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瑣事

    首先,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是錯誤的。

    第一,對孩子的承諾,應該及時兌現。可能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過不了多久她就忘了,所以敷衍一下沒有關係。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孩子處於心智發育的階段,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承諾沒有履行,實質上是教壞孩子。造成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孩子不再信任家長,另一個是孩子,可能也會欺騙別人。

    第二,答應給孩子的獎勵,沒有兌現的話,那麼孩子會覺得這一次努力得來的成果是白費的,下一次就不會再這麼努力學習了,因為再努力,父母也不會給獎勵。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是個強烈的打擊,那對於家長來說,免掉這一次小小的獎勵,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總的來說,作為家長,這種行為是百害而無一利。希望各位家長朋友們不要犯這種錯誤。

  • 2 # 洛雪琉芸

    曾子殺豬的故事我們應該都知道,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問題,雖然承諾的物件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他是孩子就隨便食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孩子,在平時生活中要是承諾給孩子的鼓勵,父母就要兌換諾言,而不是食言。尤其是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基礎上,如果這一次對孩子的承諾沒有兌現,那麼以後再以同樣的方式估計孩子的話,很難讓孩子做到,或者是孩子很難相信家長,也很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總之,答應孩子的事情,最好做到,如果因為其他原因拖延了對孩子的獎勵,那也要對孩子解釋清楚,但是承諾孩子的獎勵最好兌現。

  • 3 # 孫老師中考數理化分享

    1.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物質,小孩也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學習這件事用上物質激勵,就把學習變成了一種“打工模式”,孩子為了“更好的生活”,你為了讓孩子“做更多的事兒”。而一旦降薪,孩子就會覺得這個工打虧了。所以,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用物質來激勵孩子,但我們同時也不得不接受物質可能帶來的影響。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樣。

    物質激勵本質是一種控制手段,而不是消除手段。我曾經一個小孩對我說,他最喜歡寫作文了,因為每次寫的時候都能讓他重新思考以前所發生的事兒,每次思考出新的點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所以他一直堅持每週寫一篇。你看,真正能讓人有動力持續做一件事情的從來都是因為這件做事情帶來的心理滿足。這是一個人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最大原動力。外在的零花錢和手機可以改變一時的行為,無法迎來本質的改變。而人的心理通常會被以下3點所滿足(孩子也一樣):(1)歸屬感——人是群居動物,動力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別人,別人的一個認可、尊重、接納會帶來紮實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激發人強大的動力;(2)自主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孩子也一樣;(3)勝任感——讓孩子覺得他能夠做好這件事情,對自己有信心有把握。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遇到困難卻依然有信心;而為了物質而努力的孩子,遇到困難很可能放棄,覺得不要那個物質就行了。孩子長大後,如果還是以這樣的酬勞制來面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內在驅動力(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話,那他將永得不償失。

  • 4 # 女兒的玩具

    家長許諾孩子考得好給他獎勵,孩子考好了,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否則,孩子不會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曾子殺豬》這個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於是就殺了豬把它煮了。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模仿在行為上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說話不算數,以假話欺騙他,他也會學著用謊言來對待父母,老師和同學。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前面要處處以身作則,藉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

    一、對孩子信守承諾,是最好的教育

    現在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真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隨口許願卻成了家長們的一大毛病,考前什麼願望都肯答應,考試分數一出來,馬上變口。往往扔下一句“等下次考好了一起給你獎勵”後,不顧孩子失望的眼神,轉身跑了。

    孩子滿心歡喜拿著試卷,來到家長的面前,等著兌現承諾,沒有想到是一盆冷水從頭澆下來。試想孩子下次還會聽父母的話嗎?騙孩子一次容易,想騙他第二次可難了,說不定孩子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了。因為孩子對你已經沒有了信任,你說的話,他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先先想想是不是又在忽悠他。

    沒有彼此的信任,想讓孩子聽從你的話,完全是不可能實現。這個重要的後果,父母們不要小看了。

    二、許諾前,一定要三思

    鼓勵孩子奮進沒有錯,錯的是不兌現承諾,光開“空頭支票”。在答應給孩子獎勵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兌現,如果不能做的話,寧願不說出口,也不要光給孩子期望,等來的卻是失望。

    在孩子的心裡,父母說的話就像軍令一般。到最後軍令成了一紙廢紙,對孩子的打擊是那麼多大的一件事。所以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承諾,不要隨便許諾,許下了就必要兌現。如果真的兌現不了,首先向孩子道歉,爭取他的原諒,其次再以相等的獎勵補償給孩子。比如原來是獎勵孩子週六陪他去博物館參觀的,工作需要臨時去不了,可以和孩子商量星期天再去,這樣孩子也是能夠理解的,親子關係不會受損。

    三、對孩子說到做到,孩子對你也要說到做到

    許多家長都因為孩子愛看電視,愛玩手機而煩惱,說好玩一會的,結果玩了一個多小時,還不願意放手。這怪誰?責任在家長的身上。

    一是家長答應讓孩子玩一會手機,看一會電視,這個“一會”沒有具體量化,是10分鐘,還是30分鐘?

    二是家長沒有監督好孩子,過了約定的時間,自己早忘記了,孩子樂得不行。

    我的女兒一樣也是愛看電視,玩手機。每次她想看電視,會跑過來說:“爸爸,我想看一會動畫片。”我問:“看多久?”“看半個小時,可以嗎?”“好的”

    30分鐘後,我去提醒她:“寶寶,半個小時到了。”“爸爸,這一集看完可以嗎?”“可以,我在書房等你。”沒過一會兒,她把電視關了,就來找我拿書看了。

    有人會奇怪,你家的孩子怎麼這麼乖?其實不是乖,是她知道如果這次她不遵守約定,賴著電視一直看,會失去爸爸對她的信任,下次就不能再看動畫片了。

    家長在許諾孩子獎勵的時候,不要把他看幼兒看待,以為他什麼都不懂。可能大道理他不懂,可是喜怒哀樂,他是能體會到的。單單為了孩子的好心情,也不應該騙他,你說是不是?

  • 5 # 書墨飄香伴你我

    家長的做法有些欠妥。答應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則就不要輕易許諾。其中的道理,我想家長也是懂得的,可是為什麼答應過孩子的事,就做不到呢?

    難道是因為家長在說考的好就獎勵孩子時,當時不相信孩子能考好,所以就信口開河就承諾了?而當孩子真考好後,就不兌現了。而不兌現承諾所對孩子的影響真的不能小瞧。

    一、可能會造成孩子從此不再相信家長。

    二、可能會造成孩子從此染上學會說謊的毛病。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覺得對小孩子不會有什麼影響,而現在的孩子都早熟,你以為沒有當真的話,小孩子卻是當真的,記在心裡的。所以,家長要說到做到,不要做像曾子的妻子那樣的人,答應孩子的事,認為是開玩笑,不是當真的,大人就可以不用去兌現說過的話;我們要做曾子那樣的人,對孩子言而有信。

  • 6 # 相遇是緣me

    不正確,家長要兌現你的諾言,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績,家長就要及時的獎勵。這既是對孩子的努力結果充分的肯定,又是對孩子的繼續努力學習的一種動力支援。

  • 7 # 寶藏老母親

    首先,非常不正確!

    這根本就是欺騙,毫無誠信可言。請問,你領導說完成任務有獎勵,然後你完成了,領導卻變卦了,說下次完成再給,你心裡舒服嗎爽嗎?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言必行,行必諾。如果萬一有做不到的(如來不及,忘了,條件變了什不到),那就真誠的向孩子道歉,請求原諒,並承諾下次兌現的時間。所以為人父母者,最好能做到不輕易許諾,但一旦承諾了,就誓達成!

    因為我們是孩子的學習榜樣,我們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我們希望孩子講信用,講誠信,希望孩子誠實不撒謊,我們就要做到。否則孩子就會照葫蘆畫瓢,那時我們再斥責孩子,只會帶來更大的教育傷害。所以,別在高興時許諾,別在生氣時做決定。萬一我們真的一時頭腦發熱許下一個過頭的獎勵,也要兌現。在你兌現獎勵時,可以跟孩子聊聊你的心歷路程,這時孩子收穫的是感動和愛,學會了什麼叫責任和擔當。

    另外,我想講一下別動不動給予物質獎勵。這種方法一直被人們運用,百害而無一利。我說我家沒有什麼考100分就獎勵多少錢的事,還給朋友批評過,說你這父母就做得不對了。我沒有受啥影響。因為獎勵是外部激勵,外部激勵不能持續且呈邊際遞減效果,孩子容易變成為獎勵學習,且不易滿足你所給予的,一旦你撤掉獎勵,他不知學習的意義。只有激發內,才能讓這個持久,這在心理學上已有驗證。孩子只有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才會發自內心地努力。

    那麼獎勵手法能不能用,又該怎麼用呢?我家也有積分表,但專案不限於成績,還包括家務、體能鍛鍊、手工美畫、詩詞積累等,有必做項,也有選做項,小點的時候,只要肯嘗試都能積分,大點了,必做項不做還會扣分。積分可以兌換貨幣、禮物,也可以是某個心願。但前提這個表我們有過溝通和說明,溝通為半民主,說明主要在於意義講述,事後有大家的回頭檢示,好與需改進的也會交流,當然,兌換是算數的,當然,大人也有這樣的表的,我也在以身作則,追求美好。

    這是我的經驗和想法

  • 8 # 冀寧的微觀察

    首先,這種做法觸及了誠信的底線,尤其對孩子,我們父母既然承諾了孩子就不要食言,否則會在孩子內心留下“說話不算數”的形象,這樣以後你再教育孩子信服力就大打折扣;

    其次,對於考試這種嚴肅的事情,孩子一般會非常認真對待,父母如果不當回事或者不能信守承諾,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打擊;

    最後,父母也許不是故意拖延的,也許會有其他原因所以會“食言”,這種情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並且態度誠懇,並且保證下次不會再犯,這樣孩子會理解父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木碩士(女),畢業兩年想轉行,web前端和軟體測試現在缺口量大嗎?想知道哪個更容易找到工作以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