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持人譚琳
-
2 # 我們一起學翻譯
肯定不行吧,你從這些媒體獲得的都是淺顯的資訊,或者是別人的思想成果。只有自己讀書感悟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收穫和體會,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
3 # 雲山一漁夫
這個很難說的。你利用網際網路軟體,關注專業大V,比你看爛書強;但是你看好書,是比看垃圾的碎片化資訊強的。
總體來說,看好書>看優質博主>看碎片化資訊>看有毒的爛書
-
4 # 絳軒微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您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零食能取代正餐嗎?
人們把書籍比做精神麵包,那麼新媒體載體終究只是佐酒零食,小吃茶點。
要維繫身體新陳代謝終究還是要靠五穀蔬菜。
營養失之均衡,身體會以生病形式抗議報警!同樣,精神糧食選擇有偏差,心智會迷惘恍惚警示,乃至導致我們知識偏科,理論缺失,終究不能走得太遠。
讀書是這個世界唯一一條成本最低的追夢捷徑,尤其經典作品,精讀更是事半功倍,成體系的知識,可有效彌補碎片化缺陷,補足理論短板,更可以增強功力,提振精神,淨化心靈!
相反,一定不可以將以上新媒體作為獲取知識的唯一,否則,追夢之路就繞遠了。多走路沒關係,關鍵是“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開卷有益,與君共勉!
-
5 # 是艾莉絲呀
從網上獲取知識好,還是從書中獲取知識好,其實都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遭遇:上網搜可以無限的瀏覽海量資訊,看很多書感覺知道了很多東西,但是真正要用的時候,又像茶壺煮餃子一樣,倒不出來!
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知道主義者。你缺少的,並不是資訊,而是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們很多人,其實很少在網上主動搜資訊,反而是每天都在被動地被網路餵食資訊。特別是在各大平臺都推行智慧分發資訊流的時代,我們幾乎都被同質化的資訊包圍,簡直就是被封閉在資訊繭房之中了!
因此,如何構建開放式的知識體系,從而跳出封閉的資訊小黑屋,不斷拓展自己的認識邊疆,才是這個問題的正解。
首先,要正確吸收知識。
網上瀏覽資訊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你快速的對一個問題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方便你對接下來的深度瞭解做決策和參考。
而讀書就是在和牛人交流。書的知識一般比較系統,思考性強,可以系統的瞭解某個東西。可以快速瀏覽,也可以精讀,甚至反覆讀。但目的就是要涵蓋這個領域所有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去找對應的案例和方法論。
其次,要對知識進行加工整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搭建起自己的底層知識體系。
體系的力量是巨大的,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知識模組,這樣面對類似現象層面的問題時,就可以把這個體系拿出來,把對應知識模組搬出來解決,罩住問題解決掉,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這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環節,也是重要的學習訣竅,就是以知識輸出反向促進自己的知識吸收和整理。知識也一樣,必須要輸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實踐,不然就是死知識,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比如記筆記、寫文章、做產品、做分享、交流、實踐等等這都是輸出,有助於強化原來的知識模組,而且在輸出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人來提問或者交流,這同時也是對原有知識模組的一種重新思考和檢驗。
總之,一個人系統思維和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環境。絕大多數的人很難跳出自己所在家庭環境、成長曆程和生活圈子灌輸的一些理念,而後天讀的一些書、經歷的事情和所有的思考,如果不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那麼你即使看起來很努力,也不過只是在強化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和可憐的舊觀點。
除非經歷重大變故,或者痛苦的磨練,否則人的想法是極其難以改變的,而我們有時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越是雲淡風輕,越是包容悲憫,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擁有大格局大智慧的人。
所以,為什麼具有遠見卓識的人總是少數?他們要麼天賦異稟,要麼歷經磨難。大哥的歌唱的就是人生真諦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
6 # 無物永駐
但我個人的觀點,很多媒體平臺,內容會偏向於“快文化”,更適合於碎片化閱讀,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有效的資訊。
而書籍的存在,尤其是紙質書的存在,還是有其自身的意義的。
至於我們要選擇哪種渠道來獲取資訊,我認為是取決於你的目的和時間。
比如你在豆瓣TOP榜單上會看到很多書單和電影推薦:
對於實用類較強的工具類書籍,如果想要快速地瞭解書中的核心觀點,可以選擇去看大家在媒體平臺釋出的書評。透過已經閱讀過該書的人總結的筆記,直接提取出有用資訊。對於文學類或小說等書籍,也可以先透過前人寫的書評了解一下濃縮的故事梗概,看看自己對該書是否有興趣,再考慮是否要進行精讀。紀錄片或故事片類的電影同理。另外,書籍在閱讀體驗方面會更偏向於沉浸式閱讀,可以更好地瞭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細枝末節的思想與情感。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個人認為有的好書是值得去讀,甚至一讀再讀的。
-
7 # 北笙影視屋
我認為網路媒介確實比書籍獲取資訊更方便快捷,但要說完勝是不可能的。
首先,在思考深度方面相比書籍的自我思考,網路媒體顯然更多地受到傳播者的影響。對於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會站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發表不同的觀點,在促進交流的同時,也會出現隨大流的現象。未知全貌就隨意地對某一觀點發表態度,其中必然缺少自我思考的價值。
其次,碎片化的資訊導致認知結構的混亂。網路媒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資訊量大、傳播廣、碎片化。但過量的零碎資訊導致我們很難建構起完整而準確的認知結構,從而導致對某一知識一知半解。瞭解的多了,但真正理解的卻少了,這正是網路媒介對大眾最大的負面影響。
相比沉迷於微博、知乎等網路媒介,總有一個時刻,我會選擇丟掉手機,轉而拾起一本書,來一場自我思考的旅程。
-
8 # 娛樂遊說客
答案是否定的:完全不能。
自媒體是碎片化的閱讀,完全不能取代書籍本身帶來的營養和資訊。書籍一般都自成一套知識體系,就一個問題來進行深入翔實的分析和研究,這是自媒體不能給予的。
自媒體是短平快,就像辣條,沒營養,但能解決嘴巴的一時之需。
所以,真正想汲取知識的人,不是靠刷自媒體的。
以上,希望有幫助。
-
9 # 新疆諦聽廣告
我的個人看法是可以替代書籍的,透過抖音上的名師的直播講解,可以快速的獲取到有價值有營養的內容,而且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比讀書要節約時間,時間是寶貴的。
-
10 # 歲月拐角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裡的書籍是一個泛指,可以理解為是“知識”。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電視、網路、新媒體、圖書館等等,所以能夠讓我們增長見識的都可謂是好的方式。知識的來源越是廣泛,我們越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懂得做出甄選。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特別快,實時資訊、資訊編輯、知識摘要、總結評論等等,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我相信每個人的手機裡電腦裡都不止一款軟體在提供著資訊,幫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但這些所謂的知識點並不能讓我們瞭解全貌,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讓我們透徹瞭解。
有些人愛看電子書,便捷,智慧,隨時隨地可以看,即使是碎片化的時間都可以有效利用起來。有些人獨愛紙質書,觸手可及,不傷眼睛,更親切,更直接,也會讓一個人的獨處時間更加充盈,當然也比電子書更利於保護眼睛。所以,無論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哪一個更好要取決了每個人的習慣和認知。
回覆列表
媒體平臺的內容無法取代一本好書的價值。媒體平臺釋出的內容更關注熱點和時效,在深度、廣度、學習研究價值等方面無法與書籍相比。
但書籍,尤其是專業書籍的編寫,凝聚著作者數年的知識儲備和研究成果,這些專業知識和觀點是讀者積累成長的關鍵,長期閱讀書籍就如同時刻保持學習狀態一樣。試想人家數年甚至畢生的研究創作的內容,如果能花一週或數週的時間去學習瞭解是件多麼有價值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