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三省六部制談起,所謂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就是下設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在唐代,一個政令的形成,必須先由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召集會議,形成決議後才上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擬就詔令。但詔令釋出之前,還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有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在詔令上進行“副署”。而詔書缺少了他們的副署,依法是不能頒佈的。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能成為國家正式法令,才能交到尚書省執行。
在這種制度下,三省最高長官就是“宰相”。本來,宰相的實際權力由三個官職來分擔,已經被大大削弱。同時,唐朝的三省最高長官只是三品官,所以宰相的品級也不高。
對於皇帝來說,三省制屬於集體領導制,有平抑制衡的功能,使得帝國大政都考慮得比較周詳,重臣不易弄權,皇帝能夠避免偏信獨斷,有益於政治的清明。唐代的這個制度是十分先進的,三省職權劃分和運作方式已經初步體現出了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一分權原則。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自唐太宗李世民當政開始,規定皇帝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皇帝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做出的不慎重決定所帶來的風險。
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來習慣上常統稱三省,但是實際上三省變成了一個部門,失去了其互相制約的初衷,不過相對提高了行政效率。
明朝建立之初,承襲元朝的制度,設中書省,設丞相。後因中書省與丞相權力過大,妨礙皇帝專權,在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謀反案後,憤怒的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提升六部地位,權分六部。
朱元璋永遠地廢除了沿襲千年的丞相制度。但是丞相制度自秦朝開始,經久不衰,是連線群臣與皇帝、外廷與內廷的紐帶,承擔著處理天下庶務的重擔,其作用巨大。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日起,便也開始了丞相替代制度的探索,內閣制度在這種狀況下應運而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開始設殿閣大學士。仿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這時大學士沒有權力並未參與政務,只是一個顧問,內閣也不是正式的國家機關。逐漸地,內閣工作內容加多,“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並已經出現了內閣這個稱呼,官員調任為大學士的稱入閣。
此後,內閣的權勢不斷髮展,直至明末,每一個皇帝均十分注重內閣的作用。筆桿子裡出政權,內閣作為國家的正式制度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明代政府運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清朝時為了分散內閣的權力,設定了軍機處。軍機大臣是皇帝的重臣,權勢顯赫朝野聞名。軍機大臣的職權超過大學士,一般都是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重職中升任。軍機
大臣所掌管的軍機處是清朝的一個重要國家機關,雖然表面上位居內閣之下,但是實際所掌管的大權超過內閣。
軍機處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次變動。乾隆即位時曾經短暫地廢除了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但兩年後又重新恢復了軍機處,總理事務處繼而廢除。到了嘉慶年間,軍機處得到了徹底鞏固,職權範圍也逐漸加大,成為當時重要的國家樞紐機關。到了光緒時,又設立了督辦政務處,將軍機處的職權再次進行分制。宣統時期,改稱為責任內閣,軍機處基本
上不復存在了。
當然,歷史始終在不斷向前發展,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衝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對中央集權進行了全面的否定。
我們先從三省六部制談起,所謂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就是下設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在唐代,一個政令的形成,必須先由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召集會議,形成決議後才上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擬就詔令。但詔令釋出之前,還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有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在詔令上進行“副署”。而詔書缺少了他們的副署,依法是不能頒佈的。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能成為國家正式法令,才能交到尚書省執行。
在這種制度下,三省最高長官就是“宰相”。本來,宰相的實際權力由三個官職來分擔,已經被大大削弱。同時,唐朝的三省最高長官只是三品官,所以宰相的品級也不高。
對於皇帝來說,三省制屬於集體領導制,有平抑制衡的功能,使得帝國大政都考慮得比較周詳,重臣不易弄權,皇帝能夠避免偏信獨斷,有益於政治的清明。唐代的這個制度是十分先進的,三省職權劃分和運作方式已經初步體現出了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一分權原則。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自唐太宗李世民當政開始,規定皇帝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皇帝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做出的不慎重決定所帶來的風險。
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來習慣上常統稱三省,但是實際上三省變成了一個部門,失去了其互相制約的初衷,不過相對提高了行政效率。
明朝建立之初,承襲元朝的制度,設中書省,設丞相。後因中書省與丞相權力過大,妨礙皇帝專權,在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謀反案後,憤怒的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提升六部地位,權分六部。
朱元璋永遠地廢除了沿襲千年的丞相制度。但是丞相制度自秦朝開始,經久不衰,是連線群臣與皇帝、外廷與內廷的紐帶,承擔著處理天下庶務的重擔,其作用巨大。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日起,便也開始了丞相替代制度的探索,內閣制度在這種狀況下應運而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開始設殿閣大學士。仿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這時大學士沒有權力並未參與政務,只是一個顧問,內閣也不是正式的國家機關。逐漸地,內閣工作內容加多,“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並已經出現了內閣這個稱呼,官員調任為大學士的稱入閣。
此後,內閣的權勢不斷髮展,直至明末,每一個皇帝均十分注重內閣的作用。筆桿子裡出政權,內閣作為國家的正式制度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明代政府運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清朝時為了分散內閣的權力,設定了軍機處。軍機大臣是皇帝的重臣,權勢顯赫朝野聞名。軍機大臣的職權超過大學士,一般都是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重職中升任。軍機
大臣所掌管的軍機處是清朝的一個重要國家機關,雖然表面上位居內閣之下,但是實際所掌管的大權超過內閣。
軍機處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次變動。乾隆即位時曾經短暫地廢除了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但兩年後又重新恢復了軍機處,總理事務處繼而廢除。到了嘉慶年間,軍機處得到了徹底鞏固,職權範圍也逐漸加大,成為當時重要的國家樞紐機關。到了光緒時,又設立了督辦政務處,將軍機處的職權再次進行分制。宣統時期,改稱為責任內閣,軍機處基本
上不復存在了。
當然,歷史始終在不斷向前發展,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衝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對中央集權進行了全面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