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趣有料的小匠人

    主要還是半導體晶片技術了,晶片技術突破不了,還是得任人宰割,國內isp影象心情應該還過得去,至少還有華為,展訊,臺灣的聯發科,但是其他方面還是很受限

  • 2 # 創新的創新

    2019年國內以下幾項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華為引領的5G通訊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中國已率先進行了5G商用;

    2、晶片製造技術:中芯國際已能進行14nm工藝的量產,對於中低端晶片的製造技術實現了突破;

    3、飛機發動機技術:中國收購烏克蘭馬達西奇航空發動機公司,馬達西奇具有“蘇聯航空工業心臟”的美譽,這對於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突破具有重大的意義;

    4:作業系統:華為在Linux技術框架下,打造了能夠使用與PC端,移動端以及電視屏等的作業系統,對打破Google安卓和apple的iOS作業系統的壟斷地位具有現實意義;

    5:OLED顯示技術:京東方實現了OLED高端面板地量產,打破了三星在高階顯示領域的壟斷,併成功搭載在了華為高階旗艦機mate30系列上。

    以上是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突破,但在光刻機,光刻膠、快閃記憶體等領域仍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實現技術突破。

  • 3 # 堂兄的看法

    2019最熱門的話題當屬華為5G通訊技術,量子通訊技術等繼續引領全球,人工智慧(AI)、北斗導航正式組網,高階晶片繼續追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如石墨烯等有重大突破,中中國產航母入列等都是…

  • 4 # 鄉村建偉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是真不知道中國科技領域關鍵技術都有哪些發展。回答一下我瞭解到,知道的一些吧,中中國產品牌現在做的非常好,比如中中國產的汽車,配置,裝飾,外觀我感覺非常好,顏值高,同級別不輸那些合資的車,我們也都支援中中國產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再一個我們的中中國產手機,比如華為,VIVO,OPPO,都是做的非常好,效能高,價錢合理,都能買的起,用的人也是非常多,國外也很受歡迎,再一個就是我們的5G已經在一線城市領域開始使用了,用不了兩年全國都會通用5G,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技術不斷在創新,不斷在發展,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

  • 5 # 論道今朝

    2019年中國被“卡脖子”領域的突出發展大概有:1、嫦娥4號登陸月背。2、捷龍一號首飛成功。3、首艘075兩棲攻擊艦下水。4、山東號航母入列。5、時速600公理高速磁浮列車下線。6、華為釋出作業系統及各種晶片。7、“東方紅3”深海大洋綜合科考船交付使用。8、“長征5號”超大運載火箭發射成功。9、5G商用牌照發放。10、北斗3號部署圓滿成功。……等。

  • 6 # 深圳悠遊

    回到2019年,我們知道中國在戰鬥機、大型商用客機、衛星導航、月球探索、5G商用、晶片技術、螢幕顯示技術、飛機發動機、汽車發動機、手機作業系統、電腦作業系統、火箭發射、精密機床、造船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突破為中國科技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殲-20飛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全天候、中遠端、重型超音速隱身戰鬥機,具備精確打擊、態勢感知和機動能力,是第四代飛機,2019年正式啟用了中中國產的飛機發動機,全世界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有四代機。

    2019年12月27日C919大型客機第六架試飛飛機——106架機當天在上海順利完成首次飛行任務。至此,C919大型客機6架試飛飛機已全部投入試飛工作,中國大型客機專案正式進入“6機4地”大強度試飛階段,為正式取得適航證奠定基礎。

    2019年12月16日,透過一箭雙星方式傳送了第52和53顆衛星,標誌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導航專案自 2000 年以來一共發射了 53 顆北斗衛星,北斗三號組網開始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過渡和升級。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好快,嫦娥四號在月球上快有一年了,感覺還是昨天發生的事,想想印度、想想以色列,我們應該感到驕傲。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發放5G 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這是一個行動通訊領域的顛覆性應用,中國突破了很多限制和障礙,目前專利數全球最多。

    晶片技術是最受制於人的,其實在半導體電晶體和積體電路起步階段,中國距美國只有4~7年時間差距,上世紀60年代就研製出了積體電路,與美國相差並不是很遠,但後來卻逐漸被美國和後來居上的日韓拉開距離,現在只能盡力追趕,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像華為海思和中芯國際這樣在晶片設計和晶圓製造上領先的龍頭企業。2019年中芯國際宣佈,已經實現了14nm(奈米)晶片的量產,雖然達不到目前最先進的7nm,但大部分的裝置已經能夠使用了,緩解了晶片的壓力,期望2020年能進入第一集團,當然晶片生產還受制於光刻機,這也是其他國家掐我們脖子的東西,需要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努力。

    中國在科技領域一直有兩大缺陷——“缺芯少屏”,液晶螢幕在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等國內顯示器廠商的努力下,在2019年已經基本得到解決,還有三星的儲存器也是為他們賺大錢的東西,2019年的中中國產化也取得進展。

    發動機技術透過與烏克蘭的合作,中中國產化率在2019年取得進展,中國目前飛行器使用的最主要的發動機就是中中國產的太行發動機,還有峨眉系列發動機,在2018年的國內航展上,殲-10B用中中國產太行向量發動機做出連續的超機動動作。比如落按葉飄和連續3次的眼鏡蛇機動。顯示中中國產向量推力發動機和飛控都已經進年入成熟且自由運用的高階狀態。2019年剛剛下線的殲-10C明顯是安裝了太行國發,而且有可能是和航展上一樣的向量推力版本。殲-10C的27能力,即使安裝的是常規非向量發動機,在全球三代半中也已經是數一數二,可以說已經達到三代半戰機機動效能的一個巔峰。而批次安裝中中國產太行以後,殲-10C系列的每一個零件,都是純中中國產。

    手機和電腦作業系統2019年華為提出鴻蒙系統,這是作業系統從無到有的突破。

    2019年12月 27日胖五的成功發射,讓許多懸著的心終於落地,此次火箭標誌中國在大推力火箭的發射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後續的太空站建設、載人登月、火星探索等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火箭人驕傲。

    2019年種種突破,都是打破封鎖獨立自主的成果,雖然前路漫漫,但中國科學家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期待2020創造更大輝煌。

  • 7 # 柏雅2580008280

    科技領域是無止境的,國家的科研主要體現在國防領域,國防強國家強。

    我個人認為第一是晶片的發展;第二偵察機發展;第三大型運輸機的發展;第四隱形戰鬥機的發展;第五是五倍音速導彈的發展;第六是航母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目標。

    民用領域高科技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5G、民用大飛機,破冰船,大型海洋運輸船等……

  • 8 # 風雲木哥

    北斗導航,5G,晶片,發動機這幾個無非是最卡脖子的東西,國家應該在這幾方面會更重視它們的發展。這幾個一直靠國外的東西,現在在國家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也越來越重視起來了。在這些方面我們國家一直提倡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這些發展好了,中國必將更加強大。

  • 9 # 南方風土人情大板慄

    2019年年初,市領導就宣佈S廠今年要量產N14了。果然,快到年底,S廠宣佈N14量產了,2021年進入客戶匯入階段。但是,最近T廠也宣佈自己的N5已經進入風險量產階段,明年即將量產。

    S廠的量產,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進步,說明做是做出來了,但做出來不等於可以大規模量產。良率低效能差的時候大規模量產就是做得越多虧得做多。所以目前S廠的量產最多隻能算風險量產,跟T廠的量產不是一個概念。T廠還沒量產時,客戶的訂單往往就接得滿滿的。比如T廠明年量產N5,蘋果明年九月的新機就要用了,要是按照S廠對量產的定義恐怕T廠目前已經量產N5了。

    從0到1很難,但從1到10更難。想想為何S廠的N28在財報上才貢獻這麼少比例的營收吧。當然衛星肯定要放的,牛皮肯定要適當吹一下的,不然怎麼振奮人心拉到投資?本來就基層員工不斷流失,要是做了這麼久還沒做出來豈不是更加人心惶惶雪上加霜?

    開啟知乎,搜尋S廠,滿螢幕都是對fab各種花式勸退:薪資低壓力大,應屆生入職不到一年就要跑路,每天上班時間10.5小時+,領導變態,領導要查上班打卡時間,領導喜歡辦歌舞團和足球隊......短短几年,就把自己名聲在幾大985高校中做爛了。希望新的一年,S廠且行且珍惜吧。

    T廠研發是兩代由兩個團隊同時展開,隔代研發。也就是說做N16的時候,N10的預研已經開始了。做N10研發時,N7預研也已經開始了。所謂摩爾定律兩年一代製程,其實是做了四年。做N28的和N16,N7,N3是同一團隊。做N20的和N10,N5是另一團隊。

    N20,N10這個團隊做的是過渡性產品,水平不如另一組團隊,並且他們在做N10時另闢蹊徑,導致N10初始良率較低,不如intel N14也不足為奇。負責N10的廠長都被擼掉。後來做N5,他們不敢放飛自我了,老老實實照抄另一團隊的N7。從最近的新聞看,N5初始良率應該不會低。

    良率一般要70%才能賺錢,能達到90%的那是大賺特賺了。而T廠的N16和N7初次量產就達到70%,表明剛開始量產就賺錢了。現在N16良率早就在90%以上。從T廠財報上就看出N16和N7各自貢獻了20%以上的營收。

    T廠靠的是與ASML,AMAT,Lam Research,KLA,Tel這些歐美日壟斷裝置商一起合作推進的製程。根據新聞,N5已經匯入客戶,進入風險量產,2020年正式量產。相信明年9月的蘋果新一代手機上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 10 # 紙老虎刀叨忉忉

    醫藥領域,兩突破一新藥

    說來寒磣,天天有人喊著中中國產晶片,中中國產系統,很多華人尚不知中國醫藥研發方面形勢嚴峻。拿來主義已經行不通,未來跨國醫藥企業專利壁壘將真正的裝上牙齒。天價藥你要還是不要。相比於晶片,這個更加迫切。

    今年的好事都在年底:

    百濟神州BTK抑制劑澤布替尼透過FDA的突破性療法認證。研發實力也被安進認可,安進買入百濟神州2成股份。

    金斯瑞和強生旗下楊森合作的的CAR-T細胞療法也被FDA認定為突破性療法,這個CAR-T細胞療法被諾華Kymriah摘得頭籌,但是諾華後續投入放緩,因為有副作用。

    九期一在正義中上市,由於缺乏臨床資料,現階段依然可以算作是一項技術突破。當然效果,需要專業人士進一步臨床反饋。

    製造業,京東方的柔性AMOLED顯示螢幕量產

    有很多的虛,但是京東方倒是實的。雖然這家公司燒了很多很多年的錢。京東方在之前很多年都在虧損,而如今逐步步入正常盈利迴圈。這家公司還是做了些東西。

    摺疊屏依賴於柔性屏生產,如果沒有京東方的一馬當先,摺疊屏的天下應該是南韓三星主導。當然,這是不是塊肥沃的土地,還要市場去驗證。

    新能源汽車,寧德時代進入NCM811時代

    NCM811二代,能量密度和現如今特斯拉松下的NCA電池基本等效。NCM811,也意味著短期內我們已經達到了規劃中的鋰電池能量密度的一個技術節點。接下來會停滯。NCM的路線專利壁壘較少,早年都是3M授權,如今日本困守NCA電池技術,途有難度沒有市場,市場只有特斯拉和日本國內。而中國和南韓在NCM技術路線上大踏步前進。介於中國鋰電池行業的規模,最終勝出的應該是中國。

    航天,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這算年底科技亮點,亮點在於長征五號使用的是世界主流火箭使用的推進劑——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一旦動力改變,那麼所有的設計幾乎是同步變化,未來航天發展的思路也要調整。

    當然,個人認為和獵鷹重型依然有差距。關鍵差距不是運載能力,個人認為還是回收。火箭回收會降低發射成本,這也會增加發射任務的可持續性。特別是現如今,國際航空業存在價格競爭。當然,如果獵鷹重型和長征五都不回收,獵鷹重型還是多出15%的運力。馬斯克的確厲害。不過,在火箭燃料動力方面,中國有突破。這有可能促使我們突破火箭發動機的耐用性,最終實現回收和複用技術的突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最後談一談,貌似有進步,卻依然卡脖子的行業

    1,依然卡脖子,無人駕駛。受制於地圖精度限制,無人駕駛依然無法在廣域上獲得應用,中國無人駕駛上路比美國更有阻力。雖然有很多聲稱實現L4-L5的無人駕駛,勸各位,還是別用。恨不成熟。

    2、依然卡脖子,晶片。華為海思進入晶片設計,但是這並不改變中國重頭在晶片封裝的這一現狀。無論是晶片材料、製造、設計。其實這一年都沒有太大改變。更不用說極紫光光刻機,和EDA工具軟體了。在晶片領域,永遠是全球化產業鏈當中擔任一環的角色。不要想著可以包攬全流程,不要想著全部自主。這並不現實。

    3、依然卡脖子,抗癌藥。醫保正在一步步談判。國內能夠仿製的,談下來價格比較低,或者就直接用國內仿製藥了。但是談不下來的,依然需要國內病人高價購買,這筆負擔要命。中國創新藥領域依然不強,恆瑞醫藥和正大天晴等,都不是創新藥企業。

    4、依然卡脖子,系統。華為說鴻蒙有突破,雖然遲遲不落地,但是似乎全國範圍內能夠期待的也就只有鴻蒙。至於阿里等釋出的OS,或者簡易系統,缺乏生態嘗試,我們不做太多想象。

    本年,科技急躁,貿易摩擦,群情激奮。但是好在年底一切都緩和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關上門閉門造車出科技,有科技概念,都是開放以後,全球化下,站在巨人的肩膀,才會有自己的科技產業。來年希望專利保護上面再接再厲。一團和氣成就不了科學發展。

  • 11 # 物聯網領域

    主要在高階晶片製造,設計領域,包括eda設計模擬數模晶片設計工具,高階燒錄機euv等。射頻晶片設計,光模組設計晶片。還有就是航空級別民用大推力高穩定型發動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不是財務,現在轉行做財務,應聘的時候該怎麼說,本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