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M夢迴大唐

    我不認為中國電影票房超過美國國內票房,就是中國電影影響世界的“華萊塢”時代的來臨。中國電影總票房超越美國,是有美國疫情氾濫,多數電影院都不開門營業的因素在內的,不能說明什麼。更何況,中國憑著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票房超越了美國市場一家並不說明問題。還要看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發行國家數目,各國票房總收入是否也超過了美國電影在世界的總票房。在這方面,我們應該與美國電影有很大的差距的。畢竟好萊塢的文化影響力已經滲透世界多數國家的文化市場,這與美國的話語權和話術權有很大關係。

    中國會出現”華萊塢”現象嗎?不好說。畢竟在國內還是有很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對電影的創作繁榮有一定的制約。而且大多數西方世界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的電影市場,其消費口味已經被好萊塢品味塑形已久,比較難接受東方文化的一些獨有的東西。但這個“華萊塢”應該是我們滋滋念念追求的東西嗎?我看未必。我們的電影,即立足於國內大眾的生活,也首先服務於國內大眾。在國際上叫不叫好,獲不獲獎沒那麼重要。中國老百姓的認可和接受,才是我們電影人始終追求的初心。

  • 2 # 坐看雲起於此時

    1、為什麼要起個東施效顰的“華萊塢”呢?印度有個“寶萊塢”了還不夠?我們堂堂大中國,五千年曆史、三千年文明史了,起個娛樂基地的名字,用得著去仿冒美國?就這麼舔美國的東西?值得嗎?隨便起個三國、橫店、大紅袍、焦崗湖、鎮北堡、樂多港、夢幻谷就不行呀?

    2、中國電影票房超美國,其實簡單得很,我們又不是沒有經歷過的,大門一關,中影公司不再進口好萊塢片子,不就解決了?如果好萊塢單向對等不進口我們的片子;那麼,對等的幹唄,看誰觀眾多吧。我們華人社會就有15、6億的,華人文化圈20個億不成問題的;然後,東方文化、佛教文化區域,3、40個億都是小菜一疊的;關鍵,就是看你的作品能不能賣座、有沒有人買、作品的質量上不上得去了?

    3、老實說,很多影視作品假大空的那一套,連我們自己看著都乏味,你還好意識拿出去給別人看?就是放在華人圈、東亞圈、佛教文化圈來比;就是叫現在的90後、00後來選片看戲、點菜吃飯,估計很多人都會選韓劇、日劇、印度劇的,我們能夠拿得出手的還真不多,常規市場、日常檔期的,改革開放初期是港臺劇的天下,後來是好萊塢的天下了,好萊塢的科幻、夢幻看多了,調胃口了,就是韓劇、日劇的天下了;

    4、那麼,怎麼振興國劇?怎麼超過好萊塢的票房呢?其實,還是要從創作開始的,為什麼四大名著可以橫掃天下、盡攬觀眾,為什麼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甄子丹可以當紅國際?就是時代變遷的《霸王別姬》、《似水年華》、《紅高粱》、《春風沉醉的夜晚》、《大紅燈籠高高掛》都可以很賣座,家長裡短的《渴望》、《情滿四合院》都很賣座,其實不就是反應了中國文化、中國情懷、中國國情嗎?

    5、藝術這個東西,還真的是模仿不來的、跟風不得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個話一點都不假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思想文化這方面的建設其實就一直是個短板;那些大投資、大場面的電影,火辣辣上去了,灰溜溜下來了,根本就是物無所值、胡亂花錢的;真的給人深刻印跡的、留下難忘印象的恰恰是那些深刻反應社會現實、啟迪人生感悟的凡人生活、時代變遷、真情表白、接地氣的土得掉渣的片子的;

    6、吃西餐、用刀叉、喝葡萄酒、藍眼睛、高鼻子的人審美情趣跟吃米飯、用筷子、喝糧食酒、黑眼睛、黃面板的華人、亞洲人的審美觀念能統一起來嗎?我們就寫我們的、給我們的人看的,他們搞他們的、給他們的人看,可以合眾的、雅俗共賞、具有普世價值、共同敏感點和同樣認知的當然好;找不到了共識了,刻意去改變自己、適應別人、取短補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7、有我們同文同種、共同感知的15、6億,2、30億固定的觀眾還不足夠大嗎?加上印度、印尼、孟加拉什麼的,輕取他們好萊塢那個按道理只有不到10億人口的市場的,關鍵還是我們的實力不夠,經濟影響力、文化影響力還沒有達到可以取而代之的水平,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8、中國電影占主流的時代一定是中國全面崛起、中華文化全面復興同時到來的時代,這個時代不會太遠的,十年、十五年,最多二十年吧,大師雲集、好戲連臺、中文、中戲全面被人認同的日子肯定會到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比較與眾不同的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