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中楓葉139412925
-
2 # 中國作家徐建成
不必。我以為不必。
作品釋出就是了。
如再加作者之詩解(亦即自我賞析)為多此一舉或過猶不及。
好作品,自有人願評析。
如讀不懂不讀就是了。或作者本未寫好,或讀的人水平太低。
提高寫作能力,必由之路是多寫。
提高欣賞能力,必由之路是多讀。
昔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一一講的就是要多讀,要多讀經典作品自會提高閱讀及賞析能力的道理。
-
3 # 文公1980
本文屬《原創》 附帶詩解是依據作者在詩中的詞句的情況而定的,如特殊的引典,不為熟知人、地、物名等等需要向讀者解釋,至於詩的意境、手法、表意、寓意、表達的思想就不必解釋了吧。仁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讀者,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場景讀同一作品所得到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這就是詩的妙趣之所在。詩不是一般的寫實文體,給讀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這大概就是詩味吧。
-
4 # 明k月心
覺得隨自意吧!
畢竟詩是作者言說心裡那寸土的表達方式,用短短几行表寓的所謂解析,怎能完成詩無窮無盡的意境時空天地,定格了絕限就缺失了詩的寓意廣度與境界的彼方,古詩詞作者若有此定格之解,也不知還會不會流轉到現代被文壇墨客所津津樂道呢!
如此詩詞在古今時空的洗禮之下,更會失去活力及境意延伸的魅力,文化色彩也隨之遜色了幾多。
不過,當代有作詩者自樂於解析,也許也是符合了現代人生活節奏速度,讓詩意小機率濃縮成理性顯相的一面,更清楚明瞭的表達出隨緣共識,更容易產生認同感,摒棄負能量之意之外,這樣做也無妨。
總而言之,詩詞的呈現模式隨緣自在不走極端,總是會有好的延續與自我保護的!
-
5 # 陌上春暖
好建議!
詩的語言凝練簡潔,措詞簡約,含蘊豐富,採用典型性的意象,引用恰當的歷史典故,藉此喻彼,借古諷今,象徵、聯想、想象、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喻理抒懷諸法被寫者用諸於詩中,或委婉含蓄,或直抒胸臆等等。讀者在了不解寫詩者的心情處境目的的情況下讀詩,往往霧裡看花,鏡中看月,只覺得朦朧了。當然,有的追求的就是一種朦朧美,這另當別論。
另外,詩之所以稱為“詩”,其跳躍性很大,留白的寫法使詩更值得玩味,詩者留白處,也使讀者大費周折,要刻意地去燃燒一堆腦細胞了。在凡事求“快節奏”的今天,能仔細推敲研讀煉字遣詞成句之妙的無幾了。
如果寫詩者附帶小小解析,對讀者易於費解的糾結處,稍加點撥,使讀者更深刻透徹地瞭解情感,悟出為詩妙處,從而更好地交流學習,豈不快哉!
當然,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言志抒情,一首好詩,自是寫出了大眾的心聲,能引大眾心靈產生共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詩品味皆可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尋找心靈的歸宿與慰藉。
願各師友寫詩讀詩,陶冶性情,美好生活,度詩意人生!
-
6 # 白溪釣客
可以。但也看大家的概念。做個示範:
落葉遍山丘,登高杳遠洲。
佳時宜酌酒,好景正經秋。
醉弄黃花瘦,斜依綠竹悠。
意逐閒雲去,西風滿閣樓。
一一癸巳重陽登閬中滕王閣遠朓(閬水漁民白溪釣)
【注】落葉句出意:(唐)孟浩然《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蹤。” 洲:河流中泥沙堆積而成的小塊陸地。(唐)王勃《臨江二首》:“去驂嘶別路,歸棹隱寒洲。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黃花:即菊花。意出(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閒雲句意出:(唐)戴叔倫《遣興》“明月臨滄海,閒雲戀故山。詩名滿天下,終日掩柴關。” 西風:即秋風,(唐)陳羽《驛送陸侍御歸湖上》“鶴鳴天邊秋水空,獲花蘆葉起西風。今夜渡江何處宿,會稽山在月明中。”
-
7 # 三叔愛宅家
讀不懂的東西多了去了,有的文學獎作品就一定是所有人都懂了?也沒見組委會寫解讀,頂多就是寫幾句評語。另外,語言的美也不見得在懂字上,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詩詞歌賦、天下文章,有多少是文化人讀懂了的?更不用說不是文化人了。不懂不也沒妨礙在民間千古傳誦嗎?有意境有韻味的詩就是好作品,也能給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讀者能感受到作品的意境、體會到作品的韻味就夠了,再弄個什麼詩解完全是畫蛇添足。
-
8 # 求進
一、詩詞是一種高密度文化文學。詩詞作品,是一種高精和高深提煉文化,文字簡練,語音深括,一方面能夠反映自己的知識情感,一方面能夠讓人欣賞,更主要的是文化和文學交流,促進文化發展。
二、寫詩詞的目的就是互通交流。詩詞的奧妙就是越含蓄越好,越精煉越好。但是,自己的思想認識、知識板面和才藝發揮等,自己懂得,有的有可能讓別人聽不懂、讀不懂,甚至會產生誤解和誤會,最好還是通俗易懂為好。例如:
王之渙《登雀鶴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寫詩詞的目的是讓人看懂。寫詩詞的目的就是繼承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讓人從中得到啟發,含義過以深奧的也不一定就是好詩,關鍵是能夠讓人理解,並能從中吸取營養,得到收穫和幫助,使人聽得懂、記得住,才是大詩派、大作派、大氣派的好做作品。例如:
李紳《憫農二首》(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詩詞要寫出時代意義、反映時代精神。詩詞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空洞無物,更主要的是詩境、詩意和詩詞頌揚的內容和主題要鮮明。歌頌祖國,讚揚英雄,歌頌黨的好政策,讚美各條戰線上的榜樣人物和為黨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功臣,才是時代進步的新旋律。例如:
毛澤東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五、詩詞對人要有激勵和幫助意義。比較通俗的人們好理解,比較深奧的人們不便閱讀,更要避免生人、生物、生僻字、生疏歷史和生疏地名等,難理解的就應該稍加註解,必要時把時代背景簡單介紹一下也是有必要的,有條件的能夠附加圖片就更好了。當然,感言、新句、概句等就另當別論了。
注:
時代背景與時代精神新韻律!
-
9 # 接力而行
每一首詩,都是作者賦予他的一種靈氣,擲地有聲。
因為,寫詩的人與讀詩的人,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佼佼者。
每一首氣貫長虹或委婉纏綿的詩作,都是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來表達。與讀者產生共鳴,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
古時,有很多將相之女選女婿,就憑一首詩。這樣才能選出奇才。
如用白話文來註解,就連討飯的也能說出幾籮筐。
能用詩借古喻今,抒發情懷之人,非同凡響。
能讀懂詩的人,更是文采斐然。
一唱雄雞天下白,換了人間。
將詩作用白話文註解,就體現詩人高高在上,看不起讀詩人,蔑視讀詩人。
那樣,詩將沒有了靈魂。
-
10 # 楊貳先生
給詩(可能是指古典類)附帶註解是個胡扯的建議。提這個建議,如同建議找個別人替你吃飯。飯要自己吃,從中體會色香味型,體驗咀嚼的過程,然後吸收養分,健康體魄。讀詩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欣賞的過程,細嚼慢嚥吸收文化和思想營養的過程。且.短短數行詩句,大可包容天地萬物,小可燭微兒女心思,決非幾句註解能解釋透徹的。若是一定要附帶註解,恐怕沒有幾百數千言是萬難說清楚的。那麼詩作者就直接晉升為專家學者了,何況時間呢,精力呢?
提此建議者,可能是以讀者的方便處考慮的。如果讀到一首好詩,連動動腦子都懶頭動,翻翻字典,查查百度都懶得做,那你還讀它作甚?換個角度說,不能把讀者都當腦殘看待。廣大詩歌愛好者中,是個藏龍臥虎之地。你拿個自帶解釋的詩歌給人家,不是分明在否定人家的學識和鑑賞能力嗎?
前車之鑑不遠,勿重蹈覆轍。
回覆列表
這個主意好!我完全支援和贊同!
我也常想,詩詞的受眾少,怎麼才能普及和大眾化,最好人人出口成章,還自帶韻味和節奏呢?
我首先想到寫首古詩,再把它的意境用現代白話寫出來,這樣不太喜歡詩的人也會因為易懂好理解,而慢慢關注起詩歌來。這不是好事嗎?
正巧你提出這樣的思路正合我意。不防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