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論江湖
-
2 # 刀鞘內的寒光
中國幾千年歷史,可歌可泣的故事跟人物真的是數不勝數,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影視作品中不去發掘,而是沒完沒了的翻拍些武俠劇,篇幅有限,我舉一個例子
1,楚漢爭霸時期的田橫摘自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漢滅項籍,漢王立為皇帝,彭越為梁王。橫懼誅,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隝中。高帝聞之,以橫兄弟本定齊,齊人賢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後恐有亂,乃使使赦橫罪而召之。橫謝曰:“臣亨陛下之使酈食其,今聞其弟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隝中。”使還報,高帝乃詔衛尉酈商曰:“齊王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意,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發兵加誅。”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雒陽。
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又吾亨人之兄,與其弟並肩而事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搖,我獨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不過欲壹見我面貌耳。陛下在雒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知也。”遂自剄,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起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非賢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卒二千,以王者禮葬橫。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皆自剄從之。高帝聞而大驚,以橫之客皆賢者,吾聞其餘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至,聞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502個人全部慷慨赴難,這種赴難跟戰爭是的赴難其實不大一樣,戰爭時有時候是沒活路了不得不慷慨就義,有一些雖然可以投降,但是畢竟投降算是辱節,所以寧要聲譽不要姓名,而這502個人如果投靠劉邦並不算辱節,而且榮華富貴可期,因此這些人計程車大夫精神實在時可歌可泣,而作為田橫,他的個人魅力何其大,竟讓底下這些人全部為他盡忠,所以劉邦的評價“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
3 # 棒槌襖襖
南明永曆五年(1651年),29歲的永曆帝朱由榔在經歷了無數顛沛流離之後,大西國宿將孫可望請他移駕雲南。
孫可望是陝西米脂人,明末參加大西農民軍起義,深得大西軍首領張獻忠的喜愛。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同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張獻忠封四個義子分別為平東、安西、撫南、定北將軍。四將軍久經沙場、驍勇善戰。
1644年,滿洲鐵騎進入山海關,順治帝福臨在北京登基,建號大清。此時張獻忠已死,孫可望等四將軍目睹異族入侵,神州變色,面對清兵緊追不捨的危急形勢,產生了”反正扶明,洗刷賊名”的思想。於是共尊孫可望為首領,率大西軍餘部經貴州轉戰到雲南。
當孫可望四人率大西軍挺近並安撫雲南之際,正是永曆帝剛剛繼位不久。大明降將洪承疇帶領清兵緊緊追擊,永曆帝驚惶奔竄於湘粵兩省之間,數年來頻繁的戰鬥與奔波使他苦不堪言。此時,孫可望的迎接讓永曆帝感動莫名,他欣然帶領衣冠不整、狼狽不堪的近臣準備隨孫可望進入雲南。
孫可望在未迎接永曆帝之前,曾派使者逼永曆帝封自己為秦王,永曆帝迫不得已,僅答應封他為平遼王。但孫可望卻拒絕接受平遼王的封號,堅持要求封為秦王。永曆帝受此打擊,歡喜的心情蕩然無存,不敢再向雲南進發,只得駐蹕貴州的安龍。
孫可望此舉激起了李定國的憤慨,他隨之給永曆帝寫信表示:“可望扶明,我則與之共事,若其渝盟,我則殺之無難也。恢復中原之責,有定國在,乞勿念。”他誓扶明室,心無二念,態度是相當堅決的。
此時的永曆帝已經成為孫可望手上的一枚籌碼,困坐安龍城中。孫可望時不時要挾永曆帝封自己為秦王,甚至邀求“加九錫”的待遇。城外洪承疇、貝勒尼勘的清朝大軍已圍城多日,安龍城危在旦夕。逼封秦王不成,清兵重重圍困,使孫可望扶明的決心大幅動搖。他頻頻派人和清軍主帥秘密聯絡,準備拿永曆帝當做降清的“投名狀”,為自己換一個大好前程。永曆帝度日如年,他和皇太后甚至皈依基督教,祈求上帝保佑,能讓赤膽忠心的李定國來迎接行駕。
可能是永曆帝一片苦心感動了上帝。永曆十年(1656年)正月,李定國突然率兵馳至安龍城下,衝散了清軍的層層包圍圈。悽苦萬狀的永曆帝君臣皆額手稱慶。不一會兒,安龍城四周炮聲響起,李定國將大軍安扎在城外之後,便入城朝見永曆帝。“君臣相抱持痛哭”,李定國激動得淚流滿面,向永曆帝發誓效忠盡命,並脫去上衣,露出後背所刺“盡忠報國”四字,永曆帝看見後,也淚如雨下。孫可望倉皇出逃,率百餘殘兵奔往川南,隨後投降了清軍。
二月十一日,永曆帝在李定國、白文選的扈衛下離開虎口安龍來到了雲南的曲靖。李定國扈駕來滇之前,已和昆明方面取得了聯絡。駐紮昆明的劉文秀對永曆帝一行表示熱烈歡迎。數日後,永曆帝進入昆明,雲南百姓聞訊塞阻道路,觀者如堵。十幾個老年人見到大明皇帝來到,感動得大哭起來,說:“不圖今日復見大明天子!”永曆帝見此熱烈場面也十分激動,含淚點首而過,進入行宮休息。
次日,永曆帝進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顛沛流離的南明政權終於在雲南安頓了下來。
永曆十二年(1658年)二月,清朝順治皇帝派遣貝子洛託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偕同洪承疇、吳三桂率大軍三路攻取雲南。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賜黃鉞,率師抵抗清兵。由於之前孫可望的降清,清軍對雲南險關要隘瞭如指掌。十二月,李定國大軍於炎遮河潰敗,清兵攻陷曲靖。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微服返回昆明,勸永曆帝放棄昆明,移駕四川。永曆帝最終採納黔國公沐天波的建議,向緬甸方向轉進,李定國率殘部負責殿後。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兵佔領昆明。在清兵窮追不捨下,李定國兵敗雲南永昌的磨盤山。永曆帝經騰衝進入緬甸。
永曆帝進入緬甸後,緬甸國王懾於清朝的軍事壓力,立即將永曆帝軟禁在阿瓦城,並派緬兵封鎖中緬邊境,阻止李定國、白文選的部隊進入。
李定國和永曆帝走失,追悔莫及。兩年來,他和白文選一道收拾兵馬,數次衝入緬甸境內尋找永曆帝下落。怎奈緬甸山高林密,煙瘴橫行,終於沒有結果。李定國悔恨萬分,憂鬱成疾,手下的部隊也越打越少,瘟疫流行,死亡相繼。不得已撤師中緬邊境的騰衝。
永曆十五年(1661年)正月,重病中的李定國移師勐臘,希望蓄積力量,以圖迎回永曆帝。但是,當他得知去年年底緬人已經將永曆帝執送清軍的訊息後,憤懣欲絕。他齋戒告天,自述平生所為,禱告說:“如天意絕明命,尚速予死,毋徒苦軍士!” 不久,傳來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在昆明的噩耗,李定國“仰天大慟,痛絕於地,吐血數升,日夜哭,兩目皆血淚,不食七日而薨。” 李定國臨終前囑咐其子及部將說:”任死荒儌,勿降虜也!”終年41歲。
李定國的兒子和部將遵從李定國的遺命,誓死不降清朝,他們在緬甸邊境定居了下來,篳路藍縷,繁衍生息。幾百年來,一直以明朝遺民自居,傳承著華夏禮儀和文化。如今的緬北果敢自治區的人民每逢年節還在祭祀李定國,不忘自己是大明朝的後裔。
李定國出生在陝北的米脂,幼年喪父,孤苦無依,便隨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征戰南北。在漢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的時候,幡然悔悟,以民族大義為重,從“亂賊”轉變為大明朝的忠臣死士,最終以身殉了南明、殉了永曆帝。他的忠勇事蹟感天動地,他的“盡忠報國”值得我們萬世景仰。
-
4 # 小蠻影視淘
東漢大將耿恭帶領三百將士堅守疏勒城,抵禦匈奴的兩萬大軍,一直在等待援軍的到來,最後打到玉門只剩下13人,這是何等的悲壯!這個還改編成一部電影,功夫童星謝苗主演的《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特別震撼,電影呈現出來都如此震撼,更何況當時的歷史,悲壯至極,只要還有一人,就死守我大漢每一寸河山!
-
5 # 漆園讀歷史
歷史上,有很多朋友間的情義都很令人感動。
管鮑之交
這是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鮑叔牙,鮑氏,名叔牙,齊國大夫,他們家是大夫世家。
管仲,管氏,字仲,齊國政治家,周穆王的後代。但到管仲時已經家道衰落。
後來他們二人各為其主,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管仲輔佐公子糾。如我們後世所知,後來公子小白取勝了。
按道理,管仲是敵對方的,這時,鮑叔牙卻說:“我的才能不如管仲”,並且向齊桓公一力舉薦,說治國就要用管仲這樣的人才。經齊桓公採納了。經他的匡扶,才有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才有了管仲華夏第一相的地位。
管仲後來說過一句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這不只是超越一般的友情,更是對對方信仰價值的瞭解肯定。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超越了令人動容。
元稹白居易的膠漆之交
白居易和元稹,早年間長安一見,便互相引為知己,自此結下了一生的情分,剪不斷,理還亂。
我不允許還有人沒聽說過元稹白居易這對中國古代超越愛情的知己。
他們間互作的詩詞就是最好最直觀的證明。
有次白居易想念元稹,為他作詩“知君憶我因何事,昨夜三迴夢見君”。意思是 元稹吶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夜能,至少夢到你了三次。可見是有多想念。
而元稹的回覆更有意思,他說道“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他說,老哥我更慘啊,我也想做夢夢到你,可老是夢見一些不相干的人,夢不著你啊。
還有許多往來的書信都能證明他們間的感情。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白居易《贈微之》(元稹,字微之)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元稹 《重贈樂天》(白居易,字樂天)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
——《酬樂天頻夢微之》
-
6 # 花近高樓1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王於興師, 與子同仇……”這支名曰《秦風·無衣》的曲子高亢、悲涼,秦國將士每當出征時,總會唱起他。
不同以往,這一次唱響《無衣》的是秦國的國王秦哀公,他走出王宮,扶起靠在宮牆外的申包胥。
申包胥,這個曾經像山一樣雄壯的男人,現在已經骨瘦如柴,斷了一條腿,眼睛裡流出的都是血淚。他就靠在宮牆外,水米未進,已經整整哭泣了七天七夜。
男兒有淚不輕彈,申包胥一無所有,只能用自己的眼淚,來博取心硬如鐵秦哀公的同情。就當申包胥自己都絕望的時候,秦哀公被這男人將要流盡的血淚打動了。
申包胥是楚國的大臣,他還有個好朋友叫伍子胥,楚平王受奸人蠱惑,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為了替父兄報仇,伍子胥計劃去吳國借兵,在出昭關的時候,被人追殺,一夜之間白了頭髮。對於好朋友的遭遇,申包胥深表同情,正是得到他的幫助,伍子胥才順利出關。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國以伍子胥、孫武為將,出兵伐楚,一舉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
伍子胥縱兵蹂躪,楚國百姓苦不堪言。此時申包胥已經歸隱山林,聽說了伍子胥的惡行,派人勸說伍子胥適可而止,不能欺人太甚。
伍子胥非但不聽勸告,還把已經故去的楚平王從墳裡挖出來鞭屍三百。
伍子胥的一意孤行惹惱了申包胥,他隻身一人,路上歷盡千辛萬苦去秦國借兵,因為當時只有秦國才有實力打敗吳國,實現申包胥的光復楚國願望。
秦哀公不願淌這渾水,對申包胥閉門不見,申包胥只能靠在宮牆外嚎哭,試圖用淚水來打動秦哀公。
申包胥的哭聲從撕心裂肺到無聲的啜泣,淚水也從晶瑩變成血紅。整整七天七夜,申包胥靠在宮牆上,沒有移動半步,一條腿因為站立太久廢掉了,他用一條腿支撐著日漸消瘦的身軀,不停的哭泣。申包胥已經油盡燈枯,但他沒有放棄,沒有達到目的,他情願哭死在秦庭。
最終申包胥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忍打動了秦哀公,他用實際行動償還申包胥的血淚,決定興兵伐吳,最終幫申包胥完成了復國的夙願。
-
7 # 溫子哩
我想應該是這幅油畫,這是畫家左國順的作品,叫《十三將士歸玉門》,它描述的是東漢將領耿恭和他手下的將士們,以漢軍區區幾百人,成功抵抗了匈奴幾萬軍隊對疏勒城的進攻,最後幾百人只有十三人活著回來了。他們堅決抵抗侵略,對他們而言,義重於生,真正堪稱“雖千萬人吾往矣”
回覆列表
我來簡單說說我能想的起來的,就不按時間排序了,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1.隋唐,瓦崗寨推選皇帝,十八路反王都不願意當皇帝,互相謙讓,最後約定誰拜旗動了誰當皇帝,程咬金因為放了個屁把旗振動了,在眾人推舉下無奈當皇帝。古代皇帝權威至高無上,大家不為所動。互相謙讓,真是讓人感動。
2,楊家將,二郎灘之戰,楊家將七子去,六子亡,楊業老令公撞死李陵碑。一戰一家損失七口人,真是感動。
3.岳飛,風波亭遇害之前,聽說屬下想要造反救他出來,寫信嚴令岳家軍不得造反,不得對皇帝不敬,最後和兒子岳雲一同遇害,至死對大宋一片忠心,實在讓人感動。
4.南宋崖山海戰,二十萬軍民誓死不投降,戰敗後,南宋最後一個宰相陸康揹著幾歲的小皇帝跳崖殉國,之後宋國官民5000餘人紛紛跳崖自盡,真是感動。
5.文天祥,聽說南宋滅亡後,文天祥傷心欲絕,元朝皇帝忽必烈和蒙古王公貴族再三勸降,承諾宰相職務。文天祥不為所動,留下千古佳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死。
6.關羽張飛趙雲,跟隨劉備三十餘年,無論劉備如何貧困潦倒,從未改變初心,一生相隨,令人感動。
7.曹操,宛城張秀幾次叛亂,還曾經殺死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雖然讓他傷心不已,可是,張秀歸降以後卻沒有復仇算賬,心胸之大,令人感動
8.崇禎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治國如何且不論,在位十七年,勤勤懇懇,節衣縮食,不遷都,不稱臣,不投降,自己吊死煤山,令人感動
9.于謙,忠心耿耿,力挽狂瀾,挽救大明,不居功自傲,忠心為國,就算被人陷害殺頭,也沒有造反,令人感動
10.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懇懇,為黎明百姓活活累死,為乾隆盛世打下基礎,一生批閱奏摺達幾十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