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苦tt

    條件肯定有的,你可以想象一樣,不是在中國大地上,去一個小國。小地方。

    成為運營商有兩個點

    1、網路基礎設施,就拿5G來說,據說一個小區都要一個發射器;2、底層服務和安裝人員。

    以上兩點,華為基本上都就有搞定,網路基礎設施基本上華為自己生產的居多。

    看著簡單,但是如果像移動那樣服務好中國這樣大國,的確不容易。

    舉兩個例子,

    我買某家公司的電視,有了問題,基本上熬了3天才上門維修,並且還沒修好

    我老家寬頻壞了,打電話運營商,下午就到,還把問題解決了。

    以上就是差距,華為厲害技術,服務不一定最好。

  • 2 # 你的男孩—佳佳

    我覺得像華為這樣通訊行業裡的專家,要想做像移動這樣的公司是有可能做到的。

    畢竟像移動聯通這種通訊公司的基站基礎裝置也都是採購華為這些公司的嘛,所以說華為完全有能力去做。

    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是否還需要第四家運營商,以及能不能拿到國家的運營牌照,還有就是華為想不想做,畢竟華為一直都是以提供基礎裝置和服務為主。

  • 3 # 大道青天獨我出

    移動公司靠的是國有壟斷,華為靠的是市場競爭。一個是在溫床裡滋養,一個是在殘酷的競爭中搏殺,他們沒有什麼可比性。華為為鐵塔公司提供移動基站需要的裝置。同樣機車羅拉,西門子,等企業也為鐵塔公司提供裝置。這些靠的是研發競爭。不止中國,地球的移動基站裝置都是這幾個公司在提供。所以華為不會和移動產生競爭,作為民營企業華為也不可能成為運營商。但是它存在的意義遠遠的超過了移動公司。壟斷的移動公司同華為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為我們的民營企業加油和驕傲吧。

  • 4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華為是沒有條件成為類似中國移動那樣的基礎運營商的,不是給不給華為做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起,值不值得做的問題。

    華為是可以申請成為運營商的,但是基礎運營商現在並不賺錢。

    中國的通訊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就現在來看,不管是外資也好,還是民資也好,都可以去申請經營通訊業的業務,乃至是基礎運營商業務。

    現在為什麼沒有外資,也沒有民資去申請基礎運營商業務呢?就是因為中國的基礎運營商業務對資本市場來說就是一個雞肋。

    中國的基礎運營商,工信部要求的普惠性的服務提供,要求太嚴苛了。

    中國工信部不斷的提高對基礎運營商的覆蓋率要求,不管是固網也好,行動通訊也好,這需要鉅額的成本。而這個也是中國的光纖覆蓋里程以及各種制式的基站數量都高居全球之首的原因,中國一個國家的基站數量,要遠超過全球剩餘的其他國家的基站數量的總和。

    而且就工信部要求運營商提速降費,現在中國運營商的單使用者收入,不管是手機也好,寬頻也好,都進入了薄利多銷,甚至是微利多銷的水平,投入產出相差太大,資本覺得不合算,不賺錢,所以才不願意進入。

    很多人說什麼運營商日賺幾個億,我就想問問,讓你花萬億級別建設一張網路,再每年花千億級別的資金,去每年賺一千億,你願不願意幹?這還是最賺錢的中國移動,換成聯通和電信還不如這個。你試著把億去掉,你自己想想。先投1萬,然後每年的盈利還要再投入進去,做好了每年拿走1000,做不好可能只能拿200-300,甚至還虧本,這個買賣你還得勞心勞力的看著,不是投錢了就不管了,你願意不願意幹?

    華為成為運營商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

    現在就全球來看,華為最大的三個運營商客戶就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歷年的市場份額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佔比都至少在一半左右。

    而如果華為成為了運營商,就需要和三大運營商從合作伙伴變成了直接競爭的對手,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內的三大運營商又怎麼可能放心的購買華為的服務和裝置呢?很顯然的是華為將失去這三個最大的客戶,對於華為而言,這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總而言之,華為是不可能成為和中國移動一樣的基礎運營商的,一方面是現在中國的基礎運營商絕對是一個雞肋,沒有資本青睞,二來成為運營商之後,最大的三個運營商客戶也就丟了,對於華為而言這樣完全是不划算的。

  • 5 # 沒事兒愛叨叨

    沒有

    1.華為沒有骨幹網路資源,電信的資源最多,聯通次之,移動就一點點

    2.華為目前的業務佈局並沒有ISP這一項,並且未來也不想去做ISP這一塊業務

    3.華為只需要給移動聯通電信三家提供軟硬體技術支援就能賺得盆滿缽滿,ISP這種業務的盈利能力遠沒有華為當前的業務賺錢,華為沒必要在這裡投入資源

    4.華為絕對犯不著賺著三大運營商的錢,還要去砸人家飯碗

    5.退一萬步講,華為就算要做ISP,也只能是去購買聯通或者電信手裡的骨幹網資源,老老實實做二級運營商,地位和鵬博士寬頻通蝸牛移動差不多,本來就要從三大運營商那裡買資源,還要和三大的自營業務去競爭,你拿什麼爭?

  • 6 # 暴走通訊

    一個行業的產業鏈各有分工,比如華為就是做裝置的,移動就是運營商,面向消費者的。二者不是取代的關係,而是術業有專攻,各自有自己的發展重點。

  • 7 # 熱情的聰明的星辰

    華為不會成為運營商,因為企業的基因決定了這個定位。華為的文化是為客戶服務,運營商是其首要客戶,不可能成為運營商的競爭對手。

  • 8 # 天琊若比鄰

    沒有條件,三大運營商是國企,掙了錢要上繳國庫,而華為只是私企,掙了錢歸股東,也就是華為的員工,拿錢最多的是華為的一批高管,如果華為成了運營商,不知道老百姓答不答應!

  • 9 # IT老菜鳥

    華為是沒有條件成為像移動公司那樣的運營商的,因為運營商是一個非常重資產的企業,沒有國家的支援,華為、阿里這樣的公司是不可能成為運營商的。

    我們舉一下阿里的例子,阿里巴巴是聯通的虛擬運營商,但是阿里巴巴也絕對不會有成為全國性運營商的想法,因為這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實在是太厚重了。更重要的是運營商的投資搞,利潤率低,不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不會參與。

    做運營商有什麼好?全國每一個省市都要建設網路,都要建設機房,都要有大量的業務人員,中國移動的員工大概有46萬人,還不包括外包員工。不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很難承擔那麼大的人力成本,華為的員工大概只有移動的一半,而且高知人才比較多。

    做運營商有什麼好?3G、4G和5G投資都是千億級的投資,無論多大的投資,訊號不好價格套餐略貴就要被消費者鄙視。而且投資和收益完全不匹配。中國移動利潤率是19%,阿里接近30%,華為利潤率不到10%,看起來華為的利潤率比移動少,但是這是在移動獲得國家補貼以及華為大舉投入研發前提下的。

    運營商每年的資金,大部分用於基礎網路的建設,基礎網路的建設是非常坑爹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運營商的基礎網路建設覆蓋的範圍都非常的廣。如果華為要成為運營商,華為就要承載從無到有的運營商建設的投資,這對華為是絕對不能承受的。

    要知道運營商的網路的建設是從無到有慢慢投資,持續了十幾年,每年都在之前的基礎上改建或者擴容,如果華為從無到有的建設,那麼必然會有更大的投資,這個累加的投資太大,對於華為來說成本太高。華為畢竟是企業,如果實在無利可圖,華為做這個幹嘛呢

    而且華為如果自己成為了運營商,對其他運營商有不公平,因為這又涉及到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了。對於華為來說,國內的三大運營商的華為最大的糧倉,如果因為華為自己當運營商導致三大運營商有顧慮,選擇其他裝置商來承建運營商的網路的話,會導致華為得不償失。

    所以華為不可能成為運營商的,一方面是投資太大而利潤太低,另一方面是因為運營商是華為最大的客戶,華為不太可能因為這個而得罪運營商而影響自己的通訊業務。

  • 10 # 科技民兵

    你好,前華為員工回答下關於老東家的問題。

    如果單純從資金和技術能力上來說,華為確實有條件成立一家運營商,但是華為肯定不會這麼做,主要原因是華為有自己的經營追求,這決定了華為絕對不會染指運營商,同時運營商也不是什麼肥肉,華為也看不上。

    怎麼能成為一家運營商?

    在中國,如果想成為一家合格的運營商,手裡必須有牌照、頻譜、基站、運維和客服。拿到牌照是成為一家運營商的必要條件,相當於開車必須有駕照,在這方面我們國家一直是比較開放的,允許外資企業申請。無論是4G業務還是5G業務,想開展起來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訊網路,包括申請頻譜、建立基站、僱傭運維人員和客服為客戶提供服務。

    (1)中國移動的頻譜

    以中國移動為例,目前移動獲得了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三個頻段的5G頻譜,在5G之前中國主要採用行政審批的方式分配頻譜,隨著5G的到來,會採用行政審批+拍賣的方式分配頻譜,所以想用頻譜,得向工信部交錢才行。參考南韓拍賣價格,如果完全採用市場化拍賣方式,中國三大運營商手裡的5G頻譜價值將在千億級別。

    (2)中國移動的基站數量和建設費用

    截止到2019年,中國移動光3G/4G基站就達640萬個,其中4G基站超過240萬個,而2020年是5G元年,據估算5G的基站數量將達到4G基站的4倍以上,如果把硬體費用、軟體費用、安裝耗材、人工、租金全部加在一起,目前建設一個5G宏基站的費用是40~50萬。當然5G是宏基站+微基站配合建設,假設中國移動要建設50萬個宏基站,那麼最終費用將達到2000億左右,一般公司可拿不出這筆錢。

    (3)中國移動的運維和員工數量

    截止到2019年底,中國移動總共有460,647個員工,就算我們按照僱傭一個人平均5000塊/月來算,每個月也是幾十億的支出。當然,除了支出以外,移動業務肯定有收入,即便如此,前期的基站建設費用也是一筆天價了,一般企業真的拿不出這筆錢。

    華為為什麼不願意做運營商?

    如果華為想做運營商,有一個優勢是自己本身就生產通訊裝置,這樣建設成本要比別人低很多,在加上華為現在年收入8,588億的體量,咬咬牙做一家運營商還是存在理論可能的,但是華為肯定不會做。

    (1)華為只聚焦主業務

    瞭解華為歷史的人知道,2002年華為經歷過一次寒冬,當年國內整個網際網路業務死氣沉沉,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過有一個業務卻異常火爆,那就是實現比較簡單的小靈通,對於華為、中興來說,小靈通實現簡單,閉著眼都能賺大錢,所以很快中興推出了多款小靈通賺的盆滿缽滿,但是任正非認為小靈通不是未來的業務方向,壓著不讓做,華為內部很多人都給任正非寫報告要求做小靈通,不過都被任正非一一否決了。後來任正非回憶這段歷史有點“痛苦”,看著嘴邊的肥肉溜走,而且還是極度缺錢的狀態,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還是堅定的認為,必須聚焦主航道業務。後來,同樣的誘惑也來自於房地產業務,但是華為同樣也沒有動搖。

    (2)國內的運營商薄利多銷,更多的是基礎服務商角色

    跟歐美國家不同,我們政府對運營商的定位是基礎業務服務商,就像自來水廠、電廠一樣,主要目的還是服務老百姓,不能盲目追求利潤。雖然零幾年的時候運營商確實比較賺錢,但是近幾年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政府要求各大運營商推行“降費增速”,進一步壓縮了運營商的利潤空間。以19年為例,三大運營商裡面體量最大的兩家都出現了淨利增速下滑的額趨勢,2020年政府將繼續推行“降費增速”政策,所以未來三大運營商將維持薄利多銷的狀態。

    華為雖然是賣運營商裝置,但是並沒有運營經驗,所以如果貿然轉身運營商,不可能做到移動的利潤率。能做到中國電信的水平就謝天謝地了,所以以此估算,華為19年銷售8,588億,將實現468億元的利潤,而實際上,華為19年真實的利潤是626億,所以這筆賬怎麼算都不划算。

    總之,無論是從華為自己的經營思路看,還是從國內運營商的發展現狀看,華為都會堅定的做通訊裝置商的角色,而不是自己成為運營商,像小靈通、房地產那麼賺錢的業務華為都忍受住了誘惑,何況是沒有那麼賺錢的運營商業務呢。希望有幫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後,作為家長的你會在乎孩子的成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