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戈鐵馬
-
2 # 克里奧爾
烏克蘭航天工業
1991年烏克蘭繼承了前蘇聯約30%的導彈與航天工業,在運載火箭、航天器總體設計及總裝、控制系統、動力系統、星載裝置與電源、地面接收裝置、材料及工藝研究與製造等關鍵的基礎領域具有較強實力,形成了從航天器總體到分系統設計與研製的相對完善的航天工業體系結構。“蘇聯製造導彈像造香腸一樣容易”說的就是生產了天頂、第聶伯河、旋風運載火箭的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火箭中心586工廠。獨立後的烏克蘭透過加強國際合作積極進軍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和衛星應用市場,同時不斷開發地上發射、空中發射和海上平臺發射的運載火箭。
烏克蘭擁有獨立自主的人造衛星技術
1995年烏克蘭發射首顆地球遙感衛星Sich-1。烏克蘭透過研製本國衛星,如新一代“海洋”觀測衛星、“鐮刀”1M、“鐮刀”2資源微小衛星、雷比吉、雷比吉M靜地軌道通訊衛星,以及租借他國衛星和對外出租本國衛星來滿足現實需要。
烏克蘭獨立初期從蘇聯繼承的軍工業,已經不能用強大來形容,而是“極其強大”。軍事工業企業多達3594 家, 職工300萬人, 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企業就有700家, 職工140多萬,生產門類涵蓋火箭、、軍用艦艇、裝甲車輛等陸海空各種裝備,而且其大部分產品效能還居於世界前列甚至是頂尖水平。
“撒旦”製造者
以南方機械製造廠為代表的烏克蘭航天工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參與領導了第一枚制導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第一個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並在後來為蘇聯設計製造了半數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數種型號的運載火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業,從業人數一度高達20萬人。位於第聶伯羅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是烏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惡魔)。直到現在,烏克蘭仍以其高效能的“天頂”、“第聶伯”、“旋風”三類系列運載火箭而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後, 由於失去了原來源源不斷的資金、穩定的產品訂貨、集中統一的供給和管理以及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的知識和經驗等原因,烏克蘭的航天工業一度陷入困境, 生產數量大大削減。為重振烏克蘭航天工業, 國家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所有航天工業企業聯合起來,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企業實行改革和重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烏航天工業迅速下滑的趨勢。然而由於國際航空發射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市場依舊不樂觀。
空中巨無霸
烏克蘭的航空工業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它擁有飛機機體、飛機發動機、機載裝置、修理等40多家企業,其中有不少企業, 如安東諾夫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哈爾科夫航空公司、航空廠等, 都是生產技術和裝置先進、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世界知名企業。
在航空領域,透過安-124和安-225的建造,烏克蘭是除了美國以外第二個獨立掌握超大型航空器製造的國家。安東諾夫公司的安-124以及安-225這種超的出現,表明烏克蘭在超大型飛機設計、大型航空構件加工、先進航空材料製造等方面具有獨步世界的能力。例如安-225飛機是一種起飛重量接近600噸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其翼展超過空客的A-380飛機,如果改成客機的話,可以搭載1500名至2000名乘客。在2001年,安-225飛機在一次飛行中創造了124項世界紀錄。在電影《》中,影片中的安-500大型運輸機就是以安-225為藍本虛構的,而且烏克蘭的大型運輸機價格低廉,例如安-124比美國的C-17大,但價格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現在烏克蘭憑藉超大型運輸機的優勢,在特種大型物品的航空運輸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2001年,美國從海南陵水機場將迫降的EP-3運走,使用的就是安-124運輸機。有專家曾預測,超大型運輸機未來將有200架的需求,而目前只有20來架,因此未來市場比較樂觀。此外烏克蘭還計劃利用安-124等大型運輸機擠進航天發射市場,也就是用大型運輸機在空中。
“動力沙皇”
烏克蘭的超機發展離不開其強大的發動機製造工業。安-124和安-225上使用推力達23噸的D-18T渦扇發動機就是由烏克蘭頭號發動機生產單位——馬達西奇研製的。此外,馬達西奇公司還生產各種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發動機,被用於米-17、卡-27等多型主力軍用直升機。米-26T直升機使用馬達西奇公司的D-136發動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渦輪軸發動機。馬達西奇公司的固定翼飛機發動機和直升機發動機已到100 多個國家的飛機和直升機上。由於馬達西奇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渦軸發動機上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來自烏克蘭的“”。
曾經的航母建造者
烏克蘭的艦艇製造工業曾經是蘇聯軍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30%的集中在烏克蘭15個城市中,擔負了蘇聯25%的軍艦生產任務,幾乎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都在烏克蘭的船廠完成,高峰期間有多達15萬的技術工人在船廠工作。其中位於黑海尼古拉耶夫港的造船廠,是蘇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廠,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以及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均在此建造。該船廠鼎盛時期,6萬噸的常規航母剛下水,8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就已經開始建造,這是除了以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想的事!
然而獨立後的烏克蘭,由於訂貨銳減,陷入了嚴重危機。正在建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難以為繼,只能變賣、拆解了事。更嚴重的是烏克蘭國防經費不足,困難的時候連買一艘快艇的錢都拿不出來,造成船廠無船可造,人員大量損失、新產品和設計全部付之。雖然經過長達十多年的調整,烏克蘭造船業走出了低谷,大型船廠均被私有化,但已淪為民船生產商,軍品生產已經奄奄一息,多家造船廠仍處於虧損狀態。
生產歐洲野牛氣墊船的烏克蘭著名“海洋”在私有化後一度缺少訂單、舉步維艱,在拿到中國訂單後終於走出困境。
堅強“堡壘”
烏克蘭曾是蘇聯主要的研製與生產基地之一。至1991 年,其坦克裝甲車輛的生產能力佔整個蘇聯的30%,烏克蘭裝甲戰車工業已經成為蘇聯機器製造業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在上世紀60年代,烏克蘭的莫洛佐夫設計局就向蘇聯展示了更先進的T-64 坦克。先進的複合裝甲、自動裝彈機、大口徑滑膛炮及二衝程大功率柴油機等,都開創了主戰坦克的先河。西方遲至20 世紀80年代才擁有類似“豹”2 這樣可以抗衡T -64 的,而此時,T-64已生產了1萬多輛。
但隨著許多東歐國家武器需求轉向西方,烏克蘭工業“吃老本”的日子都難以為繼。進入21 世紀以來,烏克蘭各大裝甲戰車生產與設計單位都力圖用新觀念開發新裝備,參與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武器市場。其代表作就是T-84“堡壘”主戰坦克。該型引入了多項改進措施,使用了多種烏克蘭國內軍工技術,包括烏克蘭國家技術中心局的主動防護系統、烏克蘭國營火炮設計局的KBA-3型125毫米滑膛炮、“射線”特種設計局的炮射導彈等新裝備,提高坦克的總體生存力及火力效能,並實現了出口巴基斯坦320輛、200輛的銷售業績。
國際焊接專業王者
軍事工業強大與否,設計很重要,但是否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工藝更重要。烏克蘭真正強大的是以巴頓焊接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技術和工藝。
對於各國焊接專業人士來說,巴頓焊接研究所無疑是一座高山仰止的聖殿。這座成立近80年的研究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焊接專業研究機構,而且巴頓研究所很大程度上直接就是為航空航天來服務的。例如該所的厚板電子束焊接技術,就被空客採用來焊接A-380的翼板,焊接厚度可達15釐米;再比如其先進的鋁合金對接焊工藝,直接應用於導彈或者火箭殼體的焊接,區域性真空電子束焊接則在火箭燃料貯箱焊接。而早在1964年,巴頓焊接研究所就開始了太空焊接以及噴塗技術的探索。1984年,蘇聯宇航員在禮炮號飛船外,用巴頓研究所的裝置實現了太空電子束焊接。即便是美國,也要引進巴頓研究所的太空焊接裝置應用於。
軍工產業
發展乏力
烏克蘭軍事工業很先進,起碼曾經很先進。烏克蘭在無線電、雷達、等領域也極具實力。然而烏克蘭先進的軍事工業,並沒有給獨立後的新國家帶來益處,反而陷入重重的危機。因為烏克蘭的軍事工業是和那些蘇聯的前加盟共和中中國產業鏈緊密相連,人為地切斷這種聯絡之後,設計生產都成了重大問題。例如烏克蘭軍工企業設計的大量武器裝備,國際上有需求,但在一些材料、關鍵部件卻受制於。這種分工配套的形態,制約了烏克蘭軍工的生產能力。
同時其他大國的擠壓,也極大限制了烏克蘭軍事工業的發展空間。首先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在航空、航天、裝甲車輛等領域的同質競爭極為嚴重。其次烏克蘭由於生產標準、體系等原因,很難進入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第三就是中國、南韓、土耳其等國軍工企業在的軍工市場對烏克蘭形成了巨大沖擊。
這些軍工企業嘗試和軍轉民更是舉步維艱。軍轉民首先就要從體制機制上適應市場的變化。但軍工企業這種重工業的改制重組調整週期長、成本高、損失大,需要堅強有力的政府領導。然而貪汙腐化、持續震盪的烏克蘭政府顯然難以完成這一。大量的烏克蘭軍工專家和人才不得不前往國外謀求出路,這就更加劇了烏本國工業技術人才的流失。
軍事工業是絕對的高階製造業,然而它需要的是巨量的能源、原材料、資金的投入,以及穩定良好的經濟,按照烏克蘭現在這個亂局發展下去,其曾經傲視全球的軍工科技,也只能在一次次的社會折騰中不斷貶值。烏克蘭龐大的軍事工業要想獲得“拯救”,就必須在世界上找到一個配得上他的巨人身體。縱觀世界,這樣的巨人屈指可數。美國用不著烏克蘭。親俄的烏克蘭東南部恰恰是其航空、、艦艇等軍事工業集中地區。如果烏克蘭東南部融入俄羅斯,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如虎添翼。但烏克蘭形勢的微妙之處在於,其倒向歐盟和徹底分裂的極端可能,由於外部勢力的勢均力敵發生的機率不大。歐盟固然吸引烏克蘭,但卻無法解決烏方對資金和能源的需求,而西方也不願意看到實力坐大,因此未來烏克蘭很有可能因為一個相互制約的平衡,繼續保持在俄歐之間的夾縫狀態。那麼由此來看,烏克蘭和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就顯示出獨特意義了。而一個相對獨立超脫的烏克蘭,也更有利於中烏軍事技術合作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