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煙閣主
-
2 # 滄海一滴
在楚漢相爭時,楚霸王項羽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舉世聞名,如雷貫耳的存在。但是真正認識,見過他本人,跟他有過交集的,籍籍無名的小人物,小角色,小士卒,小老百姓,可能又沒有幾個。
項羽畢竟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大王,是楚軍裡面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人物,不是誰都能輕易地走近,可以跟他進行親密接觸,存在互動交往的。即使是他的那些仰慕者,他的那些粉絲們,他的麾下將士,想要見他一面,一睹他的真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可不是等閒之輩,他的身份和地位就擺在那裡,不怒自威,當然是令人望而生畏,敬畏不已的。
項羽在跟劉邦爭奪江山的戰爭中落敗,最後不斷地逃亡,走上窮途末路之時,已經是很狼狽很落魄了。肯定不如當初推翻秦朝那樣躊躇滿志,八面威風了。這次他迷路了,不知道該怎麼走,就去問一個正在田間勞作的老農民,向他打聽該往哪邊走?老農隨手一指,告訴項羽,要向左走。項羽聽信了,就向左走,結果很快陷入了沼澤之中,不能動彈,很快就被漢軍給追上了。
如果說是素不相識,平白無故的話,那個老農民為何要欺騙項羽呢?就有幾種可能了。我們就在此一一地分析一下吧。
首先,那個老農民就是一個喜歡開玩笑,搞惡作劇捉弄別人的人,他經常都在忽悠別人,給別人亂指路,看著別人鬧笑話,出醜態。那樣他就開心了。
其次,他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好人,人品惡劣,撒謊成性,經常說假話欺騙人,喜歡整人害人。逮著誰都不會放過。項羽問路時恰巧就碰上了他,也算是運氣不好,合該項羽倒黴了,遇到了一個騙子。
第三、這個老農民是項羽的老部下,曾經跟項羽結怨,有一些過節,有仇恨,他一直都是耿耿於懷,勢不兩立的。可是項羽並不認識他,但他卻認出了項羽。這下終於逮著機會,可以報復項羽了,他當然是不會坐失良機,放過項羽了。要落井下石,把項羽往死路上引了。
第五、說明在當時的新聞輿論宣傳大戰中,項羽敗下陣來,被劉邦抹得很黑,從裡到外都不是一個好人,完全不得人心,遭到了世人的唾棄。項羽的聲名狼藉,民心向背,輸得很慘,幾乎成為了過街老鼠一般。在關鍵時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幫助他。就連一個鄉間種地的,並不認識他的老農民,都很討厭他,都不會放過他,希望他死掉。
-
3 # 燕趙節度使
因為項羽是個屠夫,人民憎恨屠夫,所以老農夫故意給他指錯路,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史書上記載了項羽對平民與降卒的六次大屠殺,駭人聽聞:
第一次襄城屠殺,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陽大屠殺,處決了此前幫助齊郡防禦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
第四次咸陽大屠殺,項羽進入關中後,殺秦王子嬰並秦諸公子,又大肆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焚燒阿房宮;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齊地的田榮因為沒有被封侯,大為不滿,於是起兵推翻了項羽分封的齊地諸侯。項羽大怒,率軍攻打田榮,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又在齊地大劫掠大燒殺;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暗指項羽)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王聞之,烹說者。”
僅僅因為說了他一句沐猴而冠,就把人烹了,可見項羽是如何殘暴。
項羽的殘暴行為, 使大屠殺的酷烈惡風在秦末之亂中驟然暴長。
另外,項羽名義上是楚懷王的部下,把楚懷王流放後殺害,讓諸侯們心寒,也讓漢王劉邦找到了討伐項羽的藉口。
而屠殺人民的殘暴之舉,更讓人民對項羽恨之入骨。
注意,給項羽指路的是一個老農夫。
此人年紀應該很大,經歷了秦滅六國和秦朝滅亡的一系列戰爭,見慣了殘酷的殺戮和戰爭,所以他非常渴望安寧的生活。
項羽大搞屠殺,天下皆知。
試問哪個老百姓能擁護這個屠夫呢?早就盼著他早點滅亡了,恨不得生啖其肉!
一個普通的老農夫,衰老體虛,不能衝鋒陷陣,無法親手殺了獨夫民賊,當然不能像九宮山村民一樣殺了項羽,但可以給他指一條錯路,讓他誤入歧途,喪失逃生的機會和時間,讓他陷入絕境之中。
誰能給人們帶來安寧的生活呢?
答案是劉邦。
劉邦入關中之後,樊噲、張良勸阻,劉邦乃下令封閉秦王的王宮府庫,還軍霸上,而蕭何等則收了秦朝之地圖、戶籍資料等。
劉邦召見咸陽附近的父老、豪傑,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殺人者處死,傷害他人身體及盜取財物給予和罪行相應的刑罰)
並且,令秦朝的中小官吏仍守舊職,同時也拒絕了秦人犒勞。
劉邦此舉,讓關中秦人非常擁護劉邦,唯恐劉邦將來不為秦王。在楚漢相爭中,關中成了劉邦最穩固的大後方,為前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
但項羽來到關中後,燒殺搶掠,讓秦人大失所望,懷念劉邦。
所以韓信偷渡陰平,進兵關中,在關中人民的支援下,迅速消滅了項羽冊封的關中三王。
這就是民心所向。
得民心者得天下,信哉!
回覆列表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歷史細節,楚霸王項羽被韓信包圍在垓下,此時的項羽糧草不濟,兵微將寡,四面楚歌,不得不上演霸王別姬的戲碼,然後率八百騎兵突圍。
項羽渡過淮河身邊只剩下一百多騎兵,他來到陰陵就迷路了,於是就跟一個種田的老農夫問道該怎麼走?結果老農夫騙項羽說:向左走。項羽按照老農夫所指的方向而去,結果陷在了沼澤中,不久就被漢軍追上來了。
《史記》: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從原文中看項羽和老農夫無冤無仇,項羽不過是問路而已,老農夫為何要欺騙項羽,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呢?欺騙別人本身是不道德的事情,也會招來別人鄙夷的目光。一個老農夫活了一輩子自然懂這個道理,然而事情落到欺騙他人的地步,必然有其緣由。
問路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有學問。以前看過一個問路的故事——五里和無禮。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天快黑了卻沒有找到旅店,他就問路邊的一個老人:老頭兒,附近的旅店在哪裡?老人回答說:五里,五里。
年輕人騎著馬頭也不回就跑了五里,到地方一看壓根兒就沒什麼旅店,年輕人轉頭一想,才明白五里就是無禮的意思。才明白自己問路時太過無禮,老人給了他一個教訓。
年輕人連忙調轉馬頭,跑回去老人還在原地等候,年輕人見了老人跳下馬拱手作揖,禮貌非常,謙恭有禮。老人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這方圓幾里沒有旅店。今夜到我家歇一宿吧。
史書雖然記載是項羽問路,不過問路這事兒畢竟是手下人代勞,項羽不可能親自去,項羽的部下有可能也和故事年輕人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很有可能將刀架在老農夫的脖子上,然後押到項羽跟前。
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了,老農夫面臨的情況無非一種,不論老農夫指的路是對是錯,老農夫都難逃一死。畢竟對項羽眾人而言,這個知道他們去向的老農夫是一個威脅,留下就是大患。
老農夫在難逃一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項羽眾人得逞,臨死也要拉幾個墊背的,所以給項羽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當然這不過是一種推測而已,歷史是否有其事不得而知,畢竟歷史太缺乏細節了。項羽問路的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老農夫最後的結果如何也無人知曉。
其實老農夫欺騙項羽指錯路也挺符合那個時代。既然是老農夫大概也有五六十歲了,經歷過戰國秦朝楚漢相爭,見過的人和事太多了。
老農夫經歷這段時期戰爭頻繁,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太多了。不論古代戰爭的哪一方勝利老百姓都會遭殃,殘兵敗將會搶老百姓,打贏勝仗的軍隊也會搶老百姓。
加上古代資訊不發達,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土匪盜賊橫行,散兵遊勇太多,這些人來了,必然要姦淫擄掠,老百姓分不清好人壞人,為了保護一眾鄉鄰只能欺騙這些人。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這種敗逃的軍隊後面必然還有追兵。如果這支敗兵順利跑了,追兵必然會在附近搜尋。如果是搜尋敗兵的行蹤也還罷了,可怕的是追兵如果挨家挨戶搜查,說是搜尋其實就搶東西,甚至搶女人,老農夫所在的村莊必然會遭殃。
如果這支敗兵沒有順利逃脫,追兵能夠趕上。追兵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敗兵,挨家挨戶的搜尋自然是不會有的,鄉鄰自然能夠保全不受兵戈遭殃。
對於項羽劉邦來說,爭奪天下是最要緊的事情,所以二人爭奪天下期間,各種手段陰謀詭計都要派上用場,說白了就是不擇手段。別說殺一個老農夫了,就是坑殺幾十萬降卒,捨棄幾千個婦女都是尋常事情。
可是對於老農夫來說,他只想要一個太平日子,甚至不讓自己的村莊遭殃,他只能出此下策,才管他欺騙的是項羽還是劉邦呢?至於劉邦項羽誰得天下對他而言無所謂的。
老農夫是陰陵人,這快地盤屬於項羽,項羽軍隊的旗幟行伍的口音都是西楚的,老農夫心裡不會不明白。可恰恰就是項羽治下的老農夫欺騙了項羽。這就足以說明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因為項羽失去了民心。項羽在滅秦後分封諸國,在之後的幾年裡發動戰爭。除了攻打齊國,之後和劉邦對峙的都是在西楚的地盤上,也就是說項羽一直在自己的大本營裡和劉邦作戰。
項羽的優勢是率軍作戰,保境安民這類事情不是其強項,他手下並沒有蕭何這類的人才,估計地方基層行政體系沒怎麼建設,百姓的負擔必然沉重,日子不好過,所以討厭項羽也情有可原。
老農夫欺騙項羽也是英雄末路的真實寫照。項羽何等人物,他叱吒風雲的時候,殺宋義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諸侯將領跪地迎接,然後坑殺秦降卒二十萬,率領四十萬大軍進入關中,嚇得劉邦立馬上門道歉然後尿遁開溜。
可是他失敗的時候呢?四面楚歌,只有幾百人跟隨,身邊只有一匹烏騅馬,一個女人虞姬,臨到頭來還被一個手無寸鐵的老農夫給騙了,是一種“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英雄末路。
垓下之戰已經註定了項羽的失敗難以挽回,項羽跟劉邦打了三年都沒有徹底戰勝劉邦,結果形勢發生了逆轉,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在齊國被韓信幹掉,項羽的主力損失慘重然後被韓信包圍,失敗的情緒早就在垓下之戰前悄悄傳遍了整個西楚。
老農夫也清楚這一點,此時只有項羽死了,才能給百姓帶來一絲寧靜。否則項羽失蹤或者逃亡了,西楚的百姓就要遭殃。與其百姓受罪,還不如讓項羽徹底失敗。騙他陷入沼澤,讓漢軍追上,才能是最佳的選擇。也正是因為英雄末路,才會慌不擇路,老農夫才能欺騙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