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潘不安講究史
-
2 # 我是越關
世族門閥不僅僅是地主土豪。實際上士族門閥大都以血緣關係為主的文化世家,同時掌握著巨大的政治資源,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這些門閥士族對國家政局的影響。
世族門閥產生於兩漢時期,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讓其發展到了頂峰,衰落於南北朝時期,之後隋唐時期有過短暫興起,但是在唐朝徹底消失。
隴西李氏
秦朝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後來更有助秦始皇 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
第一支;南北朝時期李氏出現了第一個君主,西涼武昭王李暠。
第二支;由李淵建立了大唐王朝。
第三支;李密建立了瓦崗寨。
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共計建立了西漢、東漢,季漢,劉宋四個政權。出現了無數的帝王將相。分支更是多不勝數。不過,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陳郡謝氏
頂級門閥之一。陳郡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功勞,奠定了陳郡謝氏以後的輝煌。謝氏進入史書中記載的就有12代人,100多人。遍佈軍政界高層。
琅琊王氏
當時有一句俗語“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形象的說明了王氏家族和司馬氏共治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清河崔氏
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到了唐朝是仍然有23人做過宰相。
除此之外還有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弘農楊氏、蘭陵蕭氏等等。
門閥士族大多都是以九品中正制保護髮展起來的。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實行貫徹落實後。這些頂級計程車族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
3 # 臥谷
看了其它答案其實沒必要再說什麼了,只是很奇怪,怎麼全都沒提天下第一家族孔家呢?山東曲阜孔聖人之後,代代興盛,世世公爵,所有所謂的頂級士族門閥都是傳承於此,敢說第一沒人敢認第二,“最”之後都不用加“之一”,甚至說世界最強家族都不為過,論士族門閥第一個提的必然是孔家啊!
-
4 # 風玄正
首先,我要講一下曲阜孔氏,傳承2000多年。伴隨著儒家地位的鞏固和固化,孔子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孔子剛剛去世後,只是獲得魯國國君封賜的尊號“尼父”,這個充其量只能算是官方的敬稱。而到了明朝時期,明世宗時期大學士張璁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孔子尊稱為“至聖先師”。孔子也真正成為教育的象徵。 而在這之中,孔家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鞏固,試問那個皇朝能比孔家的壽命更加長久。
當然,階級的固化帶來了絕對的利益,在最巔峰時,曲阜十之八九的土地都是孔家的,且在明朝開始世襲一品爵位
ps:孔家在元朝滅宋時,分裂成南北二宗,而北宗在元朝入侵時的表現。。。
-
5 # 作家桑妮
歷數中國歷史上頂級的土族門閥,還真是有不少。
比如,隴西李氏。
始於秦代隴西郡守李崇,李崇也成了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的次子李瑤成為狄道南郡守,不過,他的孫子李信更為顯赫,因助秦始皇滅燕趙、生擒太子丹而赫赫有名,是為隴西候大將軍。
不過,到了漢時因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投降了匈奴,狄道李氏就此受牽連呈“衰微矣”。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到了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崛起。論來是李廣三子李敢留下的孤兒後代將家族興旺起來的,這個孤兒的後代名叫李暠。在五胡亂華之際,出現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就是他。公元400年,其建號"庚子",在敦煌建立西涼政權,世稱西涼王。至此,隴西李氏一躍成為隴西豪族。
這之後,李暠後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任職官銜,再後來他們將家安置在各自做官的地方,最後就形成了不同的支派。
其中,最為興盛的有四房。一是武陽房、二是姑臧房、三是丹陽房、四是敦煌房。就這四房間,就出了宰相十名。而武陽房的後代中,更出了世人皆知的大文豪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李煜被毒殺身亡,而漸漸沒落。
比如,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可謂是最顯赫的皇族。
二是,來自姬姓。此為周太王的後裔。傳說裡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繼位,於是封王季的兒子叫劉邑,如是後裔皆以邑為氏,世代相傳裡都姓了劉。到東周時,重封王室時劉康公被封為劉國國君。就此這一脈被稱為姬姓劉氏。
三是,來自他姓改嫁或被賜姓為劉。史書中有如是記載: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他劉姓。漢高祖劉邦為實行和親政策,而將皇室宗女嫁給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於是乎,單于的子孫皆從母而姓劉。如此,便生成這支劉姓。
再比如,陳郡謝氏。
在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了。
這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即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的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後來,他們這一脈相繼進入仕途,而使得陳郡謝氏成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到了東晉時,謝尚和謝萬使得這陳郡謝氏迅速崛起。而出自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之手的淝水之戰,更是讓其家族成為歷史洪流裡最傳奇存在。
從東晉到南朝間,謝氏見於史傳的人就達100多人。有皇親貴族,亦有文學大家,比如謝靈運、謝眺,更有六朝第一大才女的謝道韞。
不過,樹大招風,盛極必衰,在侯景之亂和皇帝的猜忌裡,陳郡謝氏迅猛沒落。至陳朝末年,謝貞去世這昔日豪門步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如上等等,還有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就不一一詳盡而列了。反正,是在歷史的洪流裡,他們各有千秋,各具輝煌。就留待下次,細細分享了。
-
6 # 幾葦渡
門閥士族,是一種政治形態,不是單純的地主土豪。它的形成與官員選拔任用機制有直接關係。如東漢的察舉、徵辟,魏晉的九品中正制。簡單說就是家族長輩是高官的,孩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官場,並被重點培養,有機會繼續成為高官,差一點的也弄箇中級幹部。漸漸的整個家族中做官的越來越多,掌握著朝廷和地方的各種政治資源。面對門閥,皇帝也是無奈的,只能互相扶持的維繫政權。
東晉時期是門閥的最厲害的階段,所以才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當時南方士族分為兩類,一是僑姓世族,即永嘉之亂從華北南遷的,最顯赫者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等。另一是南方本土士族,概稱吳姓(取孫吳之意),其中以吳郡吳縣的顧姓、陸姓、朱姓、張姓等門閥為首,號稱“吳四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改漢姓,以元姓、長孫姓、宇文姓、于姓、陸姓等貴族為首,號稱“國姓”。而一些原來漢人地方氏族也繼續存在,一般在之前加上所在郡名,如太原王氏。
從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再到北齊北周,東邊是山東士族,以崔、盧、王、鄭為大姓。西邊是關隴集團,以韋、裴、柳、薛等為大姓。
到了唐代又有七姓十家之說,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 、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等。
上述只是個梗概,供入門參考。推薦本專業書
-
7 # 三聯中讀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在這句詩中的“王謝”指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頂級門閥士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這兩大家族代表了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的頂端。其中更為突出的就是門閥之首,被稱為“華夏首望”的琅琊王氏家族。而王氏家族的地位到達什麼地步呢?“《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同時,東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句話也為我們做了解釋,這句話就是“王與馬,共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不是傳統意義上裂土分封關係的“共分天下”,而是指在權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與一般君臣不同的關係。指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堪稱勢均力效,而當世甚至多不以為非分。百姓便稱這天下並不單單屬於司馬家族了,而是王馬共治天下。這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更何況是天子之榻?然而這並不是時人誇張之詞,而是一種確有實際內容的政治局面。
“王與馬共天下”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既是琅邪王司馬睿與琅邪王氏的地域結合,王氏精英評價龐大的家族力量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也穩定著東晉的政治根基。而王馬結合的歷史淵源,更可以追溯到西晉八王之亂後期,即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對峙期間,司馬越與王衍的關係。可以說東晉司馬家族與王氏家族之間盤根錯節彼此影響深遠,這就導致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形成。
而更令人驚詫的是,“王與馬共天下”發生在東晉創業、元帝壯年繼嗣之時,不是末世權寵也不是挾幼主而僭越,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也意味著琅琊王氏進入鼎盛時期。
-
8 # 不講武德的吳大美
錢氏家族也一千多年了,幾乎家族裡面沒出過一個敗類,千年書香門第,代代人才輩出,現在的中央大員,南方那個汪上海那個瑜,中央的曾氏,都屬於這個家族的延續,從1900年到現在,奮鬥在科技領域的三錢,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樣的家族,即使國家給他一千億,老百姓都不會嫉妒仇富。至於孔家,我覺得雖然時間更長,但近代真的對民族貢獻屈指可數
-
9 # 妖鬼錄
士族門閥萌芽與東漢,鼎盛於東晉,隋唐依然迴光返照過,最後唐末之後才消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12家世族:崔盧李鄭,王謝袁蕭,顧陸朱張
五姓七望這個比王謝還牛。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
1、隴西李氏據說可以追朔到秦國時期,飛將軍李廣就出自隴西李氏。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李淵建立唐朝,稱自己家出身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同樣可以追朔到秦國李曇,其為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的共同祖先。
2、崔氏
崔氏不得了,歷仕東漢、曹魏、西晉、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14個王朝。
"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唐文宗曾經無奈的說過一句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也?
最有名的兩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3、范陽盧氏
從東漢盧植開始奠定家族基業,之後魏晉北朝時期,世代有高官,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
4、太原王氏
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在北魏,太原王氏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
"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
5、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北魏四姓盧崔鄭王之一。
東晉之王謝東晉門閥分為僑居與本土,僑居就是衣冠南渡計程車族以王謝為首;本土便是原江南地區本地計程車族以顧、陸為首。
江南門閥把持了東晉政治,南北朝開始後,南朝雖然開始掌權,但是門閥力量依然不可小覷。南梁時期侯景想要娶謝家女,結果蕭衍認為侯景身份配不上,可見當時門閥身份之貴
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結果侯景娶了蕭衍的女兒。
雖然歷經孫恩之亂、侯景之亂等,王謝深受打擊,但是士族領袖身份即便在南朝陳時期,都不曾動搖。
-
10 # 小王子木有錢
門閥其實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了政治特權,後來的西晉佔田制又使其取得經濟特權,然後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這種制度在東晉達到鼎盛。
在東晉甚至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有段時間勢力甚至超過了皇室。可見當時的頂級門閥貴族,可以媲美到皇室。而到了隋唐,門閥政治影響依舊龐大,依然享有超然的地位。
在唐代民間一直流傳著“娶得如意妻,必為五姓女”的俗語,這“五姓”便是當時世家大族,堪稱豪門中的豪門,貴族中的貴族。當時很大一部分貴族是寧願得罪皇家,也不想娶公主,五姓女才是他們的首選。
而五姓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與太原王氏。由於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個分支,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五姓七宗,也有人稱其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家。
曾經的唐朝宰相薛元超說過自己平生有三大憾事,其中之一就是未能娶到五姓七宗家族中的女子為妻。最誇張的就是皇室想下嫁公主給清河崔氏,但是清河崔氏因為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統,並非純種漢人(或有其他原因),居然拒絕迎娶大唐公主,把皇帝氣了個半死,真正是熱臉貼冷屁股。
而且為了保證自身血統,當時的五姓七望基本上都是內部通婚,連當時的皇室都插不進來,堅決不與外姓家族的人論及婚嫁。但是這種態度也激怒的當時的皇族李氏,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透過各種手段削弱這些家族的影響力。
細數中國古代的豪門貴族很多,但是能夠成為頂級氏族門閥貴族的卻很少。這樣的頂級門閥後人認為有隴西李氏、陳郡謝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弘農楊氏、蘭陵蕭氏。
所以如果有幸娶到這些姓氏的女生,說不定別人幾百年前流淌著頂級貴族的血液。但是從宋開始,透過科舉制度,逐漸打破了門閥制度,平民逐漸掌握了權力。在皇室和透過科舉入士的官僚打擊下,當時的門閥也逐漸衰弱,逐漸退出來歷史主流的舞臺。
回覆列表
士族門閥開始於東漢,由於漢光武帝劉秀對於開國功臣的優待,使得這些家族勢力逐漸增強,又透過相互聯姻的方法,逐漸形成了士族門閥。東漢末年,恰逢亂世,門閥勢力開始藉機壯大,到了兩晉隋唐時期,門閥勢力達到了頂峰。但同時由於隋唐對門閥勢力的逐漸打壓,取消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制度,使著門閥勢力逐漸衰弱,但是在其在中國整個歷史上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下面就來列舉一下,中國整個歷史長河中都能稱的上頂級的一些門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起門閥,王謝兩姓無疑是最讓人熟知的。
一、琅邪王氏/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興盛開始於西漢昭宣時期的博士諫大夫王吉,其後子孫歷代仕官,到西漢中後期連續數代擔任重要官職,逐漸進入士族階級。到魏晉時期,家族實力達到頂峰,東晉時王導和王敦兩兄弟因有扶立司馬睿,建立東晉的功勞,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整個魏晉時期,王氏一門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顯赫無比。但是隨著東晉滅亡,五代更替,王氏實力雖在,但政治權利受到影響,到侯景之亂時,更是實力大損,至此徹底衰弱。
包括琅琊王氏應該都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是後來聲望被琅琊王氏蓋過。在永嘉之亂主要嫡系也大多南渡,並在五代時期因為站錯隊,南方的太原王氏損失慘重。但是太原王氏其中一支王慧龍逃到了北魏,因為妻子是清河崔氏,利用這層關係,逐漸和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乃至北魏皇族聯姻。直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太原王氏這一支已經經歷三代,逐漸恢復了實力,在當時門閥排序中重新回到了第一序列,甚至還在隴西李姓之上。
到了唐朝建立後,太原王氏被評為“五姓七望”之一,說明在唐代太原王氏仍然是最頂級的門閥之一。
王氏名人:王允、王粲、王祥(24孝之臥冰求鯉)、王戎(竹林七賢)、王濬、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虔、王儉、王坦之、王勃、王維、王忠嗣等。
二、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其實鼎盛時間並不長,但是因為曾和琅琊王氏並稱,頂峰期對中國歷史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還是把其列出來。
陳郡謝氏崛起於曹魏時期,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齊王芳時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這個官職並不高,但是因為其職權比較大,為謝氏興起打下了基礎。後來又是和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及譙國桓氏是最早南渡的幾個氏家之一,得以搶佔先機,在東晉時期掌握大量資源。
而謝氏真正崛起是在“淝水之戰”,在這決定東晉生死的一戰中,謝安坐鎮京師任總指揮、謝石任征討大都督、謝玄任前鋒都督、謝琰任輔國將軍可以說擔任了東晉一方的所有重要角色。並以8萬大勝25萬的完美演出,將陳郡謝氏從一個普通氏族推到了當時門閥的頂峰。
此後謝氏也是人才輩出,在整個五代時期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皇族,侯景曾想要和謝氏聯姻,但是蕭衍卻認為侯景等級不夠。最後侯景娶了蕭衍的女兒,可見在當時王謝兩家的地位甚至高於皇家。
但是和琅琊王氏一樣,因為五代時期的站位錯誤,加上侯景之亂,家族子弟死傷慘重,也從此衰弱了下去。
謝氏名人:謝安、謝石、謝玄、謝琰、謝晦、謝靈運、謝道韞等。
三、弘農楊氏
長盛不衰的中國頂級士族門閥,興起於西漢名相楊敞,到東漢其玄孫楊震官至太尉,更有“關西孔子”之稱,有著名典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後,其子楊秉官至太尉,孫楊賜官至太尉諡號文烈侯,曾孫楊彪也官至太尉、尚書令,真正意義上的“四世三公”。楊彪的兒子就是三國很有名的楊修,同時因為楊彪親劉協忠於漢室,弘農楊氏在曹魏收到一定的打壓。
但是到了西晉,楊氏一門兩皇后,分別為晉武帝司馬炎的武元皇后楊豔及武悼皇后楊芷。同時楊駿與弟楊珧、楊濟三人利用這層關係權傾天下,被稱為“西晉三楊”,至此楊氏顯赫天下長盛不衰。
南北朝之後,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隋文帝楊堅即出自弘農楊氏,而楊氏世代也與李唐皇室以及武韋等大姓聯姻,武則天的母親即出自弘農楊氏,有唐一代弘農楊氏更是出過十一任宰相。
楊氏名人:楊敞、楊震、楊彪、楊修、楊堅、楊廣、楊素、楊萬里等等。
回頭看了一下,再寫下去就太多了,一兩天都不一定能寫完,後面我就列一下,其他頂級士族門閥,大家有興趣自己去查檢視。
潁川庾氏:東晉四大家,但衰弱非常快,影響力只有幾十年,不過四大家重要整整齊齊,還是列出來;
譙國桓氏:東晉四大家,代表人物桓溫桓玄;
清河崔氏:北魏時期北方一等大姓,唐代的五姓七望之一;
趙郡李氏:李牧之後,五姓七望之一;
博陵崔氏:聲望低於清河崔氏,但是在五代後來追上,五姓七望之一,唐代十五任宰相;
范陽盧氏:山東門閥,李唐初期收到打壓,但是中期重新崛起,出過八位宰相,三國盧植,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齡都出自范陽盧氏;
滎陽鄭氏:五姓七望之一,唐代出11位宰相;
隴西李氏:五姓七望之一,李唐就出自這一支,但是因為是國姓,相對於其他望族有水分。
此外,還有很多士族門閥,著名的比方說東吳四大姓陸顧朱張,潁川荀氏,蘭陵蕭氏也算是一流的門閥,但是在當時真實實力上不及以上這些頂級門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