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尷尬的灰心

    現代相聲特別是郭德綱改編後的相聲與傳統理論格格不入,以前的相聲講究的是寧可不及,也不能過。講究的是含蓄回味,有的相聲甚至於當時沒有覺得好笑,回家後想起來,才大笑不止。而郭德綱改良後的相聲,以迎合觀眾為目的,包袱當然越多越好,繼承者尤其是岳雲鵬,郭麒麟深得其中三味。也許包袱越多的相聲更適合當今浮躁的社會。

  • 2 # 鄭捕頭

    相聲是一種笑的藝術,主要目的就是讓聽眾發笑。對於我們來說,聽相聲也主要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儘管相聲裡有時候也會出現淡淡的憂愁讓人心頭一緊,但絕大部分相聲內容就是引人發笑。

    因此有人就會問,如此說來,是不是包袱兒越多的相聲越是好相聲,而包袱兒越少的就不是好相聲?

    大概這麼回答吧,包袱兒多的一般來說都算好相聲,但包袱兒少的不見得就是不是好相聲。

    01

    一說到包袱兒多的相聲,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郭德綱。十幾年前郭德綱之所以在網路走紅,很多相聲臺詞紅遍全國,最大的原因就是郭德綱的相聲足夠好笑,而且引人發笑的包袱兒足夠多。

    可以重聽一下郭德綱當年比較經典的《西征夢》、《我這一輩子》等段子,你會發現幾乎每隔三五句話,就會產生一個小包袱兒,再隔幾句話又出現一個大包袱兒,讓觀眾一直處在歡樂的氣氛當中。

    郭德綱的大部分相聲都是這種節奏,包袱兒的鋪墊沒有那麼多,基本上幾句就能出笑料,讓觀眾大呼過癮。如果郭德綱的相聲包袱兒沒那麼好那麼密,當初也不會那麼走紅,以至於其後一直紅火這麼多年。

    02

    但是,郭德綱的相聲也並不是都包袱兒那麼多。比如他就有不少學唱的相聲,比如學西河大鼓和太平歌詞,這些作品主要是以仿學各種演唱為主,最主要的賣點並不是讓人發笑的包袱兒,很多時候唱了好幾段也沒有讓人發笑,主要是讓人聽他學唱的功夫。這種包袱兒不多的相聲,你不能說它就不是好相聲。

    侯寶林、魏文亮當年也有很多學唱戲曲和歌曲的相聲段子,很多已經成為經典,這些段子也沒有多少硬包袱兒,但不能說不是好相聲。

    03

    另外,還有很多相聲包袱兒極少,最典型的就是單口相聲。比如劉寶瑞大師的《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包袱兒是非常少的,但劉寶瑞那種娓娓道來的相聲味道非常足,並不會因為包袱兒少而受到抵制,反而迎來很多觀眾的喜愛。

    郭德綱也表演過不少單口相聲,這些作品儘管也被郭德綱有意放入了不少包袱兒,但無論從好笑程度還是密度來看,都是沒有辦法與他一些優秀的對口相聲相比。

    04

    當相聲演員同時也要注意一點,那就是相聲不能唯包袱兒論,不是說為了逗笑觀眾就使勁往裡加包袱兒,有的甚至已經不符合相聲規律,這樣強扭的瓜也不會甜。

    相聲是講究節奏的,如果前面的鋪墊不到位,直接就開始外插花地放入很多笑料,對於觀眾來說並不是十足的享受。觀眾更願意看到的,是那種自然而然的笑料,不是為了取悅觀眾強硬塞進去的所謂包袱兒。

    觀眾想聽到人物,聽到情節,聽到故事,而非完全遊離在主題之外的亂包袱兒,不入流的笑料。

  • 3 # 修者竹也

    不是。

    從佈局來說,開場百分之五處要有個包袱,引領觀眾的注意力。到一半的地方,要有個大包袱。從開始到中間,要有小碎包袱。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可以有小碎包袱。百分之八十以後,不可以有包袱,這是為了保護底——這是張壽臣關於包袱佈局的總結。

    趙佩茹說“相聲沒包袱那是對話,可是包袱多了不一定是好相聲。”

    相聲希望幽默,而非僅是滑稽。

    劉姥姥說“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是滑稽,林黛玉說“又要研磨、又要鋪紙,又要慢慢地畫”是幽默。

    好的幽默,讓人想起來還是樂,願意一直回味。

    要做到這一點,不是用很多的包袱,而是包袱承載的情感和故事。

    相聲是喜劇,喜劇是戲劇,戲劇是故事,好的故事就像人生,只是去掉了所有的無聊的部分。

    因為是人生,所以才厚重,才真實,經得住推敲經得住咂摸,不同的人看著有不同的感觸,不同的年紀看著有不同的見解。

    所以,相聲的不是包袱越多越好,而是故事越有趣越好,人物越立體越好。有了故事和表演的前提,自然會產生包袱。

  • 4 # 餛飩萬物

    包袱是要運用節奏來叫響的,有的時候只用一個包袱,但前面都是在鋪墊,結果最後炸響,比那些從頭到尾都是包袱效果要好的多。

  • 5 # 逗不賴

    貧嘴、罵玩兒和搞怪不是包袱,包袱是有皮兒的,有些人在臺上也可以讓你從頭笑到尾,卻可能沒有一個包袱,笑過也就隨風而去了。好的相聲,好的包袱是可以讓人回味無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裡真假美猴王那章,真的孫悟空死了,六耳獼猴取代了孫悟空,是不是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