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文紅番薯老師
-
2 # 夢幻夏秋東
孩子的能力是千差萬別的,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好奇心強,所以老師和家長要考慮周全。
1.對活潑好動、專注力差、好奇心強的孩子,建議不預習而勤複習。
2.教師授課不能只關注那些課上活躍愛表達的學生,更應關注那些不愛表達的學生。不喜歡錶達的學生有二類,一類是學霸不屑於表達,一類是學困不敢表達。如果這些學生都學會了,那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學。
3.課前無需預習,課上放慢節奏,課後及時複習。
-
3 # 自在人生wub
為什麼很多小學孩子,預習反而會導致上課溜號,而有的孩子不預習,上課就會跟不上課?這個問題確實存在,而且具有一定普遍性,也給不少家長和老師帶來不少困惑和不小壓力;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正確把握預習的科學內涵和科學的方式方法。預習也特別講究個度的問題,“欲速則不達”,或者“過猶不及”!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預習就是在上課前對即將要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閱讀,瞭解其梗概,掌握其要旨,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掌握聽課的主動權,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預習更是獨立學習的有益嘗試,對所將要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把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有效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預習不僅非常重要,而是十分必要,預習功夫下得好,大致可以理解上課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內容;相反地,如果不注意預習的功夫,即便課後花費數倍的時間也難以產生相同的效果!
預習需要特別注意目的和方法,目的明確、方法得當,就能夠收到學習上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預習可以先從老師佈置的預習內容做起,就是在看的過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難,哪些地方覺得有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有四個步驟: ①閱讀單元內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字教材,閱讀課文的註釋,閱讀課後的“研討與練習”,進而明瞭學習的基本目的和任務;②查資料,透過相關工具書輔助預習,如字典、詞典、原理、公式、報道、相關文獻等,幫助順利實現較好閱讀和理解基本大意;③思考和記筆記,對於閱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標註出來,或者在筆記上及時記錄下來,便於課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聽講;④做簡單的基礎性訓練,很多老師上課前都會提前發預習案,即便沒有,學生自己也會準備有相關一課一練,在自我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簡要地練習一下,預習效果更佳!
不要把預習當成“超前學習”,或者簡單看一下敷衍塞則、應付差事。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小學孩子,預習反而會導致上課溜號”現象,就是因為許多家長誤把預習理解成“超前學習”了,不惜花費重金,讓孩子進入輔導班把即將要課堂學習的內容,讓孩子提前學習,而課堂學習時又大同小異,因而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自以為都已經學過了或者學會了,對於老師的正規教學不當一回事,溜號也就順理成章!國家三令五申,一再禁止中小學生“提前學習”、“超前學習”;在國新辦舉行新聞釋出會上,介紹《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有關情況,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就特別強調,要“堅決防止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治本之策,就是提高課堂效率,堅決杜絕超前、超標的培訓行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預習是一種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在預習時也要充分尊重其內在的規律性,不能把預習搞成“超前學習”,也不能把預習當成一種負擔來應付,而是要遵循規律,正確地進行預習,有的放矢、收到實效、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快感!
-
4 # 日衝資訊 黃
確實有這樣的事,我覺得孩子和孩子不一樣,需不需要預習,以及預習的目的性都是因人而異的。我從這學期開始幫助我的孩子預習語文,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老實說我很得意有點飄了,忍不住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我的孩子語文很糟糕,很怕閱讀和寫作文,我一直輔導他的語文作業,但效果不好。而且我發現我的指導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為了讓孩子重拾自信,我決定不再輔導他寫語文作業了,而是改成課前預習語文課文。預習的內容限定在他的短板閱讀理解上,只幫他總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結果正如我所期待的,我的孩子在語文課上,一反常態非常積極的發言回答問題,老師還特別向我表揚了孩子的進步。
我覺得不管是預習還是複習都應該有適合孩子的明確的目標才能有效果,這個問題考驗的是家長的智慧。
-
5 # 桔桔侃教育
孩子預習與上課溜號是兩回事,請不要混淆。
溜號是因為自己心態的原因,覺得自己預習了便不好好聽講,這是非常致命的。一定要改正過來。
個人認為,預習是有好處的。
第一個好處就是讓學生培養自己學習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比如我自己學習新領域的知識,看那領域知識的書籍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做法是找到那領域的書籍介紹,把經典書籍的介紹看個遍,再從簡入難的看。但有些人方式不一樣了,他們有的就喜歡從最深奧的那部分看起,有的喜歡只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有的簡略過一遍既可。
學生來到學校開始接觸大量的知識,最先用的學習方法就是從老師那兒獲得知識,不過如果這些知識都是從老師口裡說學生耳裡聽的,那就成了灌輸教育。獲得途徑應該有相互學習得到的,課外書中得到的,生活中得到的,當然,也有自己學習得到的。自己學習也有很多方法,預習就是一種很不錯的自學的方式。學生透過自己的眼睛,透過自己的頭腦,去看去研究將要學習的內容,這時候的學習沒有老師對知識理解的影響,沒有作業題目的要求,學生的目光會更集中於知識本身,而學生是很神奇的生靈,他們會用他自己創造的方法從你永遠想不到的地方獲取到知識。不過可別期望學生透過一次預習把知識點都學會了,老師上課還是要講。有些老師就開始抱怨再上一遍他們預習過的知識,他們心不在焉。那我只能認為,老師授課的方式和學生自學的方式是一樣的。
在學生二年級的時候,我佈置了預習作業,我的要求是要學生自己學習生字的讀音、偏旁、結構、組詞、造句、查好字典。我大概能夠猜到學生會從哪些途徑,用哪些方法學習,這樣的話,我的備課中,關於學習生字的時候,就不能也死板地從讀音偏旁結構這樣教,我挑出幾個他們自習也不會容易理解的字,透過講述這個字的來源和故事來重新詮釋,即引起他們的興趣,又加深了印象。
第二個好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現在的學生學習知識習慣性是老師說什麼就學什麼,一篇課文裡,老師說表達了什麼感情,那就是什麼感情,卻從來不想想他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覺。曾經遇見過一篇文章《盲人摸象》,有學生說看了這片課文,覺得裡面的人有些侮辱盲人,欺負他們看不見,也有學生說,盲人雖然看不見,但是並沒失去對美的感覺,他會用手去感受,等等這些感受,和標準答案裡完全相悖,但是,是他們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看法。如果全班都寫著:我覺得盲人只摸到一部分,看不到全部,我們看事物不能只看區域性不看全部。其實這樣的教育才是悲哀,他們的腦子是一樣的,沒有了自我。
接著還有個好處是,讓老師的時間更多了,簡單的基礎知識不再需要課堂上多講,把時間放在難點重點上,還能留出時間思考或者進行其他教學活動。不過這對於喜歡按部就班的老師可能會痛苦,因為,本來可以找個知識點非常全的教案一步一步教,現在竟然還要自己想怎麼度過多餘的時間。深入想,這是否是老師的悲哀?
一句話,好好對待預習吧。
回覆列表
1、預習是為了什麼
預習是預先閱讀課文知識,把重點劃出來,把看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註,為了在課堂上理解更深刻,從而跟上老師上課的步伐。
有些孩子上課溜課,是因為他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不用再聽老師講課了,所以就會分神;有些孩子跟不上,是因為知識點有點難度,而老師上課的步伐快了一些,所以一下子就蒙了。
這時候,老師要平衡一下上課狀態,把一些難點逐步分析,並提問一些分神的學生,做到每個知識點都講明白。
2、提出預習要求
老師明確任務,要求每個學生都預習,檢查預習情況。並採用翻轉式教學,一邊提問一邊回答的方式上課,先讓同學們相互提問,讓大家踴躍解決問題,老師再開始分解難點,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起來了。
3、預習只是第一步
預習只是第一步,認真聽課是關鍵,老師要清楚地傳達這種教育理念,並要求課後及時複習。
學習的三部曲:預習、認真聽課、複習,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先抓預習,可以讓學生先知先覺,贏在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