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圖書館的品茶客
-
2 # 茶墨書煙
最終誰也沒贏
但就事件而言,匈奴勝多敗少。焦灼之後匈奴遠走西域,中原固守城池是最終的格局。
百年時間不能將這個問題說明白。匈奴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所指,如果僅就漢朝時期的來說,最後分裂了。但實際上西部少數民族諸部落,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方唱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對於我們常說的西域胡族是個比較大和複雜的群體,一直以來襲擾他部落本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
3 # 皮皮擼
肯定是漢贏了,部分匈奴投降漢,被漢武帝賜姓劉,還有被打敗的匈奴遷移到土耳其,匈牙利地區,對當時的匈奴長期威脅漢朝情況徹底發生了改變。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首先回答提問——東漢贏了。最後的結局是南匈奴內附,西、北匈奴(實際上是兩支)可能向西遠遷了,不知所終。這是國內主流歷史觀點,應以此為準。
當然了,有不同觀點,這個領域有爭議很正常。問題的關鍵是——除了中國,其他古代民族較少有關於匈奴歷史的文字記錄,所以應該以我們的主流觀點為準。換句話說,誰家研究匈奴史都得從中國的史料裡查資料,繞不開。打個比方吧——他說他燉豆腐燉得比我好,可是他的豆腐是從我這裡買的。
到什麼程度?
燕然山 被銘記的歷史燕然勒石的典故,說的是東漢時期竇憲、耿秉擊敗北匈奴軍隊,在當時被稱為燕然山的石壁上刻石銘記的歷史。這個石壁早已被蒙古國學者發現,但是他們解讀不了。在2014-17年才被國內的學者解讀,評定石壁上的文字正是燕然山銘。
燕然山銘的發現,基本證明上古時代的漢文歷史記載是有佐證的、真實可信的。並非子虛烏有或誇大其詞,所以這個石壁的發現非常重要。感謝竇憲、耿秉,要不是他們在蒙古高原上完成了作業,當時的歷史還真不一定解釋的清楚。
(匈奴漢印)
南北興衰匈奴與華夏族之間的對峙,從戰國末年就開始了。趙國首當其衝,因此有了胡服騎射。趙國率先摒棄了華夏族使用四輪戰馬車的傳統,改為建立胡人式的輕騎兵。這裡所謂的胡人可能就是匈奴人。由此也可以說明,那個時期的匈奴已經開始發展,軍事很強大,戰法比中原王朝靈活多變。
秦朝統一後,秦朝主動出擊進攻匈奴,這應該是對匈奴的第一次勝利,這次勝利反應出秦軍的強大。
秦軍為何強大?
統一戰爭時代的秦朝,可能是中國長城以南的華夏族歷史上出現過的唯一一個戰士型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出土的黑夫秦簡來看,秦軍基層官兵的戰備物品很可能是自備的,甚至部分武器也可能是自備的。這和北方部落諸族的戰備後勤體制是相同的。這種體制的戰爭成本不在國家層面,而是攤到了平民階層。自備的武器一般都很精良,因為誰也不會拿自己的命開玩笑。此外,秦朝和北方部落一樣,也幾乎全民皆兵,秦朝的晉升制度也是和軍功繫結的。理論上只要你膽大命大武藝高,你就可以封侯拜相。這和兩晉時期憑藉血統顯貴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完全是兩碼事。
以上,決定了秦軍具有和北方部落政權一樣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而秦弩機的發明和零部件標準化生產製度的出現,使秦軍的武器比匈奴武器更為先進、充足。
上述這些,就是秦軍能橫掃匈奴的原由。同樣,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誘因。因為全民皆兵、連年征戰,對於農耕民族來說代價很高。無疑意味著農業生產的破壞和生活的困苦。後世,尤其是漢初,批判秦朝的理論甚囂塵上,萬事無不以暴秦為戒。
在楚漢戰爭時期,因為中原混戰無暇北顧,匈奴出現了第一個征服者——冒頓單于,史記記載,他建立了一支40萬人的軍隊。
這樣的動員規模是什麼概念呢?
整個北方部族社會,能承受的常規兵力在10-14萬左右。因為古代塞北能承受的部族社會人口大致在一百萬到一百四十萬人上下,再多就養不活了。又不種糧食,哪兒有那麼多肉吃?
成吉思汗稱汗時,蒙古兵力是14萬,清八旗入關時更少,不超過13萬。到了這個規模就必須擴張了,因為再不擴張,整個遊獵社會的物產就沒辦法支撐這樣大規模的軍隊,很容易生亂。
所以說,冒頓的40萬兵力是很恐怖的,它很可能是指匈奴的全部青壯。可以想象一下——蒙古騎兵乘以2.9是什麼體驗?
所謂強漢,這個強字,也在於漢朝的對手的確不是泛泛之輩。
從屈服到反擊漢初白登之圍,讓漢朝領教了匈奴的厲害。其根本原因就是古代運動戰中騎兵剋制步兵的鐵律。所以秦修長城,就是為了避免頻繁的運動戰。而漢初以暴秦稱之,自然沒辦法像秦朝那樣大規模動員、大興土木。就連漢文帝也不敢建陵,就是怕重蹈秦朝覆轍。這種狀態下談不上反擊。所以西漢初年度過了一段屈服的時期。但是屈服沒有什麼用,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你的屈服而停止對你的進攻。
公元前177年,冒頓擊敗生活在河西的月氏人,迫使月氏人向西遠遷。月氏人是印歐語族群,甘肅是上古歷史上印歐人的東緣。而月氏人的西遷壓迫了西邊的塞種人,導致塞人西遷。塞人的西遷造成了中亞希臘化國家的衰落,直到月氏人在中亞建立貴霜帝國。這是最早的一波西遷浪潮,此後的歷史上,西遷浪潮還將發生數次。
公元前167年,匈奴南侵漢境。
為了應對四處擴張的匈奴,漢朝的辦法是積蓄力量,建設騎兵。尤其是衝擊騎兵。步兵則裝備鐵弩,射程較匈奴的角弓遠。戰馬方面,飼料是小米等精飼料,馬力更強。正是在這樣的裝備下,漢朝開始有反擊的基礎。
而匈奴呢,經歷了內部爭鬥和天災,實力減弱,南侵的兵力銳減到了10萬。漢朝方面,馬邑之謀,參與設伏的漢軍達到了30萬,已經是匈奴主力的3倍。馬邑設伏被匈奴識破後,和親式的和平終結了,匈奴開始大規模進攻,漢朝開始反擊,收復了河套以南的地區。
這一地區本來屬於匈奴,秦軍將其奪取,漢初冒頓時期又失去。等到衛青再度收復,已經過了8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古代中原王朝從衰弱到復興,大致需要80年。同時,匈奴也結束了他最為強大的近百年。
接下來,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郡縣,遠征漠北,並且向西域前進。
但是,漢匈戰爭離結束還早。
通西域 斷匈奴張騫出使西域,其根本目的是對匈奴形成合圍。客觀上使西部的大量瓜果蔬菜進入東部,豐富了東部的餐桌。比如大蔥,中餐的靈魂,是從西部傳入的。
張騫被匈奴扣留時,發生了一件事。史書記載——
匈奴軍臣單于死,軍臣單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涉安侯。
這件事說明匈奴在與漢朝的戰爭與博弈下,貴族之間開始了殘酷的奪位戰。而且,匈奴弱勢的一方開始尋求漢朝的幫助。
這是後來南北匈奴走向分裂的徵兆。
這段時期,衛青七次出擊匈奴,霍去病六次出擊匈奴。漢朝進入相對主動的進攻階段。史書記載,衛青斬捕5萬多人,霍去病斬捕11萬多人。斬捕16萬人什麼概念?假設匈奴人口在140萬左右,那麼僅僅這幾次主動出擊,就已經減損了匈奴1/9-1/8的人口。至於牲畜,更是以千百萬計。
當然了,匈奴仍然有能力反擊。漢軍勞師襲遠,實際上是走鋼索,勝敗就在一線間。飛將軍李廣和博望侯張騫最終都受到戰局的拖累,一個自刎,一個被貶為庶人,結局令人唏噓。到了漢武帝晚年,西漢的國家儲備幾乎被打光了。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李陵以5000步兵孤軍深入,遭遇8萬匈奴騎兵的圍攻,在殺傷匈奴上萬人以後,漢軍最終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在距離西漢邊境不遠的地方投降匈奴。這一事件也牽連了司馬遷。
這種不計代價、不計成本進攻的最終結果是匈奴休屠王率領數萬人歸降,他的兒子就是金日磾。此人受到漢武帝賞識,後來成為託孤大臣。
西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歸順,西漢匈奴分裂成為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成為漢朝的盟友,而北匈奴在郅支單于的率領下離開漠北王廷,西遷西域,到達今天的中亞地區。這對於西漢是一大利好,因為再打下去,西漢幾乎就要走上秦朝的老路了。由此說明,中原王朝對漠北諸族的反擊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元前35年,身在西域的郅支單于正在建立統治,忽然被一幫西漢猛將突襲,陳湯等漢將聯合西域兵力,冒險進攻錫爾河流域(今中亞五斯坦地區)的西漢北匈奴,將郅支單于斬落馬下, 西漢北匈奴餘部從此消失在漢朝的視野裡。周圍的民族也沒有文字記載,成為歷史謎團。
這一戰中,匈奴陣營中出現了所謂的鐵甲魚鱗陣,即希臘-羅馬的重步兵方陣,與古羅馬軍團的打法極為相似。而且匈奴鑄造了羅馬軍團式的木製堡壘。後人懷疑,這是歷史上消失的古羅馬東征軍團,又或者是亞歷山大帝國在中亞的最後遺存。
此戰後,南匈奴見漠北空虛,鮮卑人威脅在側,又回到漠北。此時,名義上南匈奴仍然是漢朝盟友。或者也可以稱他們為東匈奴,稱郅支單于為西匈奴。
匈奴的復振王莽篡位後西漢滅亡,中原經歷了一陣動盪,東部匈奴再度強大。由此可以看出,匈奴與漢朝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此消彼長。
此時的東部漠北匈奴仍是西漢時的南匈奴系,單于是呼韓邪之子烏朱留單于。在王莽時期,新朝與匈奴大打出手,西漢建立的盟友關係破裂,東漢與匈奴在西域展開爭奪。
公元48年,東漢匈奴南部的八個貴族開了個會,新朝沒有了,他們決定重新歸降東漢。此時的南匈奴單于是呼韓邪的孫子,比(名字就一個字,這是王莽規定的)。
自此,東漢南匈奴再也沒有離開與東漢的聯盟,東漢南北匈奴徹底分裂了。東漢開始派遣官員到南匈奴王廷。後來,設定了匈奴中郎將這一職務,參與東漢南匈奴統治,同時開始策劃南匈奴的搬遷工程,東漢準備吸收當地勞動力,讓他們去南方務工。
這個時候的戰爭,主要是東漢南北匈奴間的權力爭奪戰、以及東漢聯合南匈奴、西域力量進攻東漢北匈奴,瓦解北匈奴在西域的控制力,經營西域。這一時期駐紮西部的漢軍將領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與個人英雄主義,經常是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開個會,喊喊口號就敢對匈奴動手,然後就是合縱連橫、攻城略地,撬動歷史輪盤。害得長安的東漢朝廷總是在獎勵他們與處罰他們之間糾結。
漢朝與唐朝最大的不同是,唐朝開疆拓土,將士多是出身當地的部族,放眼望去,幾萬唐軍,齊刷刷全是胡人。漢朝時則是以漢軍為主。
此時,如果東漢不出兵,南匈奴也很有可能擊敗北匈奴,屆時,南匈奴很可能脫離東漢的統治,重新在漠北建立王廷。
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4000,聯合南匈奴、羌人3萬,擊破北匈奴,北匈奴投降20多萬人,燕然勒石。
這段歷史在5年前(2017年)被證實真實存在。
請注意,此時的東漢北匈奴主體可能已經不是西漢的北匈奴,而是從西漢南匈奴分出去的一部分,兩次拆分重組後,東漢北匈奴估計也就幾十萬人了。一仗被降服了20萬,基本就算垮了。這就是為什麼漢軍要勒石銘記的原因。竇憲他們一定認為,這一時期是決定性勝利,南匈奴成了戰友(此時的南匈奴首領都是在中原出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漢語),而漠北匈奴被他們解決了,竇憲他們心情一定非常激動。
此外還有個小原因——竇憲是帶罪要求出兵的,目的是將功補過。朝堂上反對他出兵的人很多,認為他動機不純。現在打贏了,而且是大勝,自然要簽字留念。巧的是,這個簽字留念渡過了近兩千年的漫長時光,居然重見天日。
公元91年,東漢再次出擊,耿夔率領漢軍騎兵800人,去塞五千裡,於金微山(阿爾泰山)斬捕北匈奴5000多人,北匈奴單于帶著一部分人逃跑了。至於跑到哪兒了,漢軍不知道,剩下的匈奴人降了。
此後,南匈奴內遷,北匈奴投降、瓦解。漠北、西域再無匈奴王廷。鮮卑人開始西遷,漸漸進入漠北匈奴故地,歷史上的匈奴帝國消亡了。
(匈奴的漢文文物)
總結從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到公元91年,漢軍耿夔再度擊破北匈奴王廷,漢朝和匈奴打了近300年的戰爭。從32萬主力傾巢而出遭遇慘敗,老劉家險遭覆滅,到最後八百標兵奔北坡,直接拿下阿爾泰山的西北匈奴王廷。這場戰爭的慘烈、複雜、漫長,牽扯,博弈,聯盟…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第二。匈奴的核心地區,從陰山河套轉移到漠北,後來又轉移到中亞、阿勒泰地區,最後乾脆轉移到了誰也不知道的地方…這是一場用300年的時間贏得的勝利。300年間,漢軍戰山西、守幽燕、收黃河、出塞北、連西域,克中亞、 遠征貝加爾,兵鋒所向,穿透匈奴的整個疆域。一個雄霸天下,縱橫數千裡的遊牧帝國被打沒了。
歷史永遠繼續 沒有結果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王朝進入衰落期。東漢南匈奴後裔劉淵在山西稱帝,鮮卑南下,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浪潮開始。嚴格地說,劉淵所部並非漠北勢力,而是早已在中原生活數代的族群。他們並不是入侵,而是自立為王,而且他們打的還是漢朝的旗子。中原王朝的衰落是西晉的帳,不能算到東漢頭上。
歐洲出現的匈人是不是西北匈奴的後裔?這一點並無定論。只能說他們的確往那邊跑了,但是跑的人不會太多。差一點拿下巴黎的那幫人匈人是不是冒頓的後裔?誰也不知道。不過現在中亞倒是有一大堆人認匈奴為祖先,富在深山有遠親嘛。
根據漢朝的記載,匈奴可能屬於蒙古人種北亞型別,根據出土文物來判斷,匈奴處於骨器、木器混用的水平,皆有少量鐵器。
回覆列表
漢朝贏了,但是這勝利代價慘重,無數兵馬的死亡,無數財富的流失,打的匈奴分裂,但是也沒有亡國滅種。所以這個勝利來的有點名不符實。本質上來說,漢朝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匈奴因為這場戰爭丟掉了北漠霸主的地位,四分五裂從此再也沒有建立統一的政權,所以沒有贏家,都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