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宣清乾麗水

    我認為應該是明將張輔,張輔征討安南(今越南),當地人聞風喪膽,有他在安南,反叛的安南軍望風歸降,他一北還,安南人就造反,他返回安南,當地人就歸附,總共三次往徵交趾(安南被明設交趾布政使司),越南服的只有他和布政使(省長)黃福,使分裂出中國四百多年的交趾地區重回中國版圖。可惜明宣宗朱瞻基將張輔調回,交趾戰亂又起,由於投資太大,超過兩京之需,因而放棄交趾,張輔力持異議,願再回交趾平叛,宣宗不許,張輔徵交趾的成果完全喪失,只有他才是最落寞的英雄,最終死於土木之變。

  • 2 # 小邊講歷史

    北齊蘭陵王高長恭。

    提到蘭陵王,很多人第一印象是俊俏的麵皮和恐怖的面具。近年來各種電視劇的不斷渲染,蘭陵王已成為了一眾迷妹心中的偶像。

    蘭陵王的確算得上英雄,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能力而不在於他的顏值。

    蘭陵王出生在官宦家庭當中,在門閥觀念很重的南北朝時代,可以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可是,他的母親卻身份卑賤,甚至不見記載於史書,因此他的成長勢必會比別人多一些磨難。

    河清二年 ,北周與突厥聯合攻齊,蘭陵王奮勇作戰擊退敵軍。第二年,北周捲土重來勢必奪下洛陽。大將軍斛律光因懼怕北周軍隊而不敢與敵交鋒。危機時刻,蘭陵王帶領五百騎兵殺入北周陣中,一陣腥風血雨,北周軍隊丟盔棄甲,三十里內盡是北周人丟棄的輜重。

    一戰成名,北齊軍中,皆歌《蘭陵王入陣曲》。但功高蓋主,蘭陵王被皇帝所猜忌最終被皇帝鳩殺。

    年僅33歲,臨終時還在和他的妻子說自己並無謀反之意,委屈的像個孩子。

    悲劇式的英雄易被人記憶,但記憶中的悲劇卻喚不醒未亡人。

  • 3 # 漁耕樵讀

    最落寞的恐怕要屬辛棄疾了吧,別人當懷有報國之心的時候往往都是投筆從戎,班超曾經家境貧寒,為了奉養老母不得不為官府抄寫文書。漢朝是比較尚武的朝代,有志之士都有一個為國開疆拓土的心懷,所以他感到憋屈的時候就扔掉了手中的筆感嘆到:“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唐朝時期的文人也都是一種渴望在疆場立功的風貌,連身體一直不好的李賀都有一種對軍事的嚮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相比之下,辛棄疾就有點生不逢時了。他生生被逼成了棄武文了。辛棄疾絕對是一軍事天才,年僅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就參加了耿京領導的反抗金國的起義軍。在辛棄疾的勸說下,耿京決定聯合南宋。辛棄疾被指定為聯絡人,前往南宋,但是回來的時候,耿京卻已經因叛徒出賣而被殺了。

    辛棄疾就帶著五十個人,襲擊了金國數萬軍隊大營。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偷襲和暗殺,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吧。但是辛棄疾不但做了,而且還把叛徒從數萬大軍眼皮底下生擒了,並且帶到了南宋,交與南宋朝廷處置。

    但是到了南宋,卻沒有了他的用武之地。首先是南宋朝廷對於他“歸正人”的身份不能完全信任,當然也有南宋對北伐積極性不高的因素。在此期間他向朝廷上書了很多北伐的建議,比較著名的就有《美芹十論》、《九議》等。

    雖然他的建議總能切中要害,並且受到廣泛稱讚,但是南宋朝廷也只有口頭的表揚,根本沒有實際行動。更沒有給他安排重要的職務,面對南宋朝廷的冷淡,辛棄疾也逐漸心灰意冷。

    這些在他的詞中都有表現,比較著名的就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從這首詞中就可以感受到一個懷才不遇的將軍落寞的形象,特別是最後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至少還是戎馬一生,只是在暮年的時候才不受重用。但是辛棄疾就特別悲劇了,在南宋為官時他才二十多歲,直到最後他也沒能再上戰場。生生的被逼成了“紙上談兵”。

  • 4 # 阿毛143459094

    我覺得是張良!劉邦對張良的功勞做出了肯定,做出了很高的評價。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對劉邦,為西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為了自保,不得不做赤松子遊,以避開呂氏集團的猜疑。真是英雄末路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結婚應該在領證前給女方家裡彩禮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