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
2 # 陳廣逵
孔子與“老子”(因其名不確,故加引號)相見《史記》說的不可信。
巷黨助葬孔子見老子可能存在,這一次持續了一段時間。
《史記》說孔子與南宮适到周都見老子那次子虛烏有,因那個時間段南宮還是兒童,而且昭公廿四年是南宮之父孟僖子死之年,南宮要守喪的。昭公廿五年至卅二年,魯昭公出走,魯國無國君可請示,南宮與孔子赴京都也不可能。
孔子年五十一“之沛”見老子似有可能,這次應該是《史記》說的與南宮适赴周都的時間大體一致。
孔子與老子實際只見過兩回。第一回是學禮階段,第二回是孔子做官前。
我們只知道見面時老子比孔子大一二十歲,至於何時見的面,見了幾次,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說了什麼。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是這樣記載孔子見老子經過的:“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稍微解釋一下老子的話:他開始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可以體會出孔子說話的內容是古聖先賢的理論,是想用他們的言論來解決當今社會的問題,所以老子才說這些人骨頭都腐朽了,只是他們的話還在。這一點也非常重要,說明我們民族當時的書面語言(竹簡)就在流傳。試想,如果沒有成熟有系統的文字怎麼能夠記錄骨頭已經腐朽的先人的語言。
老子接著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下面用個“且”字轉折,意思說那些古聖先賢早就死去了,而當今已經沒有聖賢了。既然如此,君子“得其時”就出仕,不得其時就隱遁起來,不要展露出才華。好的商人儲備許多商品卻好像很空虛,而君子道德高尚但表面好像很愚蠢遲鈍。建議孔子去掉表面的驕氣和遠大志向,這些都對孔子的安全不利(槍打出頭鳥)。可以體會出孔子當時一定表現出要大濟蒼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而老子認為不是時機,故應該深藏不露為好。符合《道德經》所說,不為天下先。孔子臨走的時候,老子告誡孔子幾乎是同樣的內容:“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聰明深察可以,但是如果好議論人者,就離死不遠了。“博辯廣大”可以,但如果“發人之惡”,則自身就危險了。老子是歷史檔案保管員,深諳歷史。最後兩句確實是深刻的人生經驗,就是放在古今中外也是非常深刻的。可見老子這位大哥對於孔子是真心的關懷和愛護,你是不是也感覺到了那語重心長的語調和關切的眼神呢? 這兩位先哲後來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為我等蒼生提供了兩者迥異的人生正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