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付之一笑
-
2 # 文鳳汽車
汽車最先在歐洲和美國發展起來,很多技術和標準設計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和歐洲率先採用,英語是國際語言,汽車產業自然向其看齊,包括汽車內飾的標誌。
當汽車進入世界各國,都是由統一的英文縮寫標識,比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如果要翻譯成中文標識,那麼按鍵是設計多大呢?你知道,任何好的設計都是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對於汽車公司,誰不想把自己的汽車銷往世界各地?但是你不能賣到德國改成德語,賣給日本,改成日語?
事實上,整車企業的許多零部件都是外包的,是全球合作的基本實現。這些按鈕都印在模具上,現在基本上每個汽車都銷往世界各地,如果你賣一個地區重做新模具,成本太高。對於廠家來說,26個英文字母的成本要比漢字低很多,而且漢字的成本更高。例如,ABS,就比(輪胎制動防抱死系統)佔用的面積小,且不說九個漢字能不能寫得下,即使按鈕上容納得下,九個字的單字面積會比三個字母的單字面積要小很多,視覺上就不夠明顯了。即使簡化為(防抱死)三個字,形體上還是比相同數量的字母繁雜,當字型足夠小的時候,會有辨認困難。
隨著運動功能的增加,按鍵的數量也隨之增加,有了漢字的標註,有時由於鍵區有限,無法寫出漢字;而英語中許多縮略語、縮略語都能表示其豐富的含義。
當然,一些國內汽車品牌如比亞迪、車內的功能鍵都是用中文標識的,但那大多都是音量、多媒體一些好翻譯的。
目前,國內已經與國際接軌,即使安裝了英文鍵,司機也可以理解。英語縮略語比漢語縮略語直觀、明瞭。而且很多國內的汽車製造商都是合資企業,英語更方便。那些採用了中文按鍵的國內廠商,其實與其做這種努力,不如把技術和設計風格烙上中國的標籤,比起這種表面的功夫,更容易贏得尊重。
-
3 # autocarweekly
其實車內標誌的使用有一個習慣性的問題,之前在中國汽車產業還沒有怎麼發展起來的時候,國內的汽車開發大多都是逆向開發,就是“借鑑”已有的各種標誌與設計,而很多早已經發展起來的技術和標準設計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和歐洲率先採用的,英語又是國際流通的語言,汽車產業中的各種涉及到語言的地方當然以英語為標準。
緊接著就是現在的整車企業的許多零部件都是外包的,是一個平臺化的全球合作,這些按鈕都是由模具印出來的。加之現在的汽車基本上都是銷往世界各地,如果賣給德國的設計一套德語標誌,賣給中國的設計一套漢語標誌,那其中的模具費用和工作量將會成倍成倍的增長。這樣子的話經濟效益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中文和英文字身的區別了,不得不承認英文相對於中文簡單太多,同時英語作為全世界流通範圍最大的語言,是有一定的文字優勢的。大家可以想一想,要是把鍵區上面的英文標誌全部換成中文,還不知道能不能寫的下呢。還有翻譯的問題,英語中的很多名詞都先入為主,所以後來都不好進行中文翻譯,英語中許多縮略語、縮略語都能表示其豐富的含義,比如USB,真的一下子找不到適合的中文名字。
大概就是以上的原因吧,既然現有的標準簡單又實用,也就沒有必要再花大力氣改造出一套全新的標準了,這樣做經濟效益太低,不划算。
-
4 # 0203207
中文是最簡潔的!說英文簡潔的純粹是胡說八道!如果用英文原單詞實際上更囉嗦,說英文簡潔的,只是英文用的縮寫,但縮寫之後如果沒有說明,其實是人人不知所云的。相反中文的縮寫人人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
5 # 無限可能的人生路漫漫
這個問題還是取決於設計和配套,汽車工業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產業,國內最初設計力量還是很薄弱的,基本以仿製和抄襲國外設計為主,近年來隨著製造水平的提高,逐步關注本土的設計水平的提升。車內標識採用外語,因為很多合資車最初設計均是如此,配套廠家慢慢也都按此標準制造。
其實最終評價一輛車的好壞,是從車的基本效能,安全效能,價位,後期維護保養等方面去考量的,中中國產品牌能夠全面提升的話,相信中文的標識也會更加廣泛的應用的。
回覆列表
這也是我再吐槽的問題,可是沒有用,因為現在的中中國產車都是代加工,很多關鍵零部件都是外國的!真正的百分百中中國產車中國還沒有!就算其他零件是中國廠家生產的,也是英文的表示,因為要匹配整車,你見過一輛車一半英文一半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