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誠子在
-
2 # 追求112的三公主
一、繼承不同
西歐當被分封的人物去世之後封土會被回收,中國古代是世襲制。因此中國的分封制更加穩定,一般不會鬆散。
二,職責有所不同
西歐的貴族只需要效忠自己的直接上級,而中國的分封制不僅要效忠自己的上級還要效忠天子,若是不聽召,會集體討伐之。
三、賦貢不同
中國更多的有軍需和日需用品,西歐回傾向稅收。
-
3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含義不同。中國的分封制,主要指西周時期,即“封邦建國”,以宗法血緣為紐帶,以周天子為核心,層層分封,形成一種垂直的權力體系,從而達到“以藩屏周”的目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是分封制最佳釋義。而西歐的分封制,準確而言,應該稱之為封君封臣制,分封的物件並沒有規定必須有濃厚的血緣關係,而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和封臣的權利和義務關係只存在於直接授權之中,封臣對封君的封君不再有義務,封君對封臣的封臣也不再有權利。
西周分封制
其次,推行的時間不同。從周文王開始,便重視在王畿地區用分封制拓展周人的勢力範圍。武王克商後,也分封了一批物件。從周公輔政開始,在成康時期,是中國古代分封制最鼎盛的時期,即大約公元前11世紀中期至該世紀末期。而西歐開始普遍結成封君封臣制關係,是在11世紀,直至13世紀以後逐漸解體。西歐的封君封臣制比中國的分封制要晚了近兩千年。
其次,兩者存在的經濟基礎不同。一般而言,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在井田制下,土地不允許自由買賣,農民和奴隸在井田上進行大面積的集體耕作。而西歐的封君封臣制是建立在封建莊園制的基礎上,莊園遍佈各地,每個莊園立足於村莊,大多能夠自給自足。在莊園裡耕作的主要是農奴和一小部分自由農民,他們擁有獨立的經濟和一定的人身自由。
最後,對後世的影響不同。西周的分封制,隨著土地私有和周天子大權旁落而難以為繼,在秦朝為郡縣制所取代。雖然漢初和明初仍然分封過一批諸侯王,但是分封制在歷朝歷代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中國的貴族階層,幾乎隨著官僚階層特別是文官階層的興起而衰落。但維繫分封制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卻影響了之後中國二千年的歷史。西歐的分封制,在普遍盛行之際,導致騎士階層的興起和騎士精神的培育,要求人們勇敢、虔誠、優雅。即使封君封臣制逐漸瓦解,貴族階層在西歐歷史上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在西歐分封制下,也孕育著城市獨立和自治的萌芽。
參考文獻:
1.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
2.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
4 # 吉月文
首先,形成的時間不同。中國的分封制度始於西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1世紀。西歐的分封制始於中世紀,也就是公元五世紀。前後差了1600年。
其次,中國的分封制度是一個由上至下的完整等級體制,西歐的分封制度是一個相對的等級體制。西周時期的周天子是所有分封諸侯的共同效忠物件。而西歐的分封制下,大諸侯效忠於國王,小諸侯效忠於大諸侯。小諸侯對於國王沒有效忠義務。
再次,兩種制度滅亡的原因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分封制度在春秋時期日趨崩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分封制度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有所回潮,但已經不是歷史的主流。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導致周天子的勢力大為受損,不得不依附一些有實力的諸侯。戰爭的外部刺激,加上諸侯勢力的做大,使得西周封建制度日益瓦解。西歐封建制度的衰亡與中世紀晚期城市經濟的興起有密切關係。在中世紀晚期,城市依託商業的繁榮興起。為了維護城市的發展,當時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習慣法。農奴如果逃入城市之後,持續生活一段時間就可以獲得自由民的身份。在戰爭、瘟疫和城市較為舒適的生活等多種因素驅趕和吸引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而這就導致農業人口的大幅下降。以采邑為生的封建諸侯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而諸侯貧困就使得他們越來越依賴於轄區內城市的稅收,迫使他們對於城市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讓步。在這種經濟因素的主導下,傳統的分封制度日益衰敗。
最後,兩種制度的最終走向也是不同的。中國的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實際上是土地所有制在傳統農業社會下的調整。西歐的分封制被現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本質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變革。這與導致兩種制度的衰亡原因不同有關。中國分封制度的衰敗,主要是政治原因導致的。西歐分封制度的衰敗則主要是由經濟原因導致的。後者對於社會形態的改造是根本性的。
-
5 # 昨天有暴雨
這要看什麼時期的了。
就政治制度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和歐洲的分封制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封邦建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以可以說,這樣的社會就是標標準準的封建制社會。
因為兩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不同,會有一些其他的特徵,不過總體說來還是比較一致的。
秦以後的分封就不太一樣,因為分封的基礎沒有了,雖然偶有分封實行,但總體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這就是皇權社會。
-
6 # 世界大收羅
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講究君王的絕對話語權。所以中國經常出現大一統的局面。
西歐:我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
西歐的封建,更加的散漫,國王,話語權不高。歐洲從未出現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諸侯國,城邦的自由度很高。
-
7 # 超風行者8k2S
性質之別:中國是為了地方拱衛中央的“星月”狀的政治集權的制度之一,是等級十分嚴謹之身份認可的方方面面之制度;西歐是相對於教權之經濟制度,分權相抗衡之封建制度
矛盾之別:中國是國內之階級矛盾分化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利益之矛盾;西歐是政治聯姻的聯盟之血緣的產物,與國家之外部矛盾更加突出
封建之別:中國是以皇帝一人之上的“天人共治天下”的王朝更替史,分封的封建程度較為帝國化或身份化;西歐是皇權與教權之“雙權”的封建壓迫下的封建領主與自由民事的社會結構
貴族之別:中國是皇權統治之貴族分化之安民之措施,民族矛盾是歷史之語境;西歐是騎士團之教民分化之宗教信仰之完全的封建封土之措施,宗教矛盾是歷史之語境
綜上所述,中國之分封是權術而言,封建制度與集權制度是相對之關係;西方之分封是聯盟而言,封建制度更加絕對化
-
8 # 人類文明史鑑
分封制是一個社會在沒有達到管理效率,符合社會基本運作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折中式的管理體系。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進行過分封制,也都進入過長達千年的分封時代。中國分封制比較早,大致是從夏朝末期,商朝存在期間開始的,之後的西周時期迎來了中國分封制的執行巔峰。
西歐是在羅馬帝國覆滅以後,日耳曼蠻族建立的民族國家,形成的一種社會分封制。這兩種分封制最大,的特點概括起來是意思完全相反的兩句話,中國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以政治統一社會,而西歐時期的分封制是以分封社會,以確立政治。
簡單來講,中國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周王把自己領土範圍內的一些自己無法管理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負責當地的治安治理生產,中國古代的分封制更強調它的政治性,它是有禮樂制度,宗法制度相結合的一種社會管理制度,這種社會管理制度體現更多的是政治作用。
西歐的分封制體現的是經濟和社會作用,進而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效用,這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思路,但是基本的社會作用是一致的。西歐分封制主要是使騎士獲得土地人口。騎士是效忠於國王的,雙方處於一種契約合作的關係。並非決定的領導,被領導,控制與被控制。
對於財產是十分看重的,幾乎也就決定了作為一種財產性質必須得到繼承和承認,廢除這種契約合作關係,也並不是單方面廢除就可以的。有很多複雜的程式,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於提示個人財產的確定。但是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度,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性,如果失去了政治上的正義性,也就是不尊奉周天子。那麼他的封地就不會被承認。在那個社會里,是沒有誰去管這個不被承認的諸侯的個人財產問題的。
中外的封建制對於後世的影響也不同。中國的封建制,封建體系一直和之後的郡縣體系是並行的,甚至到了清朝時期也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同時與封建制相關聯的禮樂制度成為之後王朝統治的禮法制度。宗族制度也一直被後世的家族所傳承,也形成了中國長久以來的人情社會,熟人社會和宗族社會的基本典型。
西歐的分封制由於自始至終,都確立騎士的個人財產和對於土地的掌控,還有在法律契約方面的認可,對於個人財產保護的意願和傳統中,也給日後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帶來了一定觀念上的保障。
回覆列表
封建是西方詞,中國秦以後就開始發展出君主專制外儒內法逐漸取代了西方意義上的封建制,其主要方便了全國的溝通與治水和抗狄工作。而西方則一直沒有所謂歐洲大一統的歷史條件和自然要求,近代封建制度解體是因為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民主制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