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丿ungle
-
2 # 來吧來吧2017
“君子不器”的理解是:一、君子不應該成為別人的工具,要堅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二、君子不應該拘泥於形式,要思想靈活,能審時度勢、因地制宜……
-
3 # 保國公
不能把儒家的教誨當做一種道德說教去談,而要當做一種無與倫比的意識形態去談,當成一種對禮治秩序進行辯護和捍衛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去談。他們不是在迂闊地擺弄觀念,而是在認真迴應時代的根本問題。他們對於德、禮、仁的解釋,是我們“同情地理解”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的關鍵。
1. “君子不器”首先講的是君子如何確立自我認同的問題。
人心本就重利輕義,喜愛慾望的滿足、消費的享受遠遠勝過追尋美德。更何況,君子作為精英階層,本就佔有社會的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當然也更有條件享受朱門酒肉,聲色犬馬。但問題是,在一個物質社會、慾望社會中,君子應當如何確立個人和階層的自我認同?僅僅依靠物質的消費,僅僅停留在人性的平均水平、低端水平,那君子能夠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嗎?
君子不器給出的回答是,如果一個人只追求消費慾望的滿足,那其結局只能是富貴而名磨滅,頹然泯乎眾人。所謂人性善,是指人心向善,而非既定的人性事實。君子永遠指稱那些面對既定事實而選擇向上超越的人,那些有著道德可能的人。在物質社會中,君子不是靠物質消費,不是靠慾望自由,而是靠德性責任來確定和維繫自我認同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進於學,養成德性;君子不器,才能知機,才可談及性命與天道。這一標準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中尤其可貴。當禮樂制度淪為虛名,人們汲汲於利,共同體價值混亂,在物慾橫流中陷入虛無的時候,君子階層不是繼續沿用客觀的規範,而是通過更新的主觀的價值,通過對德性的重新解釋,獲得整個社會的文化和道德領導權,讓自身從邊緣重回中心位置。
君子不器的信念為社會平等開闢了諸多可能。君子階層的權威和尊重來自德性,來自文化道德的不斷創造,而非身份和繼承而來的祖先權利;而德性的養成又是有教無類,道不遠人,人皆可為堯舜、己欲人而仁至矣,其並不要求依賴過多的外部條件。這是一種區別於抽象人格之形式平等的向善論或人格實踐的平等主義,無疑,他為打破身份等級制的壁壘提供了有效的道德資源。
在春秋戰國以及其後的時代鉅變中,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這種平等觀所蘊含的政治能量的磅礴釋放。
2,“君子不器”說的是君子應當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問題。
在政治社會中,掌握文化和道德領導權,也就意味掌握了政治領導權。類似的問題是,當君子階層掌握強大的物質力量的時候,他們應當如何治理家國天下呢?僅僅依靠多變的智謀、強大的武力?治道合一、道德與政治合一說明,這種政治領導權有著更為豐富的構成。君子的領導權不單是一種專制統治或向社會收取租金的權力,除此之外,它還表現為一種因政施教的教化權力。
君子不器很明確地說明,君子的治理,只有依靠德性,才能獲得恆久的合法性。單純依靠系統化的暴力,或者利益的交換,而捨棄禮儀教化、先王之道,那治人者遲早會被會被權力、物質所異化,墮落為唯利是求、恃力妄為的官僚食利階層,因而毫無正當性可言。君子不器,為政以德,方能不被物質的力量所俘獲,方能役使萬物,駕馭世俗。君子治國,創生的是一個儒家教化式的政體,它倚賴的至善的德性,永恆的原則,普遍的制度。
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依靠美德來治理社會,那又如何將德性的原則推己及人,化成天下呢?君子不器給出的回答是,一方面,倉廩實、衣食足往往只能解決暫時的、個別的問題,在慾望滿足、利益均衡基礎上形成認同、共識和正當性,都是非常不穩定的。君子兼濟天下必然是普遍主義的,而貫徹這一立場的最優方式就是德性認同轉化為制度認同,讓君子們的道德解釋制度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人心、道心的流變面前,沒有哪一種制度能夠擁有自然正義的品格,也沒有哪一種制度保持恆久的德性。制度均衡往往只會定格在歷史的一個瞬間。因此,君子不器這種否定性的正義觀、革命觀時刻提醒治國理政的君子們,他們需要不斷髮明本心,慎思明辨;當一種原本德性的制度逐漸形式化,喪失對於禮樂共同體的規範意義的時候,他們需要對制度進行德性內涵的更新。
應當說,君子為國,其現實關懷之中必然包含著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他們始終相信,一個歷史中的最佳政制,一個德性的社會是可能的,是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 君子不器指的是人們在現實中如何追求普遍和永恆的問題。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孔子可不是社會閒人,他壓根兒沒心思抒發一些珍惜時間之類的無味說教。有道是三才肇位,永珍斯分。稟氣含靈,人為稱首。作為政治哲人,孔子其實是在時間長河中追問,無論是道德主體的君子,還是制度化的禮治秩序,如何才能傳之久遠,在現實的流變中實現普遍和永恆?
君子不器給出的回答是,作為統治精英的君子,只有不斷地克己復禮,以仁為己任,超越流俗,不使自己拘泥於一器一物一地一域,超脫各種外在的形式,以人格實踐德性,做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最終在現實中成就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勳,如此,君子的人生價值才能獲得永恆的意義。
對於禮樂秩序而言,其能否運作長久,同樣取決於君子的德性。一個共同體的性質是由其頭部群體決定的。如果君子們沉溺於物質慾望,斤斤計較那些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持久的陷入腐化墮落的境地,那禮樂秩序必然是沒有德性的。如果統治精英們能夠做到君子不器,那就會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長遠歷史眼光,從而使禮樂制度以德配天,獲得持久的正當性和和合法性,實現長治久安。
面對永恆問題,古典哲人們持一個非常經典判斷,即政治共同體的興衰成敗,端賴於政治擔綱者階層的政治品質。如果在作為統治精英的、社會精英的君子為一器一物惑亂心智,被一時一地的利益得失遮蔽雙眼,見獵心喜、因小失大、好矜功法,窮兵黷武,失去戰略定力,喪失對國家治理的戰略規劃能力,對於長遠和根本利益的識別和決斷能力,那政治秩序沒有衰敗的。君子不器,方可擺脫慾望的束縛,無欲則剛,勇於決斷,慎始慎終。君子不器,既是道德激勵,也是責任警示。在這意義上,君子不器可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古典版本。
-
4 # 玫瑰家途
子曰:君子不器。
甲骨文中,器由四個口一個犬構成。是根據需求組合多種資源完成某種特定用途的能力,即現在講的資源整合能力,是形而下的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能力。所以如果一個人解決具體問題能力強,就是個人才,稱之為才器過人。
只不過,器有優點,也有缺點,其不足之處,就在特定的用途上,不能通用,用現代話講,就是個專家,專才,在某個領域很行,出了自己熟悉的領域,就行不通了。
二。何為君子?
君的甲骨文,寫成父口,父的意思是傳神,守神,守神的形態謂之君。
子的甲骨文,寫成〇草,是虛空藏種的意思,意為資訊不滅。
所以君子守神,追求的是神識不滅,靈魂永存。神在,方是人存在的根本,具體起用是末枝小節。
三。
君子不器,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人要抓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完美地處理好各種具體的問題。
器是技術員,工程師,程式猿,而君子則是物理學家,數學家。
以華為來比喻,任正非是華為的君子,靈魂,其它華為的員工,都是完成任務的專家。
所以,君子不器。
四。
用道家的話來講,君子不器,則是:
無為,則無不為。
無用,乃是大用。
為政的大道理,孔子在為政的開頭雲: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而眾星拱之。
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質,才是最重要的,此之謂君子不器。
-
5 # 學貴自得
傳統對“君子不器”的解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站在“才”的角度,說“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努力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專才。因為器就是器皿,一個器皿無論有多少種用途,其作用終究是有限度的。另一種是站在“德”的角度,解釋“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應該注重德性的修養,而不是才能的增長。
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從字面上看都對,但實則都經不起推敲。脫離開具體的語境講,“君子不器”的準確翻譯應是:“君子不應該成為工具(器)”。放在《為政》的具體語境來講,它應該是對即將出門做事,輔佐諸侯公卿士大夫治理天下國家(為政)的弟子的一種告誡:“你們這些即將輔佐別人治理天下國家的人,要時時警醒,不要在不自覺間成為別人做惡的工具”!這應該既是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政治現實的基本判斷,更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不要為名利所囿,恪守人格道義的訓誡。
為什麼這樣講呢?縱觀歷史,但凡大奸大惡之人,哪一個人不是才華出眾?一個人如果不走正道,那麼他的才能越大,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在當時的政治生態環境下,一個為政的人如果不能時時警惕,是很容易在自覺不自覺間助紂為虐,成為別人做惡的工具的。這種告誡,不僅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既使在今天,對所有有意做公務員,有意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人,都應當是振耳發聵的!
那麼這句話對於那些不想做公務員的人就沒有用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經歷,你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被別人所蠱惑,成為別人所利用的工具?不論這件事是大是小。所以我們再深思一步,就知道“君子不器”的深意應當是:“一個人欲做君子,就應當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覺自主,不為自已,不為別人所欺瞞的人”。這與儒家傳統“慎獨”、“勿自欺”的精神也是相通的。
那麼我這種說法在《論語》其他篇章中能得到證明不?諸位不妨看看《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對冉有、季路兩位弟子不能阻止季氏為惡,反而成為季氏幫凶的嚴厲批評,即可知吾言之不虛也!
-
6 # 等待晚霞
君子不器的器字,我認為是“囂”字抄錯且不幸流傳下來了。二者字形相近,古代書籍都是手抄,抄錯字太尋常,此魯魚亥豕之誤耳,一字之差即不可理解。
後世對這個器字的解釋很勉強,大多說是不要過於功能單一、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什麼的。誰說器就只有單方面的用途,還有多功能的器不是嗎?若以嫪毐“器可專車”的器字解釋,君子不器還能說成“君子是不長那啥的”呢。對於錯字強作解釋,謬矣。
若作“君子不囂”,則可理解為君子不應吵吵鬧鬧、咋咋呼呼的,沉穩大氣才是君子風範嘛。此句語出《論語·為政篇》,結合下一條,子貢問君子,孔子回答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說君子做到了再才說出來,與上一條“君子不囂”,不要先咋咋呼呼到處吹噓,文意通順。
囂字,有個含義就是吵鬧喧譁。以下是拷劈賠斯特來的:
囂,囂聲也。氣出頭上。——《說文》
禁其門囂者。——《周禮·司武虎》
在陳而囂。——《左傳·成公十六年》
湫隘囂塵。——《左傳·昭公三年》
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國語·楚語》
選徒囂囂。——《詩·小雅·車攻》
甚囂,且塵上矣。——《左傳·成公十六年》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囂爭(吵鬧;爭奪);囂湫(塵囂淵隘);囂鄙(喧鬧鄙俗);囂號(喧嚷) 害臊;害羞 [feel ashamed]
店主起來作揖,說與 譚紹聞 道喜,紹聞 囂的耳朵稍都是紅的。——《歧路燈》
-
7 # 春暖花開003
何為君子,何為器?
我們不能以今日的社會看孔子時代的社會。孔子時代,要成為君子,非常難。
我們不要忘了,那個時候絕大多數人,在社會底層,絕大多數人,果腹都成問題。只有成為貴族,才有資格做“君子”。
如果放在今天,至少如果你每個月還要靠工資還房貸,你就沒資格成為君子,沒資格追求孔子的所謂君子之道。
器,在“克己復禮”的孔子那裡,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一般只應出現在祭祀的時候。諸侯國之間,有大事相求,會將自己珍藏的器,送給對方。祭祀的時候,擺出來的器,越高大上,諸侯就越有面子。當然統治就越穩固。
但如果君子只追求器,那就不是高階的君子了。物質的器,只是器的形而已,不是器的本源。
孔子心中的君子,追求的東西,應該超越器。有得到器的能力,但不追求器,追求比器更高尚的東西。
這個高尚的東西,就是人格。
君子不器,我理解是這樣的。
一個人成為了能力超群的君子,有能力,有財富,但他的追求不在物質層面,在精神層面。
這句話,放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有警醒意義。
真能在名成利就時,去追求個人道德品格的提升,讓自己做一個高尚的君子,這樣的人,才是孔子心中的君子。
-
8 # 閉門思過有未可知
荀子勸學,假善於物,是最好的註解!
1.君子不是傻子,而是達才!
君子一定是對己,對蒼生,對天地有用之才,所以君子不能拘泥,畫地為牢,而是能用諸多手段和方式達成目地,對結果負責,方為君子!用現代話說,就是讓自己認知向上與社會規律相容,思維聚焦於周圍所有的資源,如何利用資源,轉換,交換,補充,增益來達成自己最終的目地,這才是個人才!主要是老祖宗知道,死讀書容易傻,怕他們走彎路還怪老祖宗說的不對!
2.不器為水,善利萬物而制!
正因為真正的君子,手段萬變,面對小人不退不慫,竟可成知己玩弄股掌中,常徘徊厚黑淺色間,故有道引,勸善隱喻若水,從心出發善利萬物!這點比較難,所以讀書精的大多成了東林黨,曾剃頭明白此中艱難,所以選擇了調高目標,追聖賢,以此躲避不器之後的人性灰暗!老祖宗擔心讀書讀傻了的同時,又怕人精讀書多,壓制不住自己的人性,為禍蒼生,所以又給予引導,希望這幫人知道,讓你們學這麼多,是為了造福萬世,不是讓你們霍霍的!
綜上,老祖宗真是用心良苦,而現代社會,其實沒有小人和君子之分,只在於你聰明與否,三觀認知到了什麼水平,手段謀略是否是最優,違法不違法,建議看個霍建華演的電視劇,叫鏢門!其實搞不懂君子不器的,和男主角挺像,如何在這個社會存活和提升,這部劇都有教,看完了覺得有提升,就再看一部王志文的天道作為補充即可!
-
9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人們欣賞一個人常說:必成大器。唾棄一個人的時候也會罵幾句:不成器的東西等等。孔子這句話很多人理解有偏差,孔子的真實含義說的是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呢,還是說君子的技藝應該全知全能,不能侷限於一個技能而得意呢?這句話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呢?
出處
“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論語·為政》選自《論語》第二章。
釋義
1.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易經·繫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迴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2.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器,即器皿,在中國古代人那裡,是一種盛放東西的容器。在《老子》中有就有這麼一句話——“大器晚成”,老子所理解的器應該和孔子的器的意義是一樣的,字面意思是器皿,實際上是指一種容納。
但最主流的解釋認為“器”指“擁有某種特定技藝”,“器者”指一類擁有某種特定技藝的人。因而“君子不器”指君子不應侷限於某一種具體技藝,而應多才多藝。所謂器者,即用也,能有實際的用處。
美國哲學家芬格雷特指出“君子不器”實際上說的是“不要成為只具有一般用途的器具,而要把自己培養成一件具有超乎日用的聖器。什麼是“聖器”呢?就是“禮器”,指既擁有一些生存必備技能又知禮行禮之人。
我們可以從“君子不器”這句話可以看出人應該具有反脆弱的能力。君子一旦成為一個器物就變得脆弱了,比如你是一個罈子,一敲就碎了,意思也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只會幹一樣事情,其他的什麼都不會,比如我就是個會計,除了算賬我啥也不會,如果認定了自己就是一個會計,這一輩子就只會算賬,那人生一定是脆弱的,一旦人工智慧計算機代替人類記賬,那就完蛋了,經不起變故的發生。
在《論語》中,君子是“仁”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決定了君子必然會是個謹言慎行的形象。在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中,君子首先應踐行孝悌——仁之本,然後模仿對父母的孝和對兄長的悌,將這種感情延伸成對君主的忠。
通過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瞭解,我們認識到:
一方面,它是用於勸導君子不要將自己侷限於某一個具體技藝之中,而是要通過這些技藝的學習、體悟、理解,進而掌握進入“大道”的大門或鑰匙;
另一方面,由於孔子曾一再強調人應該表裡如一,因此“君子不器”還可以用來勸導君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是麻木地用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一件事,而要使自己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主張相匹配,而這樣的人也往往是社會上的覺醒者和行動者,正與君子所代表的那一類人相符。
“君子不器”這句話非常具有人文主義色彩,就是每個人身上既有人性,又有工具性。
比如工業革命後期,就是要把人當成工具用,去生產東西。但是孔子倡導人的人性,你是一個人,是一個可以全方位發展的人,你可以一邊創業,一邊搞文學,也可以一邊健身,一邊寫小說。這是自己的權利,你是一個好爸爸,也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好兒子啊,我們都可以全方位地發展,比如萊昂納多·達芬奇,他是一個超級全才,我們認識的他是一個畫家,但是他身兼數職,比如他發明降落傘、直升機、潛水服、汽車的原型,他還是一個幽默的脫口秀達人,設計專家、解剖學家等等··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潛能如此巨大,這是孔子對於人性的頌揚。只有意識到我們是一個人,我們的生命才不會脆弱。
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只有一種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於人與事的,要有容納百川的大胸襟、大氣度,善於發現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鑑,善於反省自己而能加以變通,這就是孔子的“不器”思想。器具終究有所侷限,不能通達,一個人如果像只器具,就會心胸褊狹行動侷促,難以通達天下。所以君子求學,不以一器為自己畫地為牢,而是要博學多聞,具備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
10 # 汪萍680828
子曰:“君子不器”,原文出自於《論語、第二章、為政篇》,意思是: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在孔子心目中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不同於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幹,不只侷限於某一方面,君子應該成為心懷天下、通觀全域性、具有號召力的領導者,君子的最高使命是價值的擔當者,而不是專業技術人才。
回覆列表
君子不器。
君子不盡是指有“權位”的人,也不單單指有“學問”的人,也不要簡單說成是有“德行”的人,從大的摡念上講,君子——是泛指有“智慧”的人——這其中當然包括:有智慧的君主能臣,有智慧的做學問的或有學問人(即“吾師”),有智慧的品行高尚的人。
君子特徵是智,沒有智慧,什麼行當既使做到極至,也不能稱其為“君子”,充其量不過是“行家(現在叫專家)”。
君子不器,就是:“君子(行事)不執其一端”。
器:作名詞,叫“器物”,現代大多這麼用(但當下用作動詞也有跡可尋,比如:我們說“器重”,這裡,“器”就是動詞,“審視,觀察”的意思);上古時代(大約秦以前的年代),“器”作動詞,卻是很普遍的人人都明白的用法(那時人用字都很簡潔),“器”,含“搬動或移動器物”的意思。
君子不器,“器”在這裡,用如動詞,用力搬動、移動、觸動(物件)…。
我們搬動或執起一個物件,總是要有個抓手,或是紐、柄、耳、蓋,或是兜底託舉,要不乾脆捆起來扛著走——這就叫執其一端而動。物質的實物的東西,要抓住著力點,眉毛鬍子一把抓是不行的。
但是,智慧面對的,不總是“實在的物”,總是而且更多是面對生存,生民,秩序,社會…再往大里說,就是“天下”——這些所謂的“看不見的東西”,是肯定存在的,其實,它們都是“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個的“過程”疊加往復的“狀態”)。搞不清“狀況(狀態)”,摸不著頭腦,不是“看不見”、而是“看不穿過程”罷了。
人類生活中,最頭疼的是要面對許許多多“看不見”的過程:“時間”就是一個過程,春華秋實,莊稼從播種到收穫就是個過程,是需要以時間和耐心(等待)為代價的。人們一頭疼就著急,一著急就過分,一過分就只抓一頭、不及其餘,翻翻唐詩宋詞就能看到,“吏役”們往往青苗一出,就忙著徵收秋天的糧晌賦稅,社會寅吃卯糧的場景,比比皆是。
言歸正題。面對看不見的(虛的)東西,最需要而且是最考驗大智大慧的,隨之而來的才是大勇和大作為。
孔子認為,治理天下,不可固執一端,不可一味使用蠻力,不可呈匹夫之勇,如人扛巨鼎,執其一端,好勇鬥狠,不講策略,那是“傻子”,肯定堅持不了多久,搞不好還出亂子,比如一個沒小心砸了自己的腳背。
君子選賢任能、治國平天下,一定是“君子不器”的,即:不固執於一端。就是要找準(感覺到)那“看不見”的重心,靈活處置的。注意:靈活決不是投其(即“臣屬”,包括大眾)所好,而是因勢利導,因變而變,量才施用,疏堵結合,剛柔相濟,…,等等(對付“過程”需要的“策略”很多,人人都有一套辦法,就不一一例舉了)。總之,要領是:一定使重心始終不偏離中線(大道正軌),這樣才拿捏得穩,才走更遠——是為“智慧的人”——即:君子。
“智慧”和“教條”是天敵,你死我活,無法共存。死死抓住一處不鬆(不知調節調整和變通退讓),就是“教條”;一個充斥著“教條”的所在,“智慧”和“君子”肯定全是跑光了的。
最後,要說明的是:“中庸”不能與“教條”劃等號,孔子也講“中庸”,如果從人生體驗上理解,似更近於一種“生活方式”和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不冒進激進,也不自甘落後,去到社會中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即是“中庸”。不偏不倚的“中庸”與應付自如的“不器”,也不是一回事,前者偏於“以靜制動”,後者偏於“以動制靜”。
一切看不見的東西(規律和過程)都在動,所以“君子不器”。
平和的社會(治世)在“動”,動盪的社會(亂世)更是“動個不停,搖擺不定”。悟空,你是鬥戰勝佛,在人間,看得見的“動”莫過於戰爭了,我們不妨以“君子不器”在戰爭中應用為例再說明之:“兵(戰)無常形,是故勝者亦無常形”,固守固執或“偏執”肯是要吃敗仗的,而“以時間換空間”、“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遠交近攻”還有“迂回奔襲”…,住往是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