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驕陽課堂
-
2 # 大眼萌36
對,我也同意他說的的觀點,未來整個南方集團軍群不至於崩潰,第六集團軍必須留在斯大林格勒,掩護高加索的部隊撤離,那裡有德軍耐以生存的裝甲部隊,否則東線戰場將提早結束
-
3 # 戰略論
希特勒禁止德軍第6集團軍突圍唯一理由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或者直白點說就是為了“面子”,希特勒為了這個所謂的“面子”而最終葬送了他手中最強大的野戰集團軍。從軍事角度來看,讓第6集團軍死守斯大林格勒毫無意義,比較普遍的說法就是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牽制了大量的蘇軍部隊,使蘇軍沒能攻下關鍵的羅斯托夫,遠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才得以全身而退。這個說法非常牽強,第6集團軍原本是一個擁有強大進攻能力的重兵集團,可是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由於得不到基本的彈藥、燃料補給,僅能執行有限的防禦作戰,戰鬥力最多隻有原來的三分之一,該集團軍覆滅以後,德軍的南翼防線也就完全崩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撤退,可見無論從進攻還是防禦角度來看,德軍都不能失去德軍第6集團軍。
德軍第6集團軍到底該不該突圍,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會不會影響到遠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問題,如果說第6集團軍突圍會致使整個A集團軍也會被蘇軍切斷後路殲滅的話,那麼第6集團軍堅守斯大林格勒就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A集團軍群也擁有整整40萬人。而事實並非如此,德軍完全沒有必要為掩護A集團軍群而維持斯大林格勒的防線,較為適宜的選擇是沿奇爾河—頓河一線建立防線,這樣防線長度就大大縮短了,而且同樣可以有效的掩護羅斯托夫,保證A集團軍群的順利撤退。而且第6集團軍的牽制作用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包圍第6集團軍的是蘇軍頓河方面軍,轄有7個集團軍,看似強大,不過這些集團軍經歷了長期的作戰並不滿員,整個頓河方面軍的總兵力不超過30萬人,最終頓河方面軍以不到10萬人的傷亡全殲了德軍第6集團軍30萬人。如果讓德軍第6集團軍突圍出來重新加入到德軍主防線上,這將是一股強大的作戰力量,蘇軍不付出幾十萬人的傷亡根本不可能打敗這個集團軍。
蘇軍能夠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取得決定性勝利,就是利用部分兵力將德軍主力牽制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而在兩翼集結強大的兵力發起鉗形攻勢,從而成功的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並打垮了1個德軍集團軍和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希特勒讓第6集團軍堅守斯大林格勒頗有效法蘇軍的意思,即以第6集團軍牽制蘇軍的進攻步伐,然後在外圍集結兵力發起強有力的反擊,殲滅突入德軍防線縱深的蘇軍,進而全面恢復第6集團軍被合圍前的態勢。想法固然不錯,但是德軍當時的局勢和幾個月前蘇軍的局勢是存在根本不同的,那就是堅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軍由於背靠伏爾加河,使得德軍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包圍,蘇軍是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的。而德軍第6集團軍則不同,它是切切實實被包圍了,後勤補給只能依靠空中補給,而透過空運來滿足30萬大軍的作戰需求完全是不可能的,至少德國空軍做不到,當時能做到這種規模空中補給的也就是隻有英美的戰略空軍。所以第6集團軍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做長時間的堅守,即便是擁有強大恢復能力的蘇軍也是在德軍開始進攻斯大林格勒近3個月後才集結其足夠的反攻兵力,德軍當時已經沒有任何戰役預備隊,從遙遠的西線調集援兵也遠比蘇軍要漫長,第6集團軍不可能在包圍圈堅守3個月,該集團軍最終只堅守2個月。
希特勒不願意讓第6集團軍撤退也有出於自己聲望的考慮,如果第6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也就宣告了德軍1942年“藍色行動”的徹底失敗,A集團軍群向高加索的挺進已經停止,德軍沒能完成佔領高加索油田的主要目標,現在如果連佔領斯大林格勒這一次要目標也沒有完成的話,那麼1942年德軍的戰略進攻便完全失敗了。而希特勒是當時的陸軍總司令,整個1942年攻勢的策劃和執行都基本上按照希特勒的思路進行的,如果失敗,希特勒是要承擔軍事上的主要責任的。1941年希特勒罷免了陸軍總司令等一大批高階將領,將失敗歸咎於高階將領的無能,現在德軍在1942年的失敗比上一年還要嚴重,自詡為軍事天才的希特勒絕不會接受這樣的失敗,他幻想德軍能夠挺過這一關,就像在冬季作戰中那樣,最終頂住蘇軍的反攻,他不知道的是,蘇軍已經不是之前的蘇軍了,強大的坦克集團軍已經組建起來,蘇軍已經具備了縱深突擊能力,能夠對德軍重兵集團實施包圍並殲滅之。
-
4 # 榮華之武器堂
希特勒可能出於更深層次的考慮,防止整個東線德軍崩潰。
讓我們結合當時實際整個世界戰場局勢來看。就在蘇軍斯大林反攻近1個月前的1942年10月23日,英軍在埃及對北非德意軍隊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抵擋不住,開始撤退。11月3日,希特勒給隆美爾下了緊急命令,要求死守阿拉曼陣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準後退。
這道命令實際上是希特勒希望隆美爾的部隊可以拖住英軍,以便為德軍最後拿下斯大林格勒並南下高加索爭取時間。因為11月初德軍已經佔領大半個城市,希特勒認為應該可以很快攻克城市。
然而形勢很開發生了變化。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法軍20萬向美英聯軍投降,使得德軍固守北非陣地變得不可能,而且義大利也面臨直接威脅。11月8日以後,德軍也向北非運送大量部隊,希望可以在那裡支援下去。
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蘇軍反攻不僅使德軍無力南下,而且原先所盼望的土耳其配合也成為泡影。如果德軍第6集團軍後撤,蘇軍使用裝甲部隊向西繞而圍之,這樣可以將整個高加索地區德軍包圍,會引起德軍整個南方集團軍群的覆滅。
正式基於這種考慮德軍統帥部才不得不捨棄這個集團軍,讓它拖住蘇軍主力,讓在北高加索的德軍有時間撤退,儘可能減輕損失,儲存實力。這樣德軍也可以調兵增援北非,以保證義大利的安全。從11月8日到12月8日,德軍在北非兵力編增加了近20萬人。如果沒有東線德軍空軍的加強,德軍不可能有這麼快的速度空運如此多的部隊和裝備。
應該說德軍第6集團軍確實拖住了蘇軍,從11月19日蘇軍反攻到1943年2月2日才被殲滅,經歷72天。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軍主力無法及時抽調,才讓德軍在1943年3月初的哈爾科夫戰役再次獲勝。
-
5 # 世界映象觀察員
如果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那麼希特勒制定的“藍色計劃”就徹底失敗了,這將影響到羅馬尼亞油田的安全。
1942年7月,希特勒的“藍色計劃”正式開始施行,德軍分別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發動攻擊,高加索是這次行動的主要攻擊目標,這裡是蘇聯的主要油田區,每年石油產量達到了2400萬噸,如果德軍攻佔這裡,那麼石油匱乏的問題將得到解決。
希特勒發兵攻擊高加索地區,除了想佔領蘇聯的油田外,他還想保護克里米亞上的德軍陣地。希特勒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沒有將克里米亞地區劃歸到計劃內,德軍攻擊蘇聯僅僅一個月,蘇軍的轟炸機就開始從克里米亞起飛轟炸羅馬尼亞油田。1941年7月15日,蘇聯空襲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大火連續燃燒了18個小時。蘇軍不斷地轟炸羅馬尼亞油田讓希特勒非常憤怒,他派馮·曼斯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進攻克裡米亞,羅馬尼亞油田這才得以安然無事。
希特勒的“藍色計劃”施行後,戰場上的局勢演變為克里米亞和高加索兩地的軍隊互相牽制,克里米亞上的戰爭不打話,德軍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會遭到來自南部蘇軍的攻擊,而A集團軍不打的話,克里米亞上的部隊也會遭到攻擊。保盧斯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目的是保護德軍在高加索部隊的側翼安全,實際上他也保證了克里米亞上德軍的側翼安全。
1942年11月底,保盧斯發現自己的第6集團軍陷入被蘇軍包圍的危險之中,他帶領司令部先撤到了下奇爾斯卡亞,但是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後,他又回到了蘇軍即將形成的包圍圈內,深陷蘇軍包圍的保盧斯幾次要求突圍,均被希特勒拒絕了。希特勒不準保盧斯突圍,明面上是保護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實際上他也在保護克里米亞上的德軍,克里米亞上的德軍關係到羅馬尼亞油田的安全,如果失去羅馬尼亞油田,那麼德國的坦克機械部隊就全部完了。
當保盧斯被蘇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德軍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也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他們果斷從羅斯托夫撤離高加索。A集團軍在撤離的時候,留下第17集團軍駐守庫班據點,這支部隊成為德軍抵擋蘇聯收復克里米亞的主要戰力,他們直到1944年5月5日才不敵蘇軍而投降。第17集團軍投降後,克里米亞重新被蘇聯佔領,蘇聯的轟炸機再次能夠轟炸羅馬尼亞油田,這使得德國的石油儲備受到嚴重的打擊。
如果保盧斯從斯大林格勒突圍,高加索的A集團軍就會被包圍,那麼德軍的第17集團軍將在高加索被殲滅。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德軍在克里米亞地區的戰力將不足以抵擋蘇軍的反擊,克里米亞會提前被蘇聯奪回,而結果就是德國從羅馬尼亞獲得的石油量將大幅度減少,這無異於戰爭提前結束。
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希特勒只能選擇其一。第6集團軍和高加索的A集團軍,希特勒選擇了A集團軍,他這樣選擇也是無奈之舉,如果A集團軍被殲滅的話,影響的不單是眼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連附近的克里米亞戰役也會被影響到。事實證明,希特勒的選擇沒有錯,克里米亞直到1944年才被蘇聯奪回,如果這個時間提前的話,德國會因為羅馬尼亞油田被轟炸而缺乏燃料,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就提前破滅了。
-
6 # 島主說事
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阻止斯大林格勒包圍圈裡的第六集團軍撤退?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值得探討,一個是東線戰場大局,如果第6集團軍撤退對整個南線作戰會造成重大影響;一個是希特勒自信能打贏這場戰役,第6集團軍的實力也支援繼續打下去。
一方面,從整個作戰環境考慮,第6集團軍撤退並不是最優選項。雖然說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最大的失誤是分散了兵力,但憑當時第6集團軍的整體實力,只要補給充足和保盧斯指揮得當,從容撤退還是有保證的。
那麼,在蘇軍展開“天王星行動”時,或者到了曼施坦因救援的最關鍵時刻,第6集團軍是有突圍機會的,希特勒為什麼也沒有讓他突圍呢?這裡面有德軍綜合考慮的問題。當初命令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目的並不是將第6集團軍救出來,而是要把通道開啟,第6集團軍仍然要完成佔領斯大林格勒的任務,這才是重中之重,如果單憑救出第6集團軍,頓河集團軍群付出的損失還要比第6集團軍大,這種得不償失的賬希特勒還是算得清楚的。
從這個層面講,救援保盧斯突圍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繼續佔領斯大林格勒,清楚了這個,就知道希特勒寧可命令保盧斯戰死也不能當俘虜的原因。
另一方面,命令第6集團軍撤退,等於宣佈1942年整個南線作戰計劃失敗。從第6集團軍擔負的任務來看,它僅僅是德軍1942年夏季作戰的一個作戰單元,如果不是蘇軍把斯大林格勒從次戰場打成主戰場,德軍是不會為了第6集團軍而停止進攻高加索的,本身第6集團軍的任務就是打掩護的。
正是由於蘇軍把圍殲第6集團軍當作了誘餌,才使德軍不得不收攏戰線,圍繞斯大林格勒戰場的戰鬥此起彼伏,到戰役結束,德軍共損失了150萬的兵力,幾乎佔到了東線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一旦提前同意第6集團軍撤退,等於南線作戰的各個結合部都會出現全面潰退,那樣的局面比損失一個第6集團軍還要嚴重得多,所謂連鎖反應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在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眼裡,第6集團軍是有實力完成各項任務的,即使到了蘇軍收攏包圍圈的最後時刻,保盧斯手上仍有10多萬兵力和100多輛裝甲坦克,何況還有曼施坦因頓河集團軍群的救援,以及戈林承諾的空中補給,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希特勒下達第6集團軍撤退是自打耳光,這種丟臉面的事他是不會幹的。
回覆列表
看看當時的作戰地鐵就知道了,被合圍的第六集團軍已是死局,而一旦第六集團軍離開斯大林格勒,則克萊斯勒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將失去退路,克萊斯勒,希特勒,朱可夫和保盧斯都知道這步棋。因此,讓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堅持到最後對德國來說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