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清順治十六年(1659),為抗清復明歷盡艱辛、生死奔波十五個春秋的朱舜水,見大勢已去,隻身東渡日本,開始長達二十三年的流亡史,直至終老於異國他鄉。在明清興替之際,餘姚有眾多像朱舜水一樣捨棄身家性命、奮起抗擊異族入侵的志士仁人,他們的最終歸宿如何,想必也是大家所關心的。筆者透過相關史料的扒索,對這些抗清義士的最終歸宿作一考略。一. 血染沙場 中國自古崇尚“馬革裹屍”, 凡熱血男兒皆以英勇殺敵、戰死沙場為榮,這也是大多數餘姚抗清義士的最終歸宿。早在清建國初期、國號尚是後金之時,餘姚就有犧牲的烈士。史萬金,字汝南,號少峰,官遊擊。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嚮明朝宣戰,遼東兵起,史萬金力戰而死。 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託聯合蒙古入關。泗門人謝秉謙奉命守濟南,次年春,城破,秉謙殉難。謝秉謙是天啟二年(1622)進士,字益之,號克齋,歷官南京、福建、北京、湖廣道御史。值得一提的是,謝秉謙和朱舜水一樣也寄籍松江,他曾經居住過的松江東門外至今仍稱“御史涇”。崇禎十五年,橫河人孫應楫奉命收復薊州,遇清兵,戰死。 南明福王時,餘姚人吳道正以知縣為史可法軍前監餉。清軍破揚州,與史可法一同戰死。同時殉難的餘姚人還有楊光弼,字次,世襲千戶,崇禎十三年武進士,累功升右軍都督府同知,揚州後營總兵。清軍破銅陵時,與知縣胡鯤化同死的典吏胡國瑨,也是餘姚人。 順治二年(1645)五年,清軍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覆滅。六月,杭州失守,浙東諸郡縣望風而降。清政府隨之頒佈剃髮令,又命各郡縣開拓馳馬道路,一時人心惶惶。在當地官府已經降清的情況下,閏六月初九日,孫嘉績、熊汝霖等不顧殺身亡家的危險,在餘姚首先舉兵起義,寧波、紹興等地士民紛紛響應,展開了一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民族自衛戰。在這場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中,餘姚籍抗清義士戰死沙場者甚多,有姓名可考、史冊立傳的就有十餘位。 熊允璋,別號髯公,從族人熊汝霖舉義旗,陣亡於江滸。又有熊汝霖族侄邦華,諳武備,善騎射,從熊汝霖視師江干,陣亡於喬司。 盧瑋,字性之,別字渭璜。崇禎十六年(1643)武進士,授山西操捕都司。魯王監國時,授參將,職守江干。順治二年八月十六日,戰清軍於錢塘江上,陷淤泥中,死於攢槊,年二十六歲。 陳孔言,滸山人。應孫嘉績、熊汝霖募,率勇士百人分守龍王堂、白洋等錢塘江要隘。順治三年五月,清軍南渡,陳孔言力拒江上而死。 鄭遵儉,世居臨山衛,義興侯鄭遵謙之弟。從魯王至舟山,歷官通政使。順治八年九月,舟山破,遵儉亦死。 陳國寶,曾從軍於王翊營中。順治八年,聞王翊被俘就義,悲憤不能忍,復以數十人起事,死之。 邵一柱,率兄弟五人抗清,除仲弟一梓被俘就義外,餘皆先後戰死。 王江,字長升。魯王監國於紹興,與王翊出兵勤王。紹興失守後,二人屯兵四明山杜岙。順治七年,山寨被清軍所破,王江輾轉至福建金門朝見魯王,累官至右副都御史。順治十二年,聞沈調倫(餘姚名儒沈國模之侄)於四明山起事,復返,中清軍流矢而死。二. 被俘就義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為歷代人們所頌揚。在明清之交,餘姚抗清義士中也湧現出不少殺身取義、捨生成仁的英雄人物。 姜道元,字敬勝,以順天副榜舉人授山東布政使理問。崇禎十二年春,濟南被圍,姜道元守北門,以俸資募集丁壯。死守數旬,城陷被俘,不屈而死。妻來氏、子廷梁亦自沉於署後湖中。 王業泰,字士和,王陽明玄孫。南明福王時襲封新建伯,因丁憂回鄉守制。順治二年,聞南京告急,著衰服抵錢塘,被清兵所俘。清帥許以爵位,業泰曰:“世受國恩,義不改節。得死,報君父於地下足矣!”遂死之。 沈之泰,字魯瞻,魯王授以中書舍人。紹興失守後,以“入海朝魯王”被人告密而逮捕。押解至杭州,清將王天錫欲開脫之,沈之泰唯求一死,遂被害。妻吳氏亦自縊以殉。 王翊,字完勳,號篤庵。世居慈溪,王翊時始遷餘姚。魯王授兵部職方主事,參加江防。後魯王兵敗航海,王翊與黃宗羲入四明山結寨自守。順治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北溪被俘,押解至定海。八月十四日,清帥怒其積年倔強,令亂箭射殺之。洞胸三箭而身不動,刲其耳,斧斫其首,始僕。旁觀的清軍有為之感動而泣者。一同就義的還有揚州石必正、同邑明知。 邵一梓,字端木。魯王監國時,與兄邵一柱等從軍西興,毀家助餉,授威滷將軍。紹興失守後屯兵四明山,有眾萬餘。兵敗被俘,處以“寸磔”(支解肢體的酷刑)。行刑時,仰首大罵,不跪,刳及脛骨才倒,猶大呼“高皇帝”。三. 自盡殉節 在中國歷史上,國破後自盡殉節者,也如同戰死沙場、被俘就義的英雄一樣,為後人所敬仰。 謝正謙,泗門人,魯王授襄武將軍。順治三年五月,督守錢塘江的方國安師潰,謀劫魯王降。正謙嘆迴天無力,跨鐵騎自沉於百官江。時謝氏族人在魯王監國政權中任職的尚有:謝正謨,授參將;謝正讓,授都督大元帥,封襄勤伯;謝遂升,授副將,紹興失守後皆不知所終。 黃光志,字渤海。從軍西興(今蕭山),官至都督。聞錢塘江師潰,先驅妻、子入太湖,再服蟒玉自沉死。 赴水自盡的還有姜一洪,字開初。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官南京吏部郎中,山西副使,河南參政分巡禹州,福建按察使,廣東布政使,太僕卿。魯王監國紹興,毀家助軍餉。旋以黃道周薦詣福州,唐王授吏部右侍郎。順治三年,清軍攻福建,唐王命姜一洪兼戶部尚書徵集援師,援師未至,而汀州、贛州連陷。姜一洪在雩州榔木裡,夜赴水死。 以刀自盡的有邵之驊,字國良。崇禎三年舉人,歷官信陽知縣,永寧知州,廣西按察司僉事。順治六年,清軍攻廣西,城破之日,抽刀自盡。順治八年九月,清軍攻陷舟山。時餘姚人梁隆吉在定西侯張名振營中任監軍,聞城破,手刃全家,自刎而死。同時殉節的還有李開國,世居臨山衛,官兵部主事。李母亦自縊死。四. 抱憾而卒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詩是唐朝詩人杜甫為諸葛亮發出的哀歌,也寫盡了中華民族多少英雄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餘姚抗清事業的領軍人物孫嘉績便是因病半途抱憾而卒的。 孫嘉績,字碩膚,文淵閣大學士孫如遊之孫。崇禎十年進士,歷官南京工部主事,兵部主事,兵部職方員外郎。南明福王授九江兵備僉事。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九日,孫嘉績在餘姚首舉抗清義旗,推熊汝霖為義軍盟主,迎魯王監國於紹興。魯王擢孫嘉績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命駐守瓜裡。每次作戰,孫嘉績都親冒矢石,奮勇向前。糧餉短缺,孫嘉績毀家產以佐軍。次年五月,升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是月二十九日,清軍突破錢塘江防線,孫嘉績從魯王入海。時值盛夏,軍中缺糧少醫,海瘴流行,孫嘉績不幸積熱成疾,疽發於背而卒。 與孫嘉績一同舉事的邵之詹,字思遠,崇禎六年舉人。魯王授戶部主事,升戶部給事中。錢塘江防失守後,歸四明山,嘔血而死。五. 內訌枉死 明朝後期,政治混亂腐敗,廷臣結黨,派系林立。至清軍渡過長江,形勢危在旦夕,南明小朝廷內部仍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繼續重演自毀長城、自斷手足的蠢事。抗清名士熊汝霖、鄭遵謙便是枉死在內訌中的。 熊汝霖,字雨殷,天華熊家街人。崇禎四年進士,歷官福建同安知縣,戶科給事中,福建按察使照磨。南明福王授吏部右給事中。弘光朝覆滅後,與孫嘉績同起兵,魯王擢右僉都御史,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後從魯王入海至廈門,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順治五年,熊汝霖因屢次仗義執言,得罪永勝伯鄭彩,鄭彩遂派兵殺之。熊汝霖之兄熊汝震、幼子琦同時被害。時有熊氏族人士義,魯王授以守備,屢獲戰功,見熊汝霖死,乃殉,人皆為之惋惜。 鄭遵謙,字履恭,世居臨山衛,父輩始遷居紹興。順治二年閏六月初十,集郡中少年舉兵起義,派五百人扼守錢塘江。魯王監國於紹興,授義興將軍,數戰清軍於江上,封義興伯。紹興失守後,從魯王浮海,晉義興侯。鄭遵謙與熊汝霖情同手足,兩家常相往來,熊汝霖被害後,鄭遵謙怒見於言色,鄭彩遂派部將吳輝誘擒之。鄭遵謙趁其不備,跳海而死。六. 慘遭屠殺 清軍入關後,對奮起反抗的漢族百姓實行血腥鎮壓,著名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餘姚雲柯之屠則鮮為人知。 順治十一年,清政府新任餘姚知縣趙守紀向百姓徵糧。姚北雲柯(今低塘街道歷山一帶)施、朱、馬、陸等姓抗違不遵,卻把糧食繳至由孫嘉績、熊汝霖起事時推舉的縣令陳相才家。由是騷動殺官。清駐鎮餘姚都司趙承基提兵赴剿,鄉民擁眾二千餘人拒之,以白布纏頭,在三山所城外西北二里許朱馬村格鬥半日,官兵敗走。時三山合所人皆在城上眺望吶喊。清駐杭州大將軍金礪下令調寧波官兵至雲柯鎮壓,並屠三山所城。兵至,城中諸生潘時鎮率耆民,執香跪迎,叩首泣訴,具言所城百姓並未參與反抗。清帥乃網開一面,從西門進,東門出,在城內僅殺一男子、一婦人。而云柯鄉民則斬戮無遺,數當以萬計。七. 流亡海外 明代時,餘姚憑藉地理優勢,與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有不少餘姚人在日本等國經商定居。抗清鬥爭失敗後,有人就搭商船逃亡至日本,泗門人諸士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諸士奇,字平人,崇禎年間與里人昌言古社。兩京既復,遂棄諸生,載十三經、二十一史,入海為賈。其時日本承平,懸金購中國之書。士奇至日本,試之以文,曰:“自大唐之來吾土者,莫不言相公。此乃真相公也。”三十年不返,族人皆疑其已死。 約康熙十六年(1677),黃宗羲遊補陀(今普陀),有僧人道弘言:“日本有國師諸楚宇,餘姚人也,教其國中之子弟,稱諸夫子而不敢字。嘗一遊補陀,年已六十矣。”黃宗羲根據道弘所描繪的諸楚嶼狀貌、年齡,斷定此人是失蹤三十年的舊日好友諸士奇,楚宇乃其別號。黃宗羲感念自己身處異族統治之下,受“剃髮易服”之辱,乃為諸士奇及雁蕩山一徐姓避世高人作《兩異人傳》。近代湯壽潛、梁啟超等學者提出“諸士奇即朱舜水”,學術界至今未有定論。 流亡海外,或為商,或做傳播文化的使者,固然是好事,但未必人人能得善終,也有人命喪異國他鄉。楊在,少遊廣東,應南明桂王博學鴻詞科,授編修,累官至禮部侍郎。後從桂王流亡緬甸,為緬甸王所殺。八. 歸隱山林 清軍入關後,經過十幾年的軍事鎮壓和政治招撫,至順治十八年,統治逐漸穩固,包括四明山在內的全國範圍的抗清鬥爭也漸漸平息。清統治者繼而對放下武器的抗清義士撤銷通緝,願出仕者給予封官進爵的優厚待遇。翻閱相關史料,餘姚倖存的抗清義士歸附清朝的卻極少,多選擇歸隱山林,過隱居著述的生活。其中以黃宗羲最為有名。 黃宗羲,字太沖。順治二年,聞孫嘉績、熊汝霖起兵反清,遂變賣家產,集家鄉黃竹浦六百餘名青壯年組織“世忠營”響應。順治三年二月,魯王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六月紹興失守,與王翊率殘部入四明山。順治六月,渡海日本乞師,未果而歸,遂返家隱居。順治十年後,專心著述講學,數辭清廷徵辟。康熙三十四年病逝於家,終年八十六歲。 明亡後,選擇終身不仕的還有邵秉節,字安之,明崇禎十三年進士。魯王監國,歷吏、禮兩科,升太常卿。兵敗後杜門謝客。 時餘姚還有“昌古齋六隱”和“姚江三隱”。昌古齋在泗門第十堡,崇禎九年諸來聘建。諸來聘初名學聖,字九徵,博覽群籍,尤嗜古學,重氣節。曾任職於南明魯王政權,以讒棄職返鄉,與諸如錦(字耿衣)、汪起龍(字伯蟠)、謝彥祥(字天益)、陳鼎(字象六)、魏淓(字聖水)等諸生共倡古學,以學問氣節相砥礪,史稱“昌古齋六隱”。後諸如錦以前明諸生應試出仕,遂移絕交之文,而引王希亮(字存牧)為首。“姚江三隱”則是指程法孔(字魯一)、潘融春(字輿偕)、葉大受三人,皆名重一時。 餘姚抗清義士歸隱山林後,並非不問世事,知識分子的良知促使他們還時刻以天下事為念。如黃宗羲對清廷修明史之事極為關心,積極支援學生萬斯同、陳錫嘏、萬言和兒子黃百家赴京參與修史,他本人也為修史做了一些審正和答疑的工作,他認為“一代是非,能定吾輩之手,勿使淆亂,白衣從事,亦所以報故國也”。同樣,順治十八年饑荒,已杜門謝客多年的邵秉節出面賑災,活萬人。康熙二年,又餓,所濟尤多。 也有個別抗清義士削髮為僧,從此不再過問世事。張廷賓,字客卿。天啟四年舉人,授鄞縣教諭。南明福王授望江知縣,道梗不赴。後至雪竇山妙高峰為僧,法名性恂,號退安。子炯曙,嗣父志,不交當世士。 又有邵以貴,字得魯,少年時與兄以純並有文聲。曾從沈國模講學,志在經世。順治二年,孫嘉績招入幕府。孫嘉績在舟山病故後,邵以貴屢往來於甬上,被冤家所持,瀕於死,幸賴友人所救。乃往雪竇山依張廷賓,後以省母返鄉,與黃宗會迷失於四明道中,遇陳從之於石屋山。陳從之亦餘姚人,曾任孫嘉績監軍,隱居山中不與人交往。邵以貴欲依之隱居,陳從之以邵以貴家有老母需奉養而拒之。邵以貴遂出家於四明山楊庵。邵以貴有一妾,亦於庵中為尼,晨昏各上堂禮佛,後皆老死於庵中。 綜觀明末清初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時期,餘姚抗清義士初與南下的清軍浴血奮戰,把生死置之度外。兵敗後,或殉節,或流亡海外,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當政局逐漸穩定、民心思定之時,又能正視現實,接受清朝統治的客觀事實,做歸隱山林的故國遺民,身雖居江湖之遠,心仍時刻牽掛天下之事。無論是以當時的政治環境及道德價值觀去分析,還是從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先輩義士們各自不同的歸宿都一樣可歌可泣。他們這種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以及經世致用的處世哲學,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發揚。

  • 2 #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廣州沙貝人,我們村子的先祖出了一位抗清義士,他就是嶺南三忠之一的陳子壯。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字集生,是明末抗清將領,民族英雄,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嶺南三忠。

    他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探花。歷官編修、崇禎年間累遷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永曆朝兵部尚書。1647年,陳子壯起兵攻廣州,兵敗,慘被鋸死。

    面對滿清的酷刑,陳子壯慷慨赴死。刑前依然罵不絕口,吟下絕命詩:“金枝歸何處,玉葉在誰家?老根曾願死,誓不放春花。”其弟陳子升攜母匿藏深山,其母知子壯已死,自縊死。其妾張玉喬被李成棟納為內寵,但仍念故國,不久自刎死。

    我們沙貝陳氏後人自此不致仕清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肢體殘障人士想做自媒體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