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遁逃者
-
2 # 鞅論財經
經濟從來就是具有一定的集聚效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就是金融產業、現代製造業和科技產業。
如果以金融產業為例,如今的紐約、倫敦排在全球的前二位,從外匯交易、外匯結算、期貨交易、大宗商品交易、股票市場等幾乎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這兩大交易所為主導,更是全球化的表現。那如果其他國家的交易都從這裡撤離,紐約金融中心成為了美國的金融中心,倫敦交易所也變成了英國的交易所。那麼,你還會認為這對於美國和英國的金融市場是一種機會嗎?
金融產業如此,現代製造業也是如此。不僅要求產業具有聚集效應,同時也需要全產業鏈的高階在自己手裡執行。在2008年中國進入到了中等收入國家以來,中低端產業開始向欠發達國家的印度、越南和印尼等國家轉移,而高階製造業卻又是在美國迴歸製造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迴流。這也是中國為了擴大內需和經濟發展,啟動了基礎建設和房地產市場的按鈕。而且,還持續了這麼多年,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續性,也更需要推動科技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
但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也是需要很大的聚集效應,不僅要求本國企業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其實,也需要全球資本的進入,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集聚區。
科技產業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人才是科技產業的核心要素。比資本要素還要更具競爭力,要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和精英來國內投資和發展才會激發更多的能量。在這一點上深圳是做的最好,在那裡吸引了十萬以上的印度軟體工程師的進入,也是深圳的科技產業上引領中國的科技創新,可以同舊金山相媲美的重要原因。全球化、國際化的產業和人才打造的產業聚集才是最具全球競爭力的,閉門造車可以一時輝煌,但難以持久具有全球競爭力。
-
3 # 莫水宏觀經濟
首先要說的是國際製造業的產業鏈沒那麼容易從中國撤離。
中國擁有全產業鏈,不是吹牛的。很多企業在中國確實能夠找到效率最高的工人,最齊全的上下游產業鏈。
就拿搬到印度越南那些企業來舉例。確實那邊的人工成本會低一些,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搬到那邊是一個大的趨勢。但是如果這個企業比如對上游的零件要求特別高,那很可能某種零件只能在中國生產。即使你只用一個螺絲釘,可能都必須要來中國買。這樣的話,對於這類的企業的採購壓力就比較大,不如靠在中國這個全產業鏈國家生產更方便。
另外,雖然這些國家人工更便宜,但是工人技術的短板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追上中國的。我們的工人又聰明,又努力,最關鍵的是勤奮。加班是常事,不加班都是少見的情況。而在其他國家可能讓工人加班是個非常困難的事,而且水平參差不齊,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去培訓。
還有,很多企業之所以留在中國,也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跑到國外去製造,然後再賣回中國一方面是運費成本是比較高,另一方面透過國際貿易來做這件事,也許會有一些風險和增加更多的成本。
然後我們再來說,如果很多製造業產業鏈遷移出中國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其實對中國很多企業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認為目前看來負面的要大一點。正面來說確實會催生我們自己的產業鏈做大,比如說半導體美國不出口給我們了,我們中中國產半導體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但是沒有技術的交流,沒有學術的交流,我們要追上對方,還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如果交流還在,也許我們能透過這些產品學到一些東西,我們是非常聰明的民族,我們的企業現在的成長性非常高,再給我們一定時間,我們可以學得更多,超過美國這些科技型企業的機會就更大,如果說現在就失去了交流,純靠我們自己研發的話,遇到的困難還是很大的。
-
4 # 主觀和客觀
如果純粹的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縣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一下,看是否對你用啟發。
第一,為什麼要撤離中國?
中國是最大的原材料國和市場,撤離中國意味著什麼?不需要中國的市場和原材料?這是經濟行為嗎?確實有撤離中國的,為什麼?因為沒有價格優勢了,沒有利潤優勢了,沒有技術壟斷優勢了,沒有成本優勢了。簡單說,是被迫的,不是主動撤離的。政治原因撤離嗎?那也只是區域性的和暫時的,對市場起不了決定作用。
第二,中國企業沒有機會嗎?
物價,工資,土地為什麼一直高速上漲?是不可以低物價嗎?不是的,國內成本上升了,後果是什麼?就是逼別人走,這是一個國家合法的手段,中國市場別人不是那好做的,就如外資車企在中國 , 都是有份額的,有政治因素。
簡單一句話,中國政府明白得狠,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大家只需添磚加瓦即可。
-
5 # 光芒萬丈34957
當國際製造產業鏈從中國撤離成為大勢時,中國的製造業就處於危難中了,因為這相當於製造業撤僑,說明中國已經不適合製造業生存了,才會大撤回。
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發現一個地方無利可圖,它們跑的比兔子還快。
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已經有一百五十年了,中國才多少年,怎麼可能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如果中國製造業真那麼強,就不是美國跟我們打科技戰,而是我們跟美國打科技戰,不出口美國高科技產品。
中國製造業強不強,去看看大街上跑的車就知道了,說明中國製造業跟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6 # 烈焰炙烤
舉例:豐田汽車合資了幾十年。你能做到的是出人,出力,出場地,出生產線,出上下游產業鏈配套。核心技術——發動機在人家手裡。你根本學不著。
豐田撤資了。雖然你全產業鏈還在。但你只能造個殼子,裡邊裝箇中中國產發動機。但你不能叫豐田了。你告訴我誰還去買?一個品牌別看他現在賣的好,他用了幾十年去打造,九死一生才能活到最後。沒有核心技術你還玩個蛋。
-
7 # 諮詢師天生
如果國際製造業產業鏈從中國撤離,對於本土的企業來說,短期還是會造成很大壓力的,長期雖然能帶來一定的機會,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首先要說國際製造業產業鏈現在已經離不開中國了,很難從中國撤離。現在中國不但有大量受過教育的技術工人,更有全世界最發達的工業產業鏈,也就是說所有的供應鏈條已經結成了一張供應鏈的大網,很多原材料和零件可以隨時得到供應,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沒有的。再加上中國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了物流的快速運輸,因此國際產業鏈離開中國可以說將會面臨比較大的成本。
之前我們看到有一些產業鏈流出,中國進入了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些產業鏈基本上是產業鏈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主動出讓的產業,而不是產業鏈的主動轉移。這些產業鏈的外包實際上有助於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
那麼如果國際產業鏈離開中國,會不會對本土企業有所幫助呢?其實並不會。現在國際上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利益體系,中國在這個利益體系中無疑是獲利頗豐。如果國際的產業鏈離開中國,那麼就意味著中國供應網路當中的一些節點會被撤離,重新創造這些節點需要更多的時間,而從國外進口又面臨一些非關稅壁壘以及額外的成本,這對於中國的產業來說實際上是不利的。
而填補這樣的節點需要更多的時間,這也許是對國內的企業形成了一些機會,但是總體來說,在沒有國際的產業鏈競爭的時候,中國的產業即使得到增長也很難說能夠發展完善,所以總體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
8 # 溯源歸一
客觀的說,從製造業規模而言,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
但從多個指標綜合考慮看,中國的製造業距離全球第一陣營還有不小差距。
事實求實,製造業綜合勢力美國第一,日本和德國處於第二方陣,中國只能位居第四。
國際製造業產業鏈從從國撤離,本土企業會迎來機會,但本土企業成長尚需時間,其花費的時間成本不可估量。
目前中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終端製造,部分製造業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高精尖技術落後歐西方發達國家不少。
比如:一個晶片生產,光刻機就卡主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目前國際上量產5納米制程晶片,而中中國產仍在完善14納米制程,7納米制程還處於實驗階段。
換個角度:目前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空調,家電行業。在我的記憶中,80年代咱們是黑白電視機,90年代逐漸有長虹、創維、海信等六大電視廠商,目前電視行業基本中中國產化,但這個過程花費了近30年時間。
再說手機產業,90年代傳呼機天下,後來小靈通,再後來有tcl、波導手機等等,但是直到2009年之後,中中國產手機才逐漸後發制人,形成了當前的小米、華為等中中國產手機代表,即使如此,就產業鏈利潤率而言,蘋果仍舊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換言之,製造業撤離中國,對本土企業一定的利好,問題的咱們能否承擔得起時間成本,這是長期利益和眼前利潤的取捨。
綜述:製造業撤離中國,短期會打擊部分製造企業,長期看這是必然趨勢,所以咱們一直講經濟產業升級。
-
9 # 典食成今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不難發現國際製造業撤離中國,不但不是機會而是危機。
國際製造業推動國內經濟上了新臺階。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花大力氣引進外資。國際製造業帶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也帶動了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某種角度上看國家並不希望國際製造業大面積撤出。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需要國際製造業。近年來中國經發展成效顯著,科學技術,基礎建設都位於強國之列。完全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的與國際上的互通有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絕大部分是製造業。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需要國際產業鏈來維持。
經濟全球化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當今也界是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孤立存在,網際網路讓世界彼此聯絡,通達到每一個角落。地球變成了個村落。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足夠證明,互助是何等重要。有經濟學家分析,此次疫情將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我們國家在盡其所能幫助正在遭疫情磨難的國家擺脫困境,除了是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是自救。
早在2014年國家發改委就提出"一帶一路",取得一定成效,中國輸出技術,資源,資金釋放過剩生產資源,同時引進外資,共建繁榮。同時擴大外需,挖掘內需。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國際製造產業鏈健康發展。
總之,國際製造業不會大規模撤離,中國國家政策環境,和國內需求巨大市場,都相對健康。有少數撤離也實屬正常。市場經濟決定的有效流動。本土製造業也正在奮力適應變化,突飛猛進,竟爭力也讓人刮目相看。不需要國際製造業給機會,憑實力就能爭取到-席之地。
-
10 # 崑山代傑
今天看到訊息說美國、日本都鼓勵海外企業回國發展,有些朋友擔心,他們撤離後對我們的影響,也有網友不擔心。
我講下幾年前的事情。
那個時候美國總統還是奧巴馬,他提出讓美國製造業迴歸。當時這邊有領導也擔心,因為我所在的崑山市是一個製造業十分發達的縣級市,儘管美資不多,但如果美資從大陸撤離,肯定對崑山會有較大影響。
但是, 我給一位領導的建議是不用擔心。美資就是離開大陸,也不一定就會回美國。因為製造業的基礎建立起來很難,但摧毀卻十分容易。
美國龐大的服務業,讓產業工人大幅減少,缺少了產業工人,機器怎麼開,裝置怎麼維護?機器人固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維護呢?
富士康在美國的專案不及預期,曹德旺的福耀玻璃開始在美國也不順利,這些都跟產業工人有一定關係,更重要的還有工會。歐美工會的權利很大,這裡就不展開了。
另外,服務業的利潤一般比製造業要高,這也是資本向服務業轉移,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放棄製造業的一個因素。
這點,國內外都存在。比如,中國房地產火爆的時候,很多製造業企業都搞起來了房地產。
製造業對成本十分敏感,所以會考慮綜合成本,會因為綜合成本問題選擇離開,還是保留。
也正是如此,美國喊製造業迴歸,這麼多年下來,成效甚微!
當然,國內的製造業不會回到歐美,會不會到比中國成本更低的地方?這點,也不用擔心。放眼全球,當下還只有我們國家的綜合成本較低。有些國家看起來成本低,但其他成本過高,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產業鏈齊備,市場空間巨大,是重要的消費市場。
至於本土企業的機會,無論國際製造業是否轉移,對我們都是機會,至少這十來年是如此。
因為,我們與他們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恰恰是我們學習的物件。
華人聰明,只要有模仿物件,就有辦法追趕。抄作業哪家強?還是我們中華。這不是否定,而是事實。當然,也可以換個高大上的詞語,就是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學習能力強!
回覆列表
這是必然的,單以製造業產值而論,中國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家電行業、手機行業就是最為典型的兩個產業,實際上日本的家電企業、南韓的三星今天撤離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本土企業海爾、長虹、華為、小米、OPPO等企業強大之後,外資失去競爭力才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的,前段時間富士康老闆郭臺銘說如果蘋果產業鏈退出中國,會有很多中國企業倒閉,這種說法聽上去有道理,但如果蘋果真的退出了,相信華為產業鏈、小米產業鏈一定會補上這個位置,因為這2家企業本身也在不斷地形成全球化品牌地能力,他們的產品、技術與蘋果之間的差距正在飛快地縮小。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強大地基石,中國製造可不只有價廉物美。依託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工程師群體、最優秀的產業工人,中國製造還集中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目前,我們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點無論是美國還是傳統的製造強國德國、日本都比不了,我們優秀的製造企業具備了與世界級對手一較短長的能力,如果有外資企業退出或者轉移,本土企業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特朗普上任之後,發現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提出製造業迴流,應該說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製造業產業鏈的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以及不斷地積累。
當前,在半導體、晶片、5g通訊、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等諸多產業方面,我們正在加緊追趕力度,這些產業中國正在快速崛起,說實話,我們還不希望他們退出呢,競爭可以讓我們進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