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the first step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what we have to train our students in before they can speak. They go through a kind of silent period while they are taking in a lot of language before they can give out a lot of language. That is a very very slow business, because learning a language is slow and cumulative. You can never learn a language in 24 hours as many advertisements promise you.聽力理解是語言習得的第一步。在學生能夠說話之前,我們必須訓練學生聽進去,他們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沉默期,這段時間他們進行語言輸入。然後才可以輸出語言。這事急不來,因為語言學習就是一個緩慢的,逐步積累的過程。你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學會語言,就想某些廣告向你承諾的那樣。You can learn a lot of phrases, you can learn to ask a way to the station and order a couple of coffee and so on. But you have to listen to many hundred hours of English or any foreign language before you can understand it. And that is why it is a long-term study.你可以學很多短語,你可以學會在車站問路,點咖啡等等。但你必須聽幾百小時的英語或者任何其它語言,你才能聽懂它。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When we a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e consistently have to fight a battle, and that is a battle with our own language, because our own language always wants to interfer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Every time we want to say something, we have to push aside our own language, because it keeps coming up in front. And you only become successful at doing this when we manage to suppress our own language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some degree of fluency.當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時,我們經常要進行鬥爭。那就是和母語的鬥爭,因為我們的母語總是出來干涉目標語言。每次我們張說什麼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的母語放到一邊,因為它總是跳到前面來,而且,只有當你設法壓制住你的母語並能夠有一定流利程度使用目標語言時,你才能成功做到這一點。
這樣看來,想要避免中式英語。就先別輸出,而要先輸入。輸入就是逐步習慣,並接受這種語言。上面講過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這裡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說:我喜歡這部電影。英語也說I like this film.但俄語卻說мне нравиться этот фильм.我們也翻譯成我喜歡這部電影。但俄語的本意卻是,這部電影使我喜歡。因為俄語單詞“мне我” 並不是做主語的第一格,而是第三格,做的是間接補語,也就是英語的間接賓語。我們不能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說俄語,把這句話說成,Я нравиться этот фильм. 這就錯了。但遇到不懂俄語的人,可能認為你說的不錯。你可能自己也覺得挺好。只有你對俄羅斯人說時,他們才能知道你錯了,這就是英語思維的俄語句子。
先說說新概念英語的提煉問題。
新概念第一冊主要是打基礎。詞彙有一千多。語法主要是詞法,也就是實詞的各種詞形變化。有一些簡單的從句。第一冊只要把課文理解透,課文聽熟讀熟,單詞記好就行了。
第二冊也有一千多詞彙,語法主要講句法。一定要在第二冊把句子結構學好。這個學不好,將直接影響第三冊的學習。可以說你很難進行第三冊的學習。句法裡包括各種從句,第二冊已經把主要的從句現象都講了一遍。
第二冊的詞法主要講的是動詞時態。被動語態和虛擬語氣。第二冊把所有時態都講了一遍。被動語態的各種時態形式也都出現過。每單元的第十課和第二十一課,講的都是被動語態。所以,被動語態在第二冊一共講了八次。但使用頻率比這還多。虛擬語氣從第四十一課開始出現。分別在六十四了,七十一課,八十八課出現。第二冊也出現了非限定動詞的用法,每單元的第二十課講的就是動名詞。從第三單元開始出現過去分詞和現在分詞,不定式一直都有。
第三冊已經沒有新的語法知識。但句子更加複雜。從句很多,非限定動詞的使用頻率更高了。範圍也很廣了。到第四冊,語法就不是問題了。因為所有的句式在前三冊都學的差不多了。第四冊主要是學習思維方式。表達的東西越來越抽象了。而且文章涉及的領域也更寬了。有些文章,沒有點社會經歷,還真不太容易看懂。三四冊的詞彙一共有三千多,加入一二冊的兩千多,一共有五千多詞彙。
好了,現在說說怎麼避免中式英語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中式英語,基本都是由於心急造成的。我們都是想今天學習一個單詞,明天就會用。今天學個句子,明天就可以跟哥們顯擺一下。說不出來就硬編,結果就編出一堆中式英語。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我們無法把自己語言的思維方式用在別的語言上。比如。我們問別人名字時,說,你叫什麼?或,您貴姓?而英語則說,What’s your name?你的名字是什麼?而俄語卻說,Как тебя зовут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家怎麼叫你。
要想避免中式英語。你就得先別總想著把自己學的那點東西抖了出去。先悶頭學。先輸入語言,然後再輸出語言。這裡我引用一段新概念作者,亞歷山大本人的講話錄音的筆錄。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the first step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what we have to train our students in before they can speak. They go through a kind of silent period while they are taking in a lot of language before they can give out a lot of language. That is a very very slow business, because learning a language is slow and cumulative. You can never learn a language in 24 hours as many advertisements promise you.聽力理解是語言習得的第一步。在學生能夠說話之前,我們必須訓練學生聽進去,他們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沉默期,這段時間他們進行語言輸入。然後才可以輸出語言。這事急不來,因為語言學習就是一個緩慢的,逐步積累的過程。你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學會語言,就想某些廣告向你承諾的那樣。You can learn a lot of phrases, you can learn to ask a way to the station and order a couple of coffee and so on. But you have to listen to many hundred hours of English or any foreign language before you can understand it. And that is why it is a long-term study.你可以學很多短語,你可以學會在車站問路,點咖啡等等。但你必須聽幾百小時的英語或者任何其它語言,你才能聽懂它。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When we a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e consistently have to fight a battle, and that is a battle with our own language, because our own language always wants to interfer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Every time we want to say something, we have to push aside our own language, because it keeps coming up in front. And you only become successful at doing this when we manage to suppress our own language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some degree of fluency.當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時,我們經常要進行鬥爭。那就是和母語的鬥爭,因為我們的母語總是出來干涉目標語言。每次我們張說什麼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的母語放到一邊,因為它總是跳到前面來,而且,只有當你設法壓制住你的母語並能夠有一定流利程度使用目標語言時,你才能成功做到這一點。這樣看來,想要避免中式英語。就先別輸出,而要先輸入。輸入就是逐步習慣,並接受這種語言。上面講過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這裡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說:我喜歡這部電影。英語也說I like this film.但俄語卻說мне нравиться этот фильм.我們也翻譯成我喜歡這部電影。但俄語的本意卻是,這部電影使我喜歡。因為俄語單詞“мне我” 並不是做主語的第一格,而是第三格,做的是間接補語,也就是英語的間接賓語。我們不能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說俄語,把這句話說成,Я нравиться этот фильм. 這就錯了。但遇到不懂俄語的人,可能認為你說的不錯。你可能自己也覺得挺好。只有你對俄羅斯人說時,他們才能知道你錯了,這就是英語思維的俄語句子。
所以,初學者還是老老實實地去做聽說練習吧。聽多了,朗讀多了,英語思維就形成了,到那時,你想說什麼都可以了,也不會出現中式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