而為天下文人所不齒,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帝王乎?所以人性的善惡、心靈的美醜不是想當然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