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葉說事
-
2 # 教育懶書蟲
叛逆期孩子最直觀的表現是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觀點,不再一味地聽從父母安排。學習上開始出現自主性,對於課程學習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偏好,部分孩子會出現嚴重偏科。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引導需要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能夠像小學那樣對孩子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互動溝通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回答,切忌敷衍了事。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要學會借力,借學校老師的力。
孩子犯了錯要及時指正,幫助他改正,但是一定要先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要憑藉主觀臆斷。
-
3 # 阿澤扒娛樂
有自己的思想,覺得不聽大人的話才最酷。有自尊心,所以別罵,要溝通。他的問題與行為別立馬反駁,也別否定。舉例說明他的不對與對!也別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他,有面子思想了。私底下說!睡前說半小時的知心話。有時候他的叛逆也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都是過來人,能體會的。
-
4 # 東方木立
13歲這個年齡的初中生主要叛逆症狀:1.不按家長規定時間回家,每次晚歸總有自己的理由和藉口;2.在家不認真寫作業,寫字沒有以前認真,字跡潦草不工整;3.喜歡把自己關在自己的臥室裡,會把門反鎖不讓家長進入;4.不讓家長動自己的東西和物品,父母如果動了就要承受孩子發脾氣;5.不再主動跟父母談學校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尤其是學習,家長一提“學習”二字就跟家長急;6.對於父母的關心和過問置之不理,家長多說幾句就暴跳如雷;7.週末總會找各種藉口出去,出去以後就切斷家長的各種聯絡方式,家長只能在家乾著急和惶恐不安中等他/她回來;8.在家經常懟父母唱反調發脾氣,拍桌子打板凳摔東西,抱怨家中飯菜不合胃口;9.不願意和家長一起出門,即使一起出去了也會故意刁難甚至讓父母在別人面前難堪和出醜;10.長期接到學校老師反應孩子在校調皮搗蛋,違紀違規,惹事生非……等等。
家長需要先確認孩子是否真正叛逆,叛逆心裡重不重,叛逆期長不長,根據各種情況採取相應應對措施。
當然,如果孩子只是偶爾叛逆一兩次,家長也不要過分責難和打罵孩子,不要過份誇大其詞地數落孩子,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跟別人抱怨孩子。那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有時候孩子掉落深淵,可能我們家長才是背後的罪魁禍首哦!
-
5 # 春秋墨海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都會有叛逆的表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孩子最叛逆的階段應該在初中階段,主要表現為:
一、孩子叛逆的表現
1.封閉自己。不願與人交流,經常獨處、不出門,與家長也不願溝通,置家長於千里之外之感。
2.喜歡鬧情緒、易激動。身體的發育加快,出現了第二性徵,心事變多,造成情緒低落,有的甚至產生自卑。愛發脾氣,因點小事就鬧情緒。
3.不聽話,跟家長對著幹。即使正常的要求,也不情願去幹,喜歡犟嘴、辯駁,“讓他往東他往西”,讓他幹啥他偏不幹。
4.變得不愛學習。特別叛逆的孩子,開好討厭學習,有的喜歡上了遊戲,有的喜歡上了菸酒,有的甚至早戀,等等。
二、家長如何應對叛逆
1.放下架子,跟孩子平等交流。高高在上、以家長自居的交流,只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要試著跟孩子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談,消除孩的戒備心理。
2.尊重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尊重是相互的,孩子得了尊重,人格得到了肯定,他反過來也會尊重家長。死不教化的孩子畢竟是少數。
3.制訂規則、嚴格執行。對孩子的叛逆,絕不能一味放任、過度寬容。家長應對孩子明確是非、對錯曲直,不能一味無原則的退讓。“無規|矩不成方圓”,跟孩子一起制訂規則並嚴格執行,孩子在平穩度過叛逆期的同時,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
-
6 # 邦尼大語文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實際上青春期是比較漫長,大約12-24歲,也就是孩子初中到大學階段,都處於青春期。這個階段孩子無論身體還是大腦正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很好度過這個階段,對家庭關係以及孩子個人成長都很有益。可是往往我們會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叛逆”,把責任歸咎於孩子。孩子在這個階段經歷很大的變化是家長所不知道的。
1. 比較喜歡新奇的事物,敢於冒險。
青少年大腦尋求回報的驅動力增強,所以會探尋新事物,積極主動參與生活,獲得大腦獎賞,同時帶來的也是對冒險的危險性的低估。
比如《少年派》林妙妙是個典型的青春期孩子,時常被身邊新鮮事物吸引,尤其是對直播這種新鮮玩意兒,玩得簡直樂此不疲。林妙妙透過直播“一炮走紅”,讓她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與成就感,也彌補了在學校身為差生的自卑感。由於大腦的獎賞,令林妙妙愛上直播,戀上直播。身為高三學生,林妙妙的行為算是“鋌而走險”,不分事情輕重緩急,耽誤了學習。
在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很多孩子學會開車後,時常約著夥伴在大馬路上飆車,呼嘯聲不絕於耳,路邊的人“聞風喪膽”。
研究顯示,青少年往往知道危險行為的潛在風險。然而,他們雖然完全清楚消極後果,但會更在意危險行為背後帶來刺激及打破規則的興奮。這其實與青春期時大腦結構與功能改變的結果。
大腦是神經元的集合,神經元透過被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進行彼此間的溝通。青春期時,運用多巴胺的神經迴路會變得更活躍。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它能夠產生追求回報的驅動力。
因此,青春期對孩子來說是雙刃劍——是福利也是挑戰。
2. 更傾向於與同伴的交往,親密程度超過父母。
青春期是與父母走向分離的另一個階段,他們會更希望有獨立的人格,而不再是父母身邊的小娃娃。而且一些父母乏味的語言、頑固的觀念以及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是青春期孩子所排斥的。
青春期孩子更傾向於與有活力、新思維的同齡人為伍。此時同齡人與自己為一體,失去集體,相當於就被拋棄了一般。這是青春期孩子們生命延展期,同時因為內心還不夠成熟,也容易毫無主見,隨波逐漸。
熱播劇《小歡喜》的方一凡是一個成績平庸,但有著藝術細胞的孩子。在高三這個關鍵節點,一次偶然的即興舞蹈,影片被傳網路而“躥紅”。方一凡也是在這個時候知道自己天賦所在,決定不走尋常路,選擇走藝術生路線。這遭到海清飾演的母親董文潔的反對,母親對於藝術生的誤解,對職業的偏見,這令方一凡無可辯駁,怏怏不樂。而同齡夥伴的支援與讚賞,成為他內心的安慰與力量。同樣這部劇中的,學霸英子對於母親的嚴加管束與依賴,簡直窒息,最終內心崩潰,選擇同夥伴方一凡、黃芷陶、季楊楊訴說內心的苦悶。這使得英子母親宋倩總是追問、試探英子的內心,或者透過旁敲側擊來獲得英子內心變化,結果都是徒勞的。
父母存在一些分離的焦慮。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卻忽視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長。還以為青春期的孩子是襁褓中的孩子,思想幼稚,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否定孩子的想法,不信任孩子能夠獨自解決問題,而需要依賴家長的幫助。家長的自我良好感受,潛意識抑制孩子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3. 抽象思維發展,極富有創造力
青春期孩子抽象思維的發展,使得他們學會質疑現狀,並且用打破常規的方法來應對所面臨的困難。
認識一些青春期孩子總是與自己的父母親頂嘴,甚至在課堂上與老師叫板,交談中得知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不再是那個一味聽取成人的木偶人,而是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再希望被灌輸。當然,時常也會有創新性的意見的提出得當同伴與成人的讚賞。
成人生活軌跡相對比較固定,也沒有太強烈的情緒,生活變得平淡無奇,一成不變,甚至可以說是枯燥、黯淡無光。失去生機與活力的成人與青春期的孩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以至於成人在分析青春期孩子時,用的是自己評價體系,慣用的思維。自然而然,這樣二者之間會產生一些隔閡。
說到這了,為了更好陪伴青春期孩子,作為成人應該如何付出實踐?
改變自己,富有建設性地與青春期孩子一同成長!
1. 改變對青春期孩子固有的成見,讓自己生活豐富起來
相較於青春期孩子的活力四射,好奇心爆棚,成年人反觀自己的生活,是否一成不變。成年人應該主動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多學習,多探索,找回生活的生機與活力。這樣讓孩子改變對成人刻板印象,也增加了彼此之間交流的話題,並且,彼此之間有更多的理解。
《小歡喜》裡季楊楊父親季勝利是威嚴型父親,媽媽劉靜是平等型媽媽。對於高三階段,季楊楊對賽車的痴迷。這情況一開始令父母不知所措,儘管恩威並施,孩子都不改初衷。不久,父母經過反思,決定也穿上賽車服去學習賽車,甚至威嚴的父親季勝利放下官架子,也與孩子一起走進遊戲廳。漸漸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那層堅冰慢慢融化。
在力求孩子改變時候,父母也應該做出改變,走進孩子世界。
2.接受青春期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成為主導地位,接受分離。
孩子與父母的分離是必然的,只有接受這樣的事實,才能讓孩子拓展自己生命的多種可能。孩子需要在同伴的認同,這他們有更集體歸屬感與安全感。追根溯源,群裡身份認同感,當然是人類生存必要技能。試想我們的祖先不就是依靠族群同伴的合作才能得以捕獵獲取食物,協同抵抗外族,得以生存的。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父母一場,就是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孩子終將遠離父母,離別在這場“目送”中。
3. 當青春期孩子的人生導師,陪伴孩子成長
安全性的依戀關係是——支援孩子獨立同時,也給予支援與幫助;支援孩子獨立探索,也為孩子提供避風的安全港灣。在孩子做選擇時候,免不了是衝動的,激進的。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長只有自我成長了,才會看清自己的人生,努力引導孩子的人生!誠如是!
《少年派》裡鄧小琪身世曝光,林妙妙一副幸災樂禍,嘲笑的樣子。父親林大為走進妙妙房間語重心長說了:“她媽是她媽,她是她。她媽犯的錯跟鄧小琪有什麼關係!她跟你一樣十七歲,所有人議論她,她能承受的了嗎?”並且告訴林妙妙需要有一顆寬厚容人之心。而且讓林妙妙主動和鄧小琪和解。並說:“與你不相干的人遠離,與你相干的人化解,這樣你以後肯定會越來越順。”
林大為頗有智慧的家長。這一點值得我們所有成人學習。成人可以動用你們的生活經驗,與孩子進行平等姿態地探討。交流時,把他們當作成人一樣看待,感性與理性並存,不要帶著個人的偏見或者激動的情緒。與孩子敞開心扉討論生活、學習、社交近況,不過多評價,多一些自己的人生體驗的分享。
青春期時期的孩子與家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只有願意互相理解,掌握科學溝通才好。
回覆列表
我想說、叛逆就是因為揍的少、那時候我爸爸不識字、又想讓我成績好怎麼辦、家裡又沒有錢、考不好皮帶小炒肉、什麼鼓勵什麼都沒有、考好了就是一句嗯、人是環境的產物、就像養狗一樣、你怎麼塑造、就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