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靖康之恥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難以磨滅的一道傷疤,卻很少有人關注其中女性的悲慘命運。關於題主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直接關係,但我想正是靖康之恥的遭遇,影響了南宋理學的其中某些觀念。

    靖康之恥中女性的悲慘命運

    從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圍京城到靖康二年四月張邦昌偽政權建立前,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官員一直幻想不惜任何代價、透過斡旋方式保留政權。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內容如下:

    (金國)準免道宗(宋徽宗)北行,以太子康王、宰相等六人為質,應宋宮廷器物充貢;準免割河(黃河)以南地及汴京,以帝姬(公主)兩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宮女二千五百人,女樂等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藝三千人,每歲增銀絹五百萬匹兩貢大金;原定親王、宰相各一人,河外守臣血屬,全速遣送,準俟交割後放還;原定犒軍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須於十日內輸解無缺。附加條件是:“如不敷數,以帝姬、王妃一人準金一千錠,宗姬一人準金五百錠,族姬一人準金二百錠,宗婦一人準銀五百錠,族婦一人準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準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

    從正月二十八日起,北宋政府開始履行以上協議,按照金人的要求向金軍營寨輸送女性,最早送去的是蔡京、童貫、王黼家的歌妓各24人,其中福金帝姬(公主)作為蔡京家中的女眷也在遣送之列,被送往皇子(斡離不)寨。

    然而在金銀方面,任憑開封官員刮地三尺,也根本無法滿足對方的所求。為了苟延殘喘,於是便根據附加條件拿婦女抵債。根據史料記載,此次北宋政權先後送出的女性多達11635名,共摺合金60萬7千7百錠、白銀258萬3千1百錠。分別是:嬪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其中皇帝妃折錢加倍,共摺合金13萬4千錠;嬪御98人、王妾2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共摺合金22萬5千5百錠;族姬1241人,共摺合金24萬8千200錠;宮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婦2091人,共摺合白銀158萬7千錠;族婦2007人、歌女1314人,摺合白銀66萬4千2百錠;;貴戚、官民女3319人,摺合白銀33萬1千9百錠。

    這些被出賣的女性分別被關押在青城寨(原大梁城南5裡,今開封城南)、劉家寺(今開封城外東北)兩個金軍大營,在金軍的營寨中,她們遭到強暴和蹂躪。北宋政權滅亡後,金兵北撤,這些女性在金軍的押解下隨同北遷,在途中歷經磨難、大批死亡。到達金國都城上京以後,她們被遣送到供金國君臣享樂的洗衣院、金國皇帝的各大御寨,賞賜給金軍將領,甚至流落民間,被賣為奴、娼。

    南宋理學與此事的關係

    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的這段歷史,對於南宋道學家敲響了警鐘。使他們認識到,在民族矛盾一場尖銳的南宋時期,金軍的面板南入侵隨時都會使女性們遭到貞潔不保的噩運。可是宋軍戰鬥力處在弱勢又是既定現實,如何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保住婦女的貞節,這便成了道學家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他們捨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

    後來,經過道學家們的反覆說教和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到了明清之際,女性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而標榜她們殉節的貞節牌坊卻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除了殉節外已別無選擇。

  • 2 # 暮月山

    答案自然是有關係的。但有幾次點必須要支出:

    一,靖康之變中並沒有出現大量皇室女性被辱現象。我看過宋俘記等當時的人所學的私人記錄片,北宋皇室女性和在談判時被扣押的京城官員家屬、河北官員家屬等都沒有出現所謂大量女性受辱的情況。金國是把女性和男人分開安置,前期女性都是安置在劉家寺,後來因為人數增加而修建了專門的安置場所。

    金軍撤退時把京城官員和河北官員家屬都放回了,只扣押皇室女性,而對於皇族的僕人丫鬟等是讓他們自願選擇。

    完顏宗望是向宋徽宗為完顏宗翰的兒子提親取關注。路上也說了幾次,但都沒有強迫行為。

    宋徽章宗等到達金國後,金太宗是有強迫把宋徽宗,欽宗的妃子強行許配給國內貴族,但只有幾個人而已。大部分都是安置到汍衣局安置。

    二,南宋時人對皇室受辱的平等標準和今天我們的標準不一樣。在南宋人眼裡,金華人都是禽獸,皇室女性落入他們手裡,如何還能完璧?因此,所謂皇室女性大量受辱,並非是南宋人建立在事實之上,而是一種自我想象和推測。

    南宋男人打仗不行,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老婆孩子,於是就教育她們守貞潔,讓她們自殺,免得自己心裡難受。

    因此南宋理學的貞潔要求,其實是男人自卑心下的自私偽裝。老婆女兒受辱則時時刻刻提示著自己的無能保護妻女;若是她們自殺自殺,自己就不用難受了,表彰幾句,,就可以再娶再生。

  • 3 # 故史輕言

    女子守節是古代封建社會獨有的傳統,封建禮教倡導婦女要“從一而終”。但若說兩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應該是沒有的。我想從以下三點來闡述。

    一,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思想的地位,董仲舒提倡三綱思想,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婦女要為丈夫守節的思想開始發展,像劉向的《列女傳》,班昭的《女誡》等等都是之後倡導婦女“三從四德”的產物,之後漢宣帝更是下旨表彰全國的貞潔烈女,由此開啟了朝廷鼓勵婦女守節的先河,到了宋朝,由於理學的出現,這種表彰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再後來的元明時期,理學得到興盛,朝廷甚至鼓勵婦女為丈夫殉葬,直到明英宗下旨廢除了殉葬制度,這也是他在位做的為數不多的好事。所以鼓勵女子守節並不只是理學所獨倡的,它貫穿了中國的封建社會,只不過理學的思想在元朝得到極大發展,隨之將婦女守節發展的更廣泛,影響更深遠而已。

    二,理學起源於北宋,盛行於南宋末至元明兩朝,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吸收了道教,佛教的思想而逐漸產生的具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學說,這其中又有不少的分支,像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陸王心學的“心即理,致良知”等等,但不管哪種學說,總的來說理學都是一種唯心主義論,提倡人們做什麼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心,要行善,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因此在古代男尊女卑的那種特殊時代,提倡婦女守節也是理學思想的一種體現,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三,理學起源後,在南宋初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不久便遭到了當權者的打壓,從一開始的秦檜到後來的韓侂冑,他們將理學從政治舞臺趕了下來,後期又將理學從科舉考試中全面清除,其理學一派的思想也只能存在民間中,直到元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統治,全面吸收漢文化,把理學推上了主流思想的地位,並逐漸成為統治思想,婦女守節也是在元朝得到了極大的鼓勵甚至是強制。

    所以綜上所述,不管從理學的起源,發展還是興盛來看,鼓勵婦女守節只是理學眾多倡導思想中的之一,與靖康之恥並無多大關係。

  • 4 # 貓眼觀史

    理學是指宋朝以來的新儒學,也稱道學。首先要知道南宋理學是怎麼興起的,理學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其實跟靖康之恥的婦女受辱沒什麼關係,靖康之恥裡的女性受辱只是理學興起原因的冰山一角。那麼南宋理學興起的原因有哪些呢?

    (1)兩宋時期,經學的發展瓶頸促使了儒學內部的改革,加上佛教、道教對儒學的衝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統治者要透過調整統治思想,以適應維護統治的需要。

    (2)魏晉以來,儒、道、佛三家日趨融合,到唐宋時“三教合一 的局面形成,這為儒學發展成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3)宋代的“重文 國策和科舉制的完善,形成了學術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激勵了學者們積極關注國計民生的熱情。 理學家們的個人努力,提出復興理學。

    (4)迎合了唐宋以來混亂的社會局面和思想狀態對儒學復興的要求。

    (5)畢生髮明的活版印刷術,讓理學得到了更好的傳播。

    所以說題主蚊的跟靖康之恥有沒有關係,其實真沒什麼關係,唯一有點關係就是唐和宋前期都沉迷於花天酒地、貪圖享樂之中,女性也很開放,以至於靖康之恥送了大量的女性供金人玩樂,但是後來隨著儒學思想的不斷演變以及理學的傳播。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女性要守節,到了明朝更是獎勵女性守節,立貞節牌坊。以上純屬個人理解,其實理學太複雜,到現在都是倡導儒學。

  • 5 # 魚兒讀書會擺尾

    宋中葉以前對女子的貞節問題看得並不甚重,婦女再嫁並未受到歧視,宋代的法律也允許婦女再嫁。《宋刑統》規定:“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不相安諧”就是夫妻性格合不來,“和離”就是雙方私下協議離婚,不必驚動宮府。仁宗時,大宗正汝南郡王趙允讓認為:“宗婦少喪夫,雖無子不許再嫁”,“非人情”,應該“使有歸”。不久,英宗治平中,允許“宗室女再嫁。”可見從民間到宗室,婦女再嫁都是允許的。

    客居不嫁,從一而終的節婦、烈女也是有的。 《宋刑統》疏議日:“婦人夫喪服除,誓心守志。唯祖父母,父母得奪而嫁之。” 即使是守節的婦女,其祖父母,父母而嫁之也並不違反法律。

    宋末,貞操觀念佔了上風, 烈婦烈女逐漸增多,這時期對女子已改變了以往貫有的觀念,認為“失節事大,餓死事小”,貞操成了束縛婦女的枷鎖。

    南宋之時注重貞操觀念,也與其當時社會環境有關,或者說與靖康之恥有很大關係。當時南宋內擾外患,國力不振,“朝綱”不整,吏治腐敗,世風淫靡,一幅江河日下的末路窮途氣象。這時理學家們才又強調起“三綱五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婦女道德日趨嚴苛起來。於是道德家們就在墜入弱者地位的女性頭上開刀,鼓吹節烈也更起勁,“皇帝要臣子盡忠,男人便愈要女子守節。”與人們想到用這個措施來督促君臣報國有關,一些儒學家們以為以“處女貞”“媚婦烈”來作為拯救世風之弊的突破口,似乎婦女一貞節,臣就效忠君國,子就孝敬父母,名教綱常可以維繫,國和家就可以“齊”“治”了。

  • 6 # 閒閒老人趙秉文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宋朝男人不爭氣,連累女人受苦。於是就編出一套理論,讓女人寧死不可受屈。人在為了保護生命的前提下什麼都做得出來,換成任何人都一樣。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生學啥技術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