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陽滿天
-
2 # 使用者陳維仁501
這個問題不得不從農村人為什麼要寧可離開土地,舍下過去辛辛苦苦創下的家業外出的原因說起。
不說遠了,就從解放以來,城鄉始終存在著極大城鄉差別,雖說農民完全做到了安居樂業,日子也過得免兔強強,但城市始終是農村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城市人好找工作,又有國家各種供應,特別是大米白麵,工作按月拿餞,同時工作也顯得比較文雅輕鬆。由於經濟條件好,吃穿用都比農村人優厚十分。城市人顯得文明洋氣,農民在大街上走著,一眼就可以認定他是個農村人,顯得比較粗野土俗,所以有鄉巴佬之稱。
那時期,農民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言語行為以及勞動環境、辛苦程度都與城市人有著較明顯的區別,特別是5一6O年代之間。
所以農村人就很迷念城市生活,如果農村人有機會參加工作那是他八輩子修來的福份;農村姑娘如果能嫁到城裡去,從此就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過去農轉非是個非常不容易的事,直到90年代初,政府實行買戶口和幹部家屬農轉非政策,不少有條件的農村人把戶口轉入了城市,結果吃供應沒幾天,找到工作的不久也下了崗是後話。這就說明農村人嚮往城市生活,絕不是今天才有的,只是過去政策不允許罷了。
在近些年來,機遇卻到了。隨著私有化、城鎮化、農民包產到戶分田單幹而生產自主自由,加上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越來越嚴重,這就好比給農民的入城夢打了一針催化劑。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城市燈紅酒綠,城市人的歌舞昇平;住樓房開小車,不少城裡人穿戴時尚齊整,西裝格領帶一股子洋氣,覺得比農村人生活有滋味多了,但自己手中無錢,又怎麼能夠與城裡人相提並論呢?自然產生了鵲兒要把高枝登的理念,決意要外出闖蕩一翻,掙下錢來,實現他們美好的城市夢。
打工潮,入城潮,浩浩蕩蕩,誰也阻當不了;有能力的各顯神通,特別是年輕人,外岀打的打工,進的進城,連農村的不少老人也隨子女入城了,不是租房就是買房準備定下居來,因為房子在哪,人的戶口就可以遷到哪,就是那裡的常住層民了。
試想,經過這種入城潮的衝擊和洗理,農村還能剩下多少人嗎?
-
3 # 好漢7507
農村單靠種地收入實在太少,現在的生活水平已經養不起更多的年青人,他們只有到城市去打拼,因為城市就業門路比較廣,就業機會多,適應性廣,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離家奔波。
-
4 # 大海隨遇而安
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必然,農業比較收益越來越低,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村勞動崗位越來越少,而城市第二三產業所需工作崗位越來越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逐漸向城市遷移,農村人會越來越少,即便有的農村地區工業發達企業較多(如蘇南),也會逐漸倔起一些小城鎮,從事農業的人員也會越來越少。
-
5 # 青花韻律185098660
據瞭解,目前農村人並非是真正的越來越少,累計起來大多數農村佔到三分之一外出定居的人口也就不錯了,與此同時可以換一種方式做比較清晰的論斷,流動人口確實有點翻倍,不過落葉歸根還在充斥著他(她)們的頭腦,衣兜裡也就是多了個暫住證而已。其實我毫無和提問者唱對臺戲之意,今後或許隨著國家形勢的發展及需求,農村人把不準會出現如你所說的狀況……
-
6 # 高畫質轉接頭HDMI
農村人越來越少,原因就一個,為了生存下去,如闖關東,走西口一樣!別說與出生率有毛關係,因為,華人這些年,從十二億一直漲,十四億多了
-
7 # 老蔣67115544
農民解決了溫飽但缺乏精神食糧,精神空虛少了人氣,住著不舒服,嚮往城市嚮往繁華,哪裡熱鬧就哪裡打堆,這是人們的共有天性,農村不改觀,毫無疑問只有越來越少……
-
8 # 自由23797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那個人都想去好點的地方,年輕人們都有一顆上進心,都有本事的,都跑到城市和集鎮以及縣城裡安家落戶了。
-
9 # 小百姓一枚
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的原因,像我是八零後,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以種地生活,現在我上學了出去大城市或者二三線城市找個工作,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村小學就將近千人,這是我們村小學,一個年級三個班,一個班五十個人左右,那時候村裡幼兒園也在我們學校裡邊,一到課間休息你看吧不大的操場全是人,現在年輕人都出去了,在城市買了房,在不行也得去縣城,現在兩個村的學生加一塊都沒有我們那時候一半,以後誰還種地?沒人種地大部門年輕人都出去了去了城市,以後農村人也少了,我回去看看老家農村都是空置的房子,去年我們那鬧疫情,聽我哥說村裡去挨家挨戶去送體溫表,基本上十戶有五戶是沒人住的,孩子去了城市老人也跟著去了城市,在等二十年你們在看看農村基本上就沒人住了都空了。
-
10 # 老荷666
大體上有三種原因。一:40後還剩不多還有一半個;50後建國後生,那一代雖多卻正在加速減少;60後也進入危險期,很多人已出現疾患,有些不治之症的也就時間不長了。貧困的生活條件使的農民不能長壽,聽說平均年齡是77歲,40後、50後丶六0後的農民誰統計過平均年齡呢?
二:種地不賺錢,農民雖安居不能樂業,不能樂業就走出農村打工掙錢。現在你到農村走一走看一看,都是老人和孩子沒有多少年青人,除了接送孩子放學上學,平時整個村子都是大門緊閉。
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到城裡租房買房,主要是讓小孩在城裡上學由媽媽陪護已成為趨勢,這樣農村人更少。
發展趨勢下的農村現狀就是這樣子,說多了沒用,說假話更沒用。
回覆列表
其中農村人越來越少的原因是早期計劃生育,在初期,七幾年農村只許生一個兒子,生一個女兒的可生兩個。這樣勞力早就少了。
再就是每畝田只得利潤幾百元,一家人所承包的地一年下來總利潤幾千元,改革開放後,允許外出打工,勞力遠走他鄉,去城市打工賺線,每月能得幾千元,相當在農村勞動一年。還有一種情況,樣樣花錢,金錢社會,人們就拋下田地去打工了,。比如農村一冬天燃氣費就幾千元,養老保險費最低200元,醫療保險每人320元,孩子上幼兒園,中學,大學費用很高。每年一萬的,兩萬的,甚至更多,不少是私立學校,狠命要學費。舊社會有個俗語:一是截道,二是賣藥,舊社會私有制,有的個人外出,碰上打劫的,搶奪錢財,就富了,賣藥是指看病郎中,也稱先生。人們說現在看病比舊社會還貴,農民有的等死不去醫院。
因此死守農田農村不能生存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