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名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得清楚的,我本人學識有限,僅以本文粗略探討三國時期人物姓名單名雙字的現象,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指正。
華人對取名非常鄭重,取名和取字都要經過複雜而繁瑣的儀式。《禮記• 檀弓》:“幼名, 冠字。”即在小孩出生之後三個月時舉行儀式取名,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冠而字之,取了字才算正式成人。
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記載: “古者名以正體, 字以表德。”字是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 曲禮上》: “ 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對人的名字是非常尊敬的,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做法,取字是為了敬名避名,既然是避諱,則名和字往往字不相同,但意義接近或關聯,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翼德,杜甫字子美,甫為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當然也有例外:雙名雙字且名字相同,此風起於晉宋,比如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字德宗,齊梁時期的王僧孺,字僧孺。還有一種是單名單字且名字相同,如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兒子田緒,字緒。這是非常少見的。
南北朝以前,單名(即一個字的名)佔絕對優勢,往往是單名雙字,雙名(即兩個字的名)不僅少見,而且被認為是非禮的。《公羊傳• 哀公十三年》記載: “ 晉魏多帥師侵魏, 此言魏曼多也,易謂之晉魏多? 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晉國的魏多帶領軍隊伐魏,魏多是魏襄子,名叫魏曼多,人們嘲諷他的名有兩個字,不叫全名,而叫他魏多。南北朝以後,雙名開始增多,到了宋朝,雙名超過單名,雙名越來越流行。
以上分析可以解釋,三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單名流行的現象雖然和王莽有關,但是王莽之前亦是單名流行,因為雙名僅僅是不合禮數,並未強制規定不能取雙名;而因為王莽的原因,東漢三國這300年的歷史單名特別流行,幾乎沒有見過兩個字的名,這是因為法令的強制約束。
王莽的長孫王宗急著當皇帝,密謀奪權,不料事情暴露,王宗就自殺了。但是造反是大事,人死了也要罰,怎麼個罰法呢?王莽下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製作就是法令,王宗原來叫王會宗,按照法令不能再叫兩個字的名,於是改為王宗,現在犯了罪,恢復原來的名,即會宗。
王莽何時頒佈的“去二名”的政令呢?西漢元始二年春,漢平帝劉箕子下詔書說自己的名“箕子”不合古制,於是去二名,改單名為“衎”。這件事的推動者就是王莽,當時剛剛出任大司馬不久。不少學者認為“去二名”的制度由此誕生。
《漢書·王莽傳》記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雙名是違法的,並且將雙名作為一種刑罰,後來王莽倒臺了,但是“去二名”的政令一直都在,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因此東漢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幾乎全是單名,如關羽、張飛、周瑜、魯肅、諸葛亮、夏侯淵等等。
以上分析,解釋了東漢之前由於禮教約束,單名比較流行,而東漢三國時期以為法令限制,單名特別流行的現象,那麼為何三國時期人物的字都是兩個字呢?
按照禮制,通常人名只有一個字,而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並無限制,春秋至兩漢是這樣,單字(一個字的字)的有:李耳字聃、屈平字原、項籍、陳勝字涉等等,是不是有點不習慣,平常我們都會說屈原、項羽等,以字相稱表示尊敬,但是單字時往往會把姓帶上,直接說原、羽等好像不太習慣,而重複較多。
但是如果是雙字(兩個字的字),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複,另一方面不用帶上姓,以示尊重,直接呼字即可,比如孔明(諸葛亮)、仲達(司馬懿)、幼常(馬謖)、伯約(姜維)等等。
中國的姓名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得清楚的,我本人學識有限,僅以本文粗略探討三國時期人物姓名單名雙字的現象,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指正。
華人對取名非常鄭重,取名和取字都要經過複雜而繁瑣的儀式。《禮記• 檀弓》:“幼名, 冠字。”即在小孩出生之後三個月時舉行儀式取名,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冠而字之,取了字才算正式成人。
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記載: “古者名以正體, 字以表德。”字是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 曲禮上》: “ 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對人的名字是非常尊敬的,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做法,取字是為了敬名避名,既然是避諱,則名和字往往字不相同,但意義接近或關聯,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翼德,杜甫字子美,甫為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當然也有例外:雙名雙字且名字相同,此風起於晉宋,比如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字德宗,齊梁時期的王僧孺,字僧孺。還有一種是單名單字且名字相同,如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兒子田緒,字緒。這是非常少見的。
南北朝以前,單名(即一個字的名)佔絕對優勢,往往是單名雙字,雙名(即兩個字的名)不僅少見,而且被認為是非禮的。《公羊傳• 哀公十三年》記載: “ 晉魏多帥師侵魏, 此言魏曼多也,易謂之晉魏多? 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晉國的魏多帶領軍隊伐魏,魏多是魏襄子,名叫魏曼多,人們嘲諷他的名有兩個字,不叫全名,而叫他魏多。南北朝以後,雙名開始增多,到了宋朝,雙名超過單名,雙名越來越流行。
以上分析可以解釋,三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單名流行的現象雖然和王莽有關,但是王莽之前亦是單名流行,因為雙名僅僅是不合禮數,並未強制規定不能取雙名;而因為王莽的原因,東漢三國這300年的歷史單名特別流行,幾乎沒有見過兩個字的名,這是因為法令的強制約束。
王莽的長孫王宗急著當皇帝,密謀奪權,不料事情暴露,王宗就自殺了。但是造反是大事,人死了也要罰,怎麼個罰法呢?王莽下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製作就是法令,王宗原來叫王會宗,按照法令不能再叫兩個字的名,於是改為王宗,現在犯了罪,恢復原來的名,即會宗。
王莽何時頒佈的“去二名”的政令呢?西漢元始二年春,漢平帝劉箕子下詔書說自己的名“箕子”不合古制,於是去二名,改單名為“衎”。這件事的推動者就是王莽,當時剛剛出任大司馬不久。不少學者認為“去二名”的制度由此誕生。
《漢書·王莽傳》記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雙名是違法的,並且將雙名作為一種刑罰,後來王莽倒臺了,但是“去二名”的政令一直都在,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因此東漢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幾乎全是單名,如關羽、張飛、周瑜、魯肅、諸葛亮、夏侯淵等等。
以上分析,解釋了東漢之前由於禮教約束,單名比較流行,而東漢三國時期以為法令限制,單名特別流行的現象,那麼為何三國時期人物的字都是兩個字呢?
按照禮制,通常人名只有一個字,而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並無限制,春秋至兩漢是這樣,單字(一個字的字)的有:李耳字聃、屈平字原、項籍、陳勝字涉等等,是不是有點不習慣,平常我們都會說屈原、項羽等,以字相稱表示尊敬,但是單字時往往會把姓帶上,直接說原、羽等好像不太習慣,而重複較多。
但是如果是雙字(兩個字的字),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複,另一方面不用帶上姓,以示尊重,直接呼字即可,比如孔明(諸葛亮)、仲達(司馬懿)、幼常(馬謖)、伯約(姜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