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代克的貓er
-
2 # 鹹魚漫雜談
精細任務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從而增加任務的準確性以及效率。也因為精力的投入多,精細任務一旦被外界環境影響,很難找回最初的效率,還容易破壞任務的準確性。
舉個例子:你在認真讀書的時候被人叫了一聲/打了一下轉移了注意力,想要再度回到認真讀書的狀態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狀態。
所以做精細任務總怕被外界打擾。
-
3 # 葉猛獁
因為人的大腦本質上並不喜歡專注,而專注是完成精細任務的必要條件。
在做精細任務時,我們不能分心,不能隨時看手機或者隨口和別人聊天。我們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當前任務上;這就是專注。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主動關閉了大量的功能,把腦力都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而這種狀態是反人類的。
在從600萬年前到現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是不需要專注的;恰恰相反,需要時刻耳聽八方眼觀六路,時刻留意周圍環境中的風吹草動,人才能活下來,才有機會把遺傳基因傳遞給後代。人類的大腦非常擅長跑題、擅長做白日夢、擅長捕捉新資訊,而且每當這麼做的時候就會覺得開心——想想刷朋友圈或者微博刷得停不下來的時候吧,雖然我們知道這些資訊不一定會有用,但是大腦依然喜歡獲得新資訊。
只有進入工業時代之後,人們的分工變得精細、生活環境變得安全,專注才成為重要的工作能力。專注能力雖然可以透過訓練來獲得,但我們的大腦依然不喜歡它,這依然是反人類的。
所以,當我們開始專注於某項需要精細操作的任務——例如寫作、程式設計、做外科手術、畫圖等等——時,大腦並不高興。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進入專注的工作狀態;平均而言需要25分鐘左右,但是透過得當的訓練,可以在幾分鐘內進入專注狀態。
但是打擾卻能在一瞬間讓我們的專注狀態消失。無論是別人來打個招呼,還是手機響起,都會讓我們大腦重新活躍起來,離開專注狀態。而再重新進入專注狀態,又要25分鐘……基本上被打擾幾次,一天的時間就沒有了。
所以,在做精細任務時,最好拒絕所有打擾。關上門、貼上“請勿打擾”的紙條,把手機靜音,扔得遠遠的。只有這種方法,才能保障精細任務的完成。
回覆列表
社會促退發生的原因。
有旁人在場,是不是都會引起社會促進呢?並不是的。社會處境並非總會發生的,有時身邊有別人在場,反而會引起我們效率的下降,這種現象叫做社會促退。
美國心理學家丁皮森在1933年的實驗中進行了證明,他發現有一個旁觀者在場,會減低被試者有關係一工作的效率。美國心理學家JF達施爾在1930年也曾提出過有觀眾在場時被試者即使是做簡單的乘法,通常也會出現差錯。
看來,社會促進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對於那些做簡單工作的人來說,有他人在場會激發個體競爭的動機,而增強的動機有利於個體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這項工作對個體來說是新接觸的,還很不熟悉或個體還很難做好,還需要動很多腦筋,這時候旁人在場,Phantom發動機的增強,從而導致個體的緊張和焦慮,個體更容易表現得手忙腳亂,反而做不好。比如老師讓幾個同學到黑板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在黑板上演算幾何題,如果題目是剛剪過的比較簡單,學生往往能很快做出,比下面的同學完成得快,但題目如果是很難的,站在講臺上的學生由於緊張發矇,其演算速度與結果往往不如下面的同學。
還比如,當一個員工面臨難題正苦於無計可施時,如果上司死盯著她不放,她就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無法專心工作。
在教室裡學習時,教室裡如果有很多人亂哄哄的,我們便很難保持高效率的學習。或者我們在背課文或記憶英語單詞時,也喜歡一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背。
瞭解了社會促進和社會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更合理的安排員工的工作,向列印上司交代的文稿裝訂材料核對賬目,這樣的工作員工已經做得相當熟練了,管理者可以將他們的辦公桌和工作臺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讓許多人在一起工作,這樣能提高工作效率,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當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時他們的存在會妨礙當事人的工作,就不應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注視他,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對一項簡單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存在社會性促進,而對於一項稍微複雜一點的課題,在大家尚未習慣時,可以讓員工在封閉的環境中單獨聯絡,而當他們可以勝任工作後,就可以讓他們在一個公開的環境下共同工作,已發揮社會性促進作用。