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因為貓最早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100萬年前的馬特里野貓,這是一種生活在北歐和中東部分地區的野貓,它透過遷徙在距今約90萬年演化出了非洲野貓、森林野貓和沙漠野貓。

    就算是從最早的馬特里野貓算,離白堊紀也有6400多萬年了,所以,我們只能開一下腦洞來想一下這個問題了,那麼,假如100只貓去到了白堊紀,它們究竟是生態的災難還是恐龍的“小點心”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貓去到白堊紀能不能活下來?

    由於白堊紀與如今無論是從環境還是氣候上都相差甚遠,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貓去白堊紀面對的生存條件。

    最重要的是空氣。如今的空氣中各種氣體的比例是非常穩定的,而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氧氣含量了,在如今的空氣中氧氣含量為21%,而且這個氧氣含量在100萬年內是沒有改變的。

    而白堊紀時期空氣中氧氣含量卻有所不同,在以前科學家們透過對白堊紀地質層的研究,曾經得出過白堊紀時期氧氣含量30%的結論。同時,科學家們還認為當時恐龍體型龐大與氧氣高濃度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貓去到白堊紀會發生醉氧現象,如果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就會出現氧氣中毒。但是,隨著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白堊紀的氧氣濃度顯然是沒有30%。

    首先,在石炭紀地球上的氧氣含量曾經達到過35%,如此高的氧氣濃度造就了“巨蟲時代”。但是,昆蟲的呼吸系統與脊椎動物是不一樣的,它們透過氣門來呼吸,是相對被動的。而脊椎動物透過肺部呼吸,可以調整進出氣量,是主動的,所以,氧氣含量增加到30%左右不會讓脊椎動物巨大化。

    其次,在《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刊登了一篇由世界多國頂尖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將中生代的氧氣含量做了修正,研究團隊透過對中生代的539樣琥珀化石中的生物進行碳同位素化合物測定發現(植物中透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碳固定下來,琥珀又將植物完整的儲存了下來,所以只需要測定碳12和碳13的比例,就能推算出當時的氧氣含量,這個方法要比從地質層中測定來得更加準確),當時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應該在10-15%之間。

    在這個氧氣濃度下,貓作為一種已經適應了21%左右氧氣濃度的動物,去了必然是會缺氧的。從目前的研究發現,當人處於10-15%的氧氣濃度下時會表現出呼吸急促、判斷力喪失、嘴唇發紫等症狀。同樣是生活在相同空氣中的哺乳動物,貓也會表現出低氧的負面反應,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莫說是捕獵了,行動都是個問題。

    因此,僅僅是從空氣上(氧氣含量)看,貓去到白堊紀也無法掀起什麼大的風浪,而且即使它們面前能在低氧的環境下生存,行動受限的它們也不是捕獵者了,而是成為許多小型肉食性動物的獵物。

    假設不考慮氧氣問題,100只貓在白堊紀能否成為生態災難?

    貓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問題的“主角”是因為在現代,貓曾經氾濫過,比如澳洲原本沒有一隻貓,但是如今上百萬只野貓在“野區”稱王稱霸,而原因就是18世紀80年代時歐洲移民將家貓帶入澳洲形成的。

    那麼,不考慮氧氣因素的話,100只貓能不能給白堊紀帶來生態災難呢?我認為是不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食物不足。貓的主要獵物是老鼠,這是貓經歷了接近100萬年才形成的食性,是非常難更改的。但是在白堊紀,那個時候還沒有老鼠呢,因為最早的齧齒類動物出現在距今約5600萬年前,它叫副鼠。

    而且在貓的食物佔比中,除了老鼠就是鳥類了,但是在整個白堊紀,鳥類還是以祖先有羽毛的恐龍形態存在的,並且其種類、數量都無法與如今相比,最關鍵的是貓無法捕殺這些體型較大的鳥翼類。因此,去到白堊紀,貓幾乎是無獵可捕的,所以食物不足是100只貓無法造成生態災難的原因之一。

    第二:天敵。在白堊紀依然是恐龍的天下,而在恐龍中並不是只有體型龐大的霸王龍,還有許多小型的肉食性恐龍,比如迅猛龍、中華鳥龍等,它們會成為貓的天敵之一。其次,翼龍類雖然在天上飛,但是它們捕獵的方式也是在陸地上,也是以小型動物為主,所以翼龍類也會成為捕殺貓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白堊紀後期,大型恐龍紛紛消失後,地球上幾乎成為了小型非鳥恐龍和鳥翼類的天下,所以這些動物消化區區100只貓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總結一下

    貓確實是一種比較容易氾濫成災的動物,這是因為它們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且有著較強的繁殖能力。但是如果是放100只貓去白堊紀,那就有些白扯了,因為白堊紀的低氧氣含量就會讓這些貓成為“案板上的魚肉”,再加上白堊紀缺少貓的獵物以及小型肉食恐龍等的捕殺,這些貓只能是有去無回,是無法對生態造成什麼災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爆發前夕,為啥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的老百姓喜歡搶購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