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耕田人王七

    謝謝邀請,從歷史課文中回答,i活字印刷術沒有發明,刻版印刷不知什麼時候發明,有碑刻傳世,但拓本能有幾張?真蹟就算存在,摹本能有幾副?所以,能見到資料的人少之又少,多為當時權貴及名家,他們或可相互交流,至於普通人,只能指望著讀書時老師傳授一點兒了。

  • 2 # 子衿tjk270

    唐代學習書法的論述有很多,記錄有他們學習書法的方法。然而,年代懸隔,靠文字的記敘,很難從中窺其實質。他們具體的學習方法我們現代人已不知道。否則,現代書法就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混亂景象。

    歐陽詢在給其子歐陽通的《傳授訣》中,把臨帖時的要領一一作了介紹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廋則形枯。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

    歐陽詢最後總結了四個字“細詳緩臨”,就是唐代人臨摹《黃庭經》的最佳詮釋。細詳緩臨,不只是可以應用在《黃庭經》的學習中,所有的字帖,都適用。我們現在的臨帖,有多少人細細詳看?誰不是把臨帖當作任務一樣的去對待!心裡總在想著去創作,把臨帖當做過場,不求甚精,不求甚解。總覺得古人能夠做到的,自己也可以創造。

    古人寫字好,因為他們都知道去臨摹。現代人寫不好,因為我們都去創新。都想著創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書體。

    唐代人具體的用筆方法,甚至於他們的書寫工具、材質、桌面的高低、執筆的方法、我們都無從知道。但他們學習書法的觀念,卻有流傳至今。初唐時期的歐陽詢,虞世南,李世民,都有書學的論述。唐代兩位最偉大的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張懷灌,從他們的著作中,也能探知唐人學習書法的態度。

    張懷灌《玉堂禁經》,每個筆畫、筆法都進行了描述。非常遺憾的是,他的用筆動作中使用的字眼,真的無法領會。這些字的動作,在他們那個年代,是人人都能知道的一個動作。如今,無人能夠領會。不然,筆法就不會失傳。

    要探尋唐人臨摹《黃庭經》的方法,只在“細詳緩臨”這四個字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一個月的寶寶發燒一時高一時低,反反覆覆已經兩天了,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