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科院中國科普博覽
-
2 # Alvin蒲公英
在發展中國家還湊合,次於印度,在世界上排不上名,第一,研發能力太差勁,基本上碩士就可以進實驗室,但人家國外每個藥企都基本有幾個得過諾貝爾獎的人。
第二,研發投入太少,國家對這個重視程度有,但不夠,全靠公司那點盈利來投資研發。
第三,研發人員有惰性,屬驢的,打一鞭子,走一步,不像發達國家的人,人家對於研發有濃厚的興趣,有激情。
第四,中國醫藥研發底子太薄了,很多新藥都是從零開始,但是人家國外已經研究十幾年幾十年了。
第五,發展時間短,經歷的失敗也太少,我相信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成正比的,失敗的越多成果就越多。
第六,輔助工作薄弱,包括很多細胞培養活著病毒庫還有一些文獻都不如國外的先進,沒有先進的支援部門。
第七,能在國際各個雜誌公佈的資訊都是人家無關緊要的資訊,真正的核心技術人家是不會公佈的~所以很多中國公司就跟風做,但根本不得要領,所以又浪費很多時間。
反正能想到的就這麼多,藥企研發就像跑馬拉松一樣,越跑在前邊就越在前邊,後面的人想超越那是挺難~
-
3 #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的醫藥研發已經不在是過往固有概念中的“世界工廠”或者“代加工”階段了,中國醫藥已經開始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對創新科技領域貢獻顯著。
康弘藥業研發生產的朗沐(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是中國醫藥工業歷史上第一個直接進入美國FDA III期臨床研究的生物I類創新藥,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FDA臨床批件(IND)的生物藥。和一般單抗類藥物相比,朗沐有其獨特優勢。
其特點一是多靶點,有效作用部位多,可以達到一藥多點治療;二是在臨床觀察當中以及多中心臨床試驗證實,其作用的有效時間比較長,可減少重複治療的次數,降低治療成本和風險。
朗沐的誕生,填補了中中國產眼底黃斑變性的市場空白,其成功證明了華人的實力,也代表了中國生物醫藥的研究水平。 康弘藥業每年將銷售收入6%左右的資金投入研發,正逐漸向國際平均水平靠攏。針對目前尚在立項研發中的產品來說,康弘藥業將集中資源,在眼科、中樞神經、腫瘤領域深入研究、專業創新。
-
4 # 紙老虎刀叨忉忉
題主問醫藥研發,但是各位答主不停的說產量,為了什麼?為了在劣勢產業裡面樹立正能量,中國原研藥基本上才剛開始,這沒什麼丟人的,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什麼發展階段就有什麼現象。藥是治病救人的東西,沒有什麼攀比的必要,沒有創新藥以後努力趕上便是。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藥,ME-first藥基本上是零,或者有幾個藥偶爾有聽說看到,反正印象也不深。我們從仿製開始走,逐漸的有me-too,和me-better,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缺乏首創藥,缺乏開拓性的新型藥物研發,而我們善於研發式仿製,比如一個分子鏈裡面改變一個末端分子結構,然後重新組合成類似的醫藥分子,然後告訴大家我這個藥在療效上和原研藥有些許不同,或者更好,那麼這就屬於我們國家的一類創新藥,而3類仿製藥呢,就是不管你原研藥是什麼東西,我拿過來一模一樣的造。現如今不是一致性評價嘛,就是因為那些仿製的只是仿製了個神態相似,中間的流程,材料全部不同,所以讓他們至少在品質上接近原研藥,不然大家吃了療效差,雜質多,不好。
醫藥研發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平均過FDA的新藥大致從實驗室到市場約十五年時間,別說新進企業,很多的國際巨頭也是總想偷懶,很多研究大咖一身有一個新藥貢獻都可以吹一輩子了。而對於治療的提高呢?往往微乎其微。這裡面還沒有說失敗的可能性。但是一旦研製成功,吃幾十年,比如流感特效的達菲,幾年前禽流感在搶羅氏的達菲,今年乙型流感也在搶,這麼多年除了個別中中國產仿製,愣是壟斷和把持著市場。這就叫壁壘,真正的壁壘。
現如今最好的跡象,中國有大型的實驗室研發效率已經接近國際實驗室,比如恆瑞,比如正大天晴等中國仿製巨頭也在向創新藥進發,但是見到好東西還太早,不要忘記了新藥的研發週期,至少十年,那麼為什麼十年前這些醫藥企業一心仿製呢?仿製成本低,那個時候營收達不到這個規模,你當然要抄。世界巨頭醫藥企業動則幾千億美元的市值,中國醫藥行業如今全加起來都不如一個羅氏的研發費用。所以各位切莫急躁,醫藥行業不是大鍊鋼鐵,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從實驗室到臨床再到終端的。大約五六年後,這個景象一定會大不相同,但是在這之前,必須要說一嗓子,中國很多醫藥領域連科普都還做不到,這是民眾方面的阻力,如果要愛國,首先要從底層開始學會理性的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現代醫學才是救命的,傳統醫學只能算一種情懷。
-
5 # Phechemolecular
當前中國新藥研發公司正在破土而出,像當前的細胞免疫療法,雖然已經有了兩個產品上市,但是國內藥企也正在快速研發階段。還有肺癌靶向受體抑制治療藥物,國內也有許多公司通過了臨床評審,上市的新藥,如恆瑞的艾坦,環球製藥的優朋,都可以說是原研藥。
-
6 # Mustang財經
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紅利一直為中國各行各業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援。而隨著華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醫藥行業前景和需求非常廣闊。
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98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較2016年提高2.3個百分點,恢復至兩位數增長,說中國是“醫藥大國”順理成章。
但在中國,藥品市場目前仍處於仿製藥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市場格局。
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正式出臺以後,仿製藥為“仿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藥品”。而創新藥則是指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藥物,強調化學結構新穎或新的治療用途,這種“全球新”是一個國家醫藥實力的重要體現。
根據食藥總局在此前提供的統計數字,中國已有的藥品批准文號總數高達18.9萬個,95%以上為仿製藥。
可市場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扎堆生產仿製藥品也讓本土藥企的國際競爭力大打折扣。
2016年和2017年,世界處方藥銷售50強名單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而世界藥物銷售排名前100位的產品中也沒有一個是中國企業生產。
“第一位修美樂是184.27億美元,第100位的是輝瑞的偉哥,12.04億美元。中國已經是一個排名全球第二的醫藥大國,但絕不是醫藥強國,離這個還很遠。”全華人大代表、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說。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介紹,近10年來,美國、歐盟、日本上市的新藥有415個,其中76個已在國內上市,201個目前正處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和申報階段。而GBI SOURCE資料顯示,2008~2017年的十年間,中國獲批上市的1.1類化藥和1類生物藥(2007註冊分類)僅有十餘個。
中金公司在近期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在全球創新格局下來看,以上市前研發和新藥上市數來衡量,中國目前處於第三梯隊,對全球創新的貢獻大約為2%,與第一梯隊的美國(約60%)和第二梯隊的國家(日韓和西歐)仍有很大差距。
儘管如此,除了恆瑞醫藥(600276.SH)、復星醫藥(600196.SH)等醫藥巨頭在研發創新藥外,國內還有不少本土藥企“十年如一日”的在創新藥研發上費盡心力,甚至遇到資金鍊危機也咬牙堅持。
“創新藥”成長仍存挑戰當然,由於創新藥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也把生物醫藥列入了戰略新興產業,並且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支援中國創新藥企業健康發展。
如中國醫藥“十三五”規劃就提出,2030年力求達到研製30個新藥的目標,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不斷強化專利保護力度、藥品試驗資料保護、創新藥與透過一致性評價的優質仿製藥可及時調整納入醫保目錄與藥品集中招採。
不少分析人士稱,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中國本土優質創新藥企業將迎來黃金時代。
可人們也應意識到,創新藥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在醫藥創新領域有著著名的“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藥的研發需要耗時十年以上的時間,花費十億左右的美元。如今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由於國內資本市場IPO的條件限制,即使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也要求有一定的營收及利潤指標。而正因為較大的資金投入和相當長的研發週期,很多創新藥生產企業處於長時間的虧損狀態。細數A股市場上擁有創新藥的企業,算上剛過會的康辰藥業,也僅有恆瑞醫藥、復星醫藥、貝達藥業等寥寥十幾家。
正是因為看到創新藥企的發展潛力,從4月30日起,港交所開通綠色通道,允許生物科技公司,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上市。一時間,這一訊息掀起了國內本土創新藥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
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目前創新藥品獲批上市後,現行的醫保準入、價格形成機制、招投標機制和醫保報銷體系等市場準入還不配套。正因如此,新藥上市後前5年的銷售額,中國市場是日本的1/6,是美國的1/30。主要發達國家因醫保體系完善,支付體系有科學合理的結構來支援創新藥的報銷,且報銷資質和上市批准基本同步。英國NICE等衛生技術評估以專業而量化的標準對創新藥進行評估,作為醫保報銷的“守門人”。
對此,前述劉先生表示,其實創新藥研發成本非常高昂,在一款成功獲批上市的創新藥背後,除了與該款創新藥相關的研發費用之外,企業之前所有研發失敗的專案所投入的高昂研發費用,都需要計算在成功上市產品的成本中去。這還不包括企業為此付出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所以,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也就失去了招投標、醫保支付的議價基礎。若因議價原因造成這款創新藥無法進入醫保目錄的話,創新藥企業的損失無法估算,企業創新熱情會遭受到重創。
“另外,創新藥市場推廣也很困難,由於創新藥的‘全球新’屬性,臨床教育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新藥上市以後沒有醫保支付做支撐,創新藥企業不僅無法回收前期成本,還面臨著臨床教育無力開展的窘境,對本土創新藥企的打擊是巨大的。而歐美等國現有的定價機制、醫保準入、招投標機制、以及醫保支付方式等,實踐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有其科學合理性,值得國內有針對性、有選擇性的研究借鑑。”劉先生進一步補充到。
諾華集團(中國)Quattroporte尹旭東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中國醫保基金由政府統籌,相對於其他很多國家有很多優勢,可以從付費機制、醫院結構、用藥預防合理性等多方面進行改善。未來將切掉低效/無效藥品、提升仿製藥質量,降低專利過期藥價格,把這三部分省下來的錢放到專利創新藥,讓更多患者受益。
毋庸置疑的是,由於門檻高、研發難,有明顯的行業“護城河”。許多研究機構也看好創新藥的價值。
如西南證券釋出的《行業步入3.0時代,中國正向創新藥大國崛起》就認為,創新藥將是未來10-20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中國必將產生數個超千億美元市值的製藥巨頭,數十個過千億人民幣市值的各領域龍頭企業。
當然,隨著進口創新藥的落地加速,也將進一步倒逼本土創新藥企業發展。未來十年,國內創新藥企是否能擁有醫藥行業的“中國芯”,站在國際舞臺上一較高下,讓中國成為真正的“醫藥強國”,可以拭目以待。
-
7 # 鮮動態
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一次證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但需要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中醫藥有數千年積累,有精華也有糟粕,可以說是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寶庫”,正如屠呦呦認為:“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還需要創新。”
例如,利用傳統的中藥煎煮方法,青蒿無法治癒瘧疾,而改用低溫提取,則取得成功,這是科技為中醫藥插上了翅膀,翅膀越硬,中醫藥飛得越高越遠。
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並不落後。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
-
8 # 委曲求全123
不管是在醫藥研發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不如日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也丟棄了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轉而急功進利,投機取巧,飲鳩止渴,更有很多拾人牙慧,拿人槽粕之舉而竊喜,貽笑大方,誤人誤己,誤國誤民,然國之大,民之眾,終有有識之士,終有無雙國士奮起呼籲,四處吶喊,迴歸本源,繼承優秀,家國興亡,匹夫有責!
-
9 # nicenico
中國在實際上是不鼓勵醫藥研發的。所有醫改措施的實際結果都指向削弱競爭、刺激壟斷、提高成本。愚蠢的政策在無情的吞噬醫改資金。生產廠家的產品上市週期推廣成本逐年增大。他們怎麼有意願開展代價高昂的新品研發呢?
-
10 # 奧丁舜皇生物
中國的醫藥研發在世界上處於跟班與模仿階段,幾十年仍在西藥化跟進,沒有走出醫藥新藥研發的怪圈。要不是屠呦呦院士在這種怪圈裡衝出來,中國醫藥研發還是在為仿製西藥驕傲。藥研主要目前,一是藥物的療效,二是控制藥物副反應,三是藥物的療效活性成分分析,只這樣,藥物研發才能突破,起越。
-
11 # 小金牛牛1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很多遍,中國無論是醫藥還是農藥,現在都處於代加工時代,自主研發的少之又少,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精細化學品(農藥、醫藥、化妝品等)研發週期長,醫藥從原始的仿生,到精煉有效基團,到動物臨床,再到人類臨床,需要15年甚至更長時間,週期長,見效時間短,據統計我們每合成14.4萬個化合物才會有2000個化合物有效,真正能夠工業化的最多也就兩個,工作量大非常,此外投入大,在此期間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相互配合,根據國外農藥方面統計,投入大約十億美元才會產生一種新型農藥。
其次,精細化學品行業的落後也是由華人思想決定的,現在華人越來越圖短平快,所有的人們都想坐享其成,大部分工業化的產品是在使用國外過期專利,沒有從頭研發的思想,因為研發有投入不一定有產出,即使有產出,週期也很長,又沒有技術積累,研發困難很大,以農藥為例,現在中國農藥整體落後日本、德國等一代以上,落後不止20年,大部分依然是日本、德國過期專利,少部分是國外的代工廠,由於很多產品是有毒、有害、高危、高汙染的,國外這樣的產品也會尋找國內的代工廠。
當然國內的少部分企業也會進行有限的創新,例如將國外的專利進行部分改造,打破國外的專利限制,在相同或略低效果的情況下進行生產,由於國外研究較為仔細,我們所得的產品往往差強人意,甚至一點效果都沒有。還有就是國內會進行相似產品有效基團的拼接,看看這種“新產品”是否有效,然後視效果生產。
綜上所述,這就是中國當今科研的現狀,不可否認,中國的論文數量已經屬於世界前列,但如今華人的學術造假很嚴重,此外,高校對科技前沿的關注遠遠大於工業技術的關注,高校很大程度上只想發表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大部分僅限於科技前沿,距離工業化還很遠,而國內的企業又只想短平快,投入就算計著產出,不想做無謂的“犧牲”,當然也有極少數企業在趕上了時代的潮流,例如量子通訊科技、萬華、華為、奇瑞等等,他們是華人的驕傲,將成為中國的支柱和標籤。
說到這裡,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國內的軍事技術還是有一些領先世界的,這得益於國外的技術封鎖,還得益於國家有計劃的開支,科研資金投入較多,也不用計較投入與產出,這裡的原因和成果就不一一細說了,總之,民用科技落後很多,落後的也是方方面面,而且這種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軍事科技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回覆列表
從國際總體的現狀來看,中國是新興市場中貢獻最快的,主流市場增速減緩,新興市場快速增長。從研發來看,製藥商的研發熱情依舊很高。從全球製藥業正在研發的藥物數量來看,藥物數量增長迅速,十年時間,從2001年2040種增加到了2010年3050種。
中國的醫藥行業已經成為世界產量第一的產業,因為我們的原料藥,是世界產量最高、製造能力第一,但我們在產值上面在國際的地位不夠高。所以中國醫藥的進一步的發展,是透過我們的創新以及質量的提升,讓我們從醫藥大國走向醫藥強國。畢竟沒有創新藥物,一個醫藥大國很難走向醫藥強國。
醫藥研發最重要的轉型,我想是近期中國加入 ICH以後,我們的藥物研究,更加的與國際接軌,是在醫藥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新藥研製上來說,西藥的來源有很多種方法,像是從中藥來的話,我們是已經知道它一定的療效,就會把它提取出來,但如果是做一個新的化學藥的話,往往是從未知中間,去尋找我們需要的結果。我們是先為了疾病而要做新藥,但疾病非常複雜,要先從疾病機理了解,瞭解疾病機理哪些環節是可以去影響、去幹擾,然後再找到一個適合的藥物去治療。
藥物創新是馬拉松,比如非甾體消炎藥(COX2抑制劑),從98年美國上市的賽來昔布,到2004年羅菲考昔的撤市,再到國內恆瑞2010年上市的艾瑞昔布,不難看出藥物創新拼得是耐力。藥物的創新是一場接力賽和團體賽,從發現、開發到臨床市場,每一個環節都要接力、傳遞,政府參與、企業與企業、與大學加強合作,才能達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